运用拟人比喻法能创造出旅游团队里的活跃和谐气氛,引出游客们丰富的想像力,从中得到启发和知识。比如,导游员常把寺庙中的菩萨,比作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说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天宫一个个地回到了人世间,并且接受人间的香火。
运用拟人比喻法还可以为团队旅游过程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进行疏导,从而取得游客的谅解,化解消极和不满情绪。比如“老外”在园林中不慎碰伤额头,导游员一方面安抚游客,另一方面风趣地说:“这假山真可恶,该死!不过您看,它已低下头向您赔礼道歉哩。”游客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心中的不悦也消失了一半。
拟人比喻法还可通过导游员恰当的比喻、夸张、寓意和象征等,含蓄地揭露和批评团队生活中不通情理的事情和现象,使游客在轻松和微笑中得到启迪。它不仅含有讽刺的意味,而且是一种幽默含笑的批评。
在使用拟人比喻法时,导游员要十分注意比喻内容的自然性和贴切性,切忌为招笑而失去和降低自己的人格,为取得廉价的笑声而流于庸俗,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游客的笑是他们思想感情丰富多彩的反映,其形式也是笑姿百态、笑声各异的。老舍先生说得好:我们要避免为招笑而招笑,而以幽默的哲人与艺术家自期,在谈笑之中,道出深刻的道理,叫幽默的语言发出智慧与真理的火花来。
拟人比喻关键在“拟”字,千万不可拿人取笑,特别是自己服务的对象,因为不当的拟人会刺伤游客的自尊心和感情。例如,以景点图案拟人,把老寿星比拟额头高的游客,把瘦猴子比拟较瘦小的游客,把翠竹比拟身材瘦长的游客等等,这样的拟人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瞧不起及不尊重游客的反映。
顺便指出的是拟人切忌粗话脏话,当然,有时粗俗低级的比喻和丑陋的奇闻趣事也会引人发笑,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不能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和知识,更不能让人接受。
9.制造悬念法
导游员在讲解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故意引而不发,激起旅游者的好奇心,进而主动探索思考答案,进入对旅游景点的主动审视之中,最后由导游员根据旅游者的答案做补充说明和引申讲解。
这种讲解方法叫做“制造悬念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是一种常用的导游手法。这种先藏后露、欲扬先仰、引而不发的讲解方法,一旦“发(讲)”出来,会给旅游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而且导游员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旅游者注意焦点,有利于减少旅游者走失等意外事故的出现。
制造悬念是导游讲解的重要手法,在活跃气氛、制造意境、提高旅游者游兴、提高导游讲解效。
10.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将零散复杂的讲解内容通过归纳总结形成条理性较强、容易上口或记忆的内容。譬如,我们在讲解成都人生活时可利用归纳法归纳总结出好比云南十八怪的“成都十八怪”——不泡茶馆把病害;刁钻姑娘逗人爱;火巴耳朵男人美女爱;一日三餐吃泡菜;鬼饮食摊摊大叫卖;当街搞起麻将赛;死只耗子围成排;太阳出来挤起晒;玄龙门阵吹得不是盖;请客洗脚洗脑袋;跷脚老板最自在;苍蝇馆子老板爱;象棋登宝当街摆;小姐变成小老太;牵起狗儿装阔太;越是小报越好卖;自行车前加伞盖;骑车上班比打的快。
11.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就是见物生情、借题发挥的导游讲解方法。在导游讲解时,导游员不能就事论事地介绍景物,而是要借题发挥,利用所见景物创造意境,情景交融,引人入胜,使旅游者产生联想,从而领略其中之妙趣。
触景生情贵在发挥,要自然、正确、切题地发挥。导游员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趣而感人的语言,赋予固定的景物以生命,注入情感,引导旅游者进入审美对象的特定意境,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12.故事穿插法
在沿途导游中,导游员应该注意导游内容的多样化,适当的运用故事穿插法,调换旅游者口味,增强旅游者游兴,所谓故事穿插法,就是导游员围绕将要去参观的旅游景点,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这种导游方法对于烘托旅游景点在游客心目中的影响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有时,也可弥补在景点现场导游讲解中由于时间按限制不能面面俱到所产生的遗憾。如在参观游览华清池和兵马俑的途中,导游员可以向游客穿插讲解《西安事变》、《秦始皇遇仙女》等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故事穿插法,不仅使旅游者领略了我国的名胜古迹,大饱眼福,而且可以增加旅游者对我国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了解。
13.画龙点睛法
在导游中,将景物最精彩的地方向游客指出,使其领略奥妙所在、匠心独具之处,这种手法叫画龙点睛。记得几年前,人们参观北京的雍和宫,看到总多的善男信女在烧香,一位导游突然问:“他们求神拜佛为什么烧香呢?”,一下把大家给问住了。这位导游告诉大家:现在人们不是讲究信息吗?其实求神的人们早就注意信息的问题了:烧香的烟是往上面飘的,人们都认为神仙住在天上,求神仙先烧香,用烟和天上的神取得“联系”,然后在祈求,神仙便会听到了。因此,“烧香”是和天上的神仙取得联系,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他解释的很有趣,也很生动,似乎还有“说服力”,所以另人难忘。这种手法就是“画龙点睛法”点出了烧香的奥妙之处。
又如,我们带游客在南京参观。游览了数日,那么如何给游客点一下南京节目的“精彩”之处,让游客在总体上了解南京呢?南京的导游说了,南京节目的特色首先是个“古”字,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二是“大”,有中国最大的河,有中国最大的桥,还有中国最大的城墙;其三,南京在历史上、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重”也是其特点;最后南京是个绿色城市,树木繁多,平均每个人占有10余棵树,“绿”也是该城的特色。“古”、“大”、“重”、“绿”这四个字,便是南京导游的画龙点睛之笔。
二、导游讲解中的审美
【案例再现6—4】
导游员小赵将游客聚集在一起后,开始了她此次长白山之行的讲解:“各位游客,长白山最著名的景点是天池。长白山是座活火山,天池就是这座火山的喷火口。自清乾隆以后,长白山就停止喷火,原来的喷火口成了高山湖泊。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天池呈椭圆形,周围长约13公里余,平均水深约200米,据说中心深处达373米。在天池周围环绕着16个山峰。天池犹如是镶在群峰之中的一块碧玉。在晴朗天气,碧水中飘着白云,天水相连、云山相映,云中有山、水中有云,景色秀丽异常。但是,这里经常是云雾弥漫,并常有暴雨、冰雹。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游人都能看到她秀丽的面容的。”
天池除了水之外,就是巨大的岩石,没有一草一木。但是,却不时听到有人说看到有怪物在池中游水。人们曾多次对天池的水进行过化验,证明天池水中无任何生物。既然水路没有生物,若有怪兽,它吃什么呢?
游客们听过小赵的讲解后,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将眼前的美景拍摄下来。
案例评析
该案例提示我们自然景观的讲解,最重要是抓住景观的核心。以吉林省境内著名的长白山为例,天池是这里最大的亮点。许多游客不止一次登上长白山,目的就是要亲眼看见这著名的天池美景。
自然景观的讲解,要引导游客观察,引导游客审美。众多游客在长白山上参观时,对漂在天池水面的火山浮石非常感兴趣。导游员可以在保证游客安全的前提下,与游客一同鉴赏。
(一)导游人员要提炼自身的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世界知名。但许多慕名来到苏州园林游览的客人往往大失所望:这么小的一块园地,全是假山假水盆景,有什么好看的?这样的景观到处都可能见到,怎么还收哪么贵的门票?还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实苏州园林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果不懂园林艺术,又不请导游讲解,是很难真正理解苏州园林独特魅力的。这说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理解各类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尤其文化遗产,常常成为人们审美的障碍。客人的审美行为需要借助导游的正确引导,因此,学会审美,学会正确地向客人传递准确的美学信息,让游客达到审美的目的,是导游人员应尽的责任。
1.导游审美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个人魅力。当前,审美教育仍是我国旅游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少从业的导游人员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美学素质也低,导致知识贫乏、语言生硬、视野狭窄、对景点景物的美学价值表述肤浅,难以适应旅游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美学教育是提高导游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导游讲解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导游的美学欣赏水平,增强导游员的个人魅力。
(2)有助于指导游客实现审美目的。人们到异国他乡旅游,主要的动机就是欣赏异域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但是,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尤其要读懂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真正内涵,不借助导游讲解是很困难的。作为导游人员,如果不了解本土文化,不懂得美学欣赏,自然也就不能为游客的审美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就无法引导游客实现审美的目的。所以,掌握丰富的美学知识,能够向游客传递正确的审美信息,能够引导游客选择正确的方式实现审美目的,以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是新形势下导游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旅游业对导游人员最起码的要求。
(3)有利于提升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形象。在游览过程中,导游既作为游客审美的媒介,也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存在。导游能否引导旅游者顺利实现审美目的,不仅影响游客审美的质量,也影响着旅游地的市场形象。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决定着旅游者口碑的重要性,制约着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完美的审美效果和优秀的导游服务会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无疑是旅游地最好的旅游宣传品,有助于促使更多的旅游者纷至沓来。由此可见,导游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对于提高旅游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也起着一定的间接推动作用。
2.导游审美修养的培养
导游能否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使游客的审美欲望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导游自身美学修养的广度和深度。导游应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高度,重视自身美学修养的培养。
(1)自身形象塑造也是美学修养的体现。导游作为旅游者审美对象之一,其自身形象如形体、服饰、发型与个人行为举止,充分体现出导游美学修养的水平。
(2)积累美学知识,培养审美意识。人的审美意识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导游出于职业需要、角色需要,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增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的学习、演练、实践。导游可以利用余暇时间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书籍,尤其是美学方面的书籍,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导游人员才能在提供服务时有艺术家一样的灵感,才会把游客带入审美化的境界。
(3)提高文化素养,陶冶审美情操。文化素质是美学修养的基础。提高文化素质就是要求导游人员学习与旅游有关的各种知识,包括地理地质、园林、建筑、宗教、民风民俗、文化艺术、历史文化和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导游的审美能力,让导游能以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赏析审美对象。
导游要善于运用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自己的“移情力”和想象力,避免导游讲解内容的浅显和导游语言的苍白。如讲解三峡夔门,除介绍相关数据外,导游还动情地说:“夔门壁立千仞,夹江对峙,像两道从天而降的大石闸紧锁长江,所谓‘千万险滩皆稳渡,水头如剑破夔门’,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这富有诗意的话语不仅能激荡起冲决一切束缚、勇于进取的豪情壮志,也使“夔门天下雄”的理念深深地镌刻到了游客的心中。
(二)作用于游客的审美工作
导游要指导旅游者实现观景赏美的目的,必须知道怎样才能观赏到最美的景观,必须掌握观景赏美的角度和方法。
1.激发游客的审美思维
(1)传递正确的审美信息。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由于对其旅游景观、特别是人文景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不了解,审美情趣会受到很大影响,往往不知其美在何处,从哪里欣赏。作为游客观赏美的向导,导游人员首先应把正确的审美信息传递给游客,帮助游客在观赏旅游景观时,感觉、理解、领悟其中的奥妙和内在美。譬如,欣赏黄鹤楼西门牌楼背面匾额“江山入画”时,既要向游客介绍苏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的名句,又要着重点出将“如”改为“入”,一字改动所带来的新意和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再如游览汉阳古琴台,导游人员除了要向游客讲解“余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传说外,还应引导游客欣赏古琴台这座规模不大但布局精巧的园林特色,介绍古琴台如何依山就势巧用借景手法,把龟山月湖巧妙的借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