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活跃游客的想象思维。观赏美景是客观风光环境和主观情感结合的过程。人的审美活动是以审美对象为依据,经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美的再创造,才能激起游客的游兴。譬如,游览西安半坡遗址,导游人员面对着那些未经打磨的石器、造型粗糙的陶器,只是向游客平平淡淡的介绍这是什么,那时什么,游客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导游员在讲解中制造一种意境,为游客勾画出一幅半坡先民们集体劳动、共同生活的场景,游客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而屏息细听,时而凝思遐想,游客的想像思维酒会被充分激发起来,审美的境界也会得到升华。
(3)帮助游客保持最佳审美状态。审美意识是一种个人意识,不仅依赖于人的审美知识和能力,也取决于人的情感。旅游者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审美心境。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旅游者去寻找美,欣赏美。导游人员要向旅游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旅游者的游兴,调节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审美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始终以饱满高涨的热情去欣赏美、享受美。
2.帮助游客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旅游者即使是在观察同一景物时,所或的审美感受也存在着差异,有的旅游者情感于景物相交融,流连忘返,获得了极大的美的享受;有的旅游者则仅仅是匆匆而过的观光客,对景物并没留下什么印象。这种审美的差异,除了与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思想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外,还与旅游者是否掌握了观赏景物的原理与方式、方法有关。因此,导游人员还必须以正确的审美方法引导旅游者,才有可能使旅游者得到美的享受,导游活动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观赏中的动静结合
①动态观赏。即让旅游者步行、乘车或乘船于景物之中。观赏风景与欣赏艺术品或在电影院看电影不同,观赏者身临其境,全身心都置于风景之中,感到美景就在周围,美在包围着你,在拥抱着你,从而产生人移景异的感受,获得一种空间进程的流动美。如顺江而下乘船游览长江三峡,人们就会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州以过万重山”的诗句,同时感受到李白当年动态观赏风景的快感。
②静态观赏。旅游者在一定的空间,停留片刻或缓慢移动视线,作选择性的风景观赏,通过联想、视觉来欣赏美、体验美感,就是静态观赏。这种观赏形式时间长、感受较深,观赏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如果移动的过快,就不易感受其中之美。如在秦始皇兵马俑点将台俯瞰千军万马时,就会另人遐想万千。
(2)观赏距离和角度。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产生美。这种距离主要指空间距离和心里距离。
①观赏的空间距离和角度。空间距离是指人与物之间的远近长短的间隔。距离选择得恰当与否,对景观的观赏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有的景观近距离的观赏效果非常好,而有些景观却只适合远距离欣赏。比如三峡胜景神女峰,从长江油轮上远距离观赏,看到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中国美女像,令人遐想万千,但是如果用望远镜拉近距离观赏神女峰,则看到的只是一堆石头,令人难以产生美感。所以,空间距离适当,可以使人们观赏到景物最完美的形象而忽略其琐碎、细微处的影响。
②心理距离。心里距离是指人与物之间暂时建立的一种相对纯然的审美关系。它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暂时切断与紧张、繁琐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暂时摆脱烦恼和不愉快的心情,用超然的、客观的态度在心里上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真正的进入审美意境。而一个人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不可能在旅游赏美过程中获得美感。
(3)观赏时机。观赏时机是指游览观赏过程中所要把握的季节、时间和气候等因素。观赏美景必须精确地掌握好时机,包括观赏季节、观赏时间和气象的变化,这是影响大自然色彩美、线条美、形象美、音响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主要因素。例如,要观赏峨眉山的佛光、新疆的海市蜃楼、米亚罗的秋色、黎明的黄山云海、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傍晚的“金碑夕照”等,不在特定的季节和时间,不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是办不到的。
以到峨眉山观赏佛光和圣灯为例,作为导游应该了解,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佛光的。观赏佛光的基本条件是:夏天、雨后、艳阳高照的下午。这时站在金顶舍身崖向下看,山下云雾中即显现出光辉闪烁的人像——实际上是太阳从游客身后上方照下来,游客的身影在云雾中产生的折射反应。如果赶上夏天雨后漆黑无月的夜晚,游客还可能观赏到峨眉山另一美景“万盏圣灯朝普贤”——实际上是密环菌发出的微弱光芒。观赏这一切景观的必要前提,就是恰当的季节、时间和气象条件。
导游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游览景点最佳的观赏时机,尽量避免安排游程时错过这一时机。譬如,很多旅游团队过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时,游船总是在天色蒙胧的时候进峡,游客什么也看不见,更不可能体会到瞿塘峡雄奇之美。如果导游对瞿塘峡讲解很生动,激起了游客观赏的欲望,游客更会抱怨不停。相反,导游为了让游客观赏到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园“金碑夕照”景观(这是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的著名景观之一,必须在晴天的傍晚观赏),往往将白天游览黄龙景区的时间延长,临近傍晚才离开黄龙,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行程,路过长征纪念碑时正好赶上观赏“金碑夕照”的最佳时机。这时四周已是一片漆黑,落日的余辉照耀着耸立在山顶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体,金属的碑体发出耀眼的光芒,令游客啧啧称奇,全天的疲劳霎时一扫而光。
(4)观赏节奏。观赏节奏主要指景观的自然节奏与旅游者的生理,心理节奏之间的对应状态。一般而言,只有当二者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才能形成节奏美。如果游览活动安排的太紧,观赏速度太快,筋疲力尽的旅游者不仅达不到观赏的效果,还会损坏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安排审美观景活动时导游员大有文章可以作,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调节观赏节奏。
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人的生理活动是富有节奏与运行规律的,如血液循环、呼吸起伏、脉搏跳动、行走、睡眠等。人的生理活动一旦违反了生理钟,就会感到别扭、紧张、烦躁不安;导游活动的安排也必须符合这一节奏规律,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对游览活动的全程加以统筹安排,使游客感到整体过程轻松、自然且充满乐趣。
②有急有缓、快慢相宜。导游人员在带队参观、游览行进过程中,速度的缓与急要把握适度,不能因赶时间不断催促,也不能因时间宽裕而慢慢吞吞,中间应有变化。至于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导游员应做好合理安排,使快、慢、停顿符合游客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使之感到从容自如、轻松闲暇。急行军、走马观花都无法让人赏与思。
③导与游结合。讲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讲解和指点,旅游者可适当地、正确的观赏到美景,但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让旅游者去凝神意想,去领略、体悟景点之美,往往会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旅游者当然不喜欢那些“金口难开”的导游员,但也并不欢迎不分场合唠叨不停的导游员。
三、导游讲解中的注意事项
【案例再现6—5】
各位客人,我们峨眉山是仙山,峨眉山的猴就是仙猴,老百姓叫它“猴居士”。我们把峨眉山的猴分为三类。一类是贪吃的猴,每天朝九晚五,按时到游道周边等候游客喂食,风雨无阻。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有食不给,它会发脾气,抢下您的手机、相机扔进山崖,或者把您的挎包挂在树枝上,让你左右为难;二是下流的猴,见穿红衣服、花衣服的漂亮女孩就骚扰,所以MM们一定要躲着走啊;第三类是聪明的猴子,擅长模仿。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这群猴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位外地客人,听说峨眉山的猴擅长模仿,就想试试。他来到猴区,冲猴敬礼,果然所有的猴都向他回礼;他又跟猴握手,猴也一一照做。客人想,这些都是小儿科,要试就试个复杂的,于是冲猴扒眼皮,结果发现没有一只猴会扒眼皮。客人正得意,突然一只老青猴上前,一巴掌打得他脸上火辣辣地疼。外地客人找到管理员投诉:都说峨眉山的猴擅长模仿,我让它们扒眼皮,它们不仅不会,还打我一耳光。管理员告诉他:峨眉山的猴有自己的语言,在猴的语言里扒眼皮是骂它们傻瓜、笨蛋,它们当然打您了。噢,原来如此。
外地客人咽不下这口气,一心想报复。他在地上拣起碗口粗的大棒,自己留一根,给每只猴发一根,然后当着众猴的面,照自己的头猛地砸下去,砸得自己眼冒金星。他想,你们不是擅长模仿吗,我这么大个人都砸成这样,你们那小脑袋不砸开花才怪!可当他从地上坐起来却发现,猴不仅没有砸自己的脑袋,而是所有的猴都在冲他扒眼皮。什么意思?对,骂他是傻瓜、笨蛋!
好了,猴区快到了,呆会儿大家可自由观赏,但注意千万别冲猴子扒眼皮啊!
案例评析
该案例可以看出:该导游词讲解雅俗共赏,较好地刻画了峨眉山猴的妙趣,为游客观赏生态猴区作了较好的铺垫,有利于增加观赏效果。
(一)讲解也要把握全局
所谓把握全局法是指导游员有计划、有步骤、妥善而又完整地把握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并运用灵活机动和确实有效的做法,去完成旅游接待任务的一种导游方法。把握全局是导游员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导游员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更是导游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导游员要带好一个旅游团队确实不容易,这是因为旅游团队本身就是由各种旅游者所组成的缘故。这些游客中间有富商、绅士、有政府官员、新闻记者、平民百姓等。由于旅游者在年龄、职业、爱好、性格和性别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百姓百姓,一百条心”这样一个特殊而又无法改变的现实,无形中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服务对象。同时,旅游者在不同的地方、时间和环境等又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导游员接触的面既广又复杂,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如果导游员没有清醒的头脑和灵活机动的处事方法,以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难以接待和满足好各种类型的游客的。要把握好整个旅游团队的全局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游客个体的差异
对一个旅游团来说,除上述情况之外,体质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旅游团队可不像体育比赛代表团,成员们身体个个棒得没话说。对于导游员来说在参观游览时就要重视和注意这个问题。此刻导游员应以“我”为核心,四周是紧紧围着艺术或者相对紧跟着你的游客,而不是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导游员一方面要满足游客求新、求美、求知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好年老体弱的游客。比如,导游员带领游客去景点游玩,去饭店用餐等,都应在行走速度上掌握节奏,要知道一般体质好的游客大多数是跟在导游员身后的,而那些体质较弱或年老体衰者总是落在队伍的最后面。
2.机动灵活地搭配讲解内容
导游员是旅游活动的组织领导者,在整个游览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当好讲解员,而且要关心游客的各方面需要。导游员能得到游客的赞扬,这和他孜孜以求的工作精神分不开。当然这里面还存在许多因素,但其中灵活机动地合理安排游览活动也是重要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合理安排旅游活动较为合适。
(1)游览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导游界有句行话:“有张有弛、先张后弛”。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导游在带团过程中掌握游览活动节奏的三步曲。导游员对景点景区的考虑应首先遵循“旅速游缓”的原则,这符合游客的心理。
游客往往一上车就急于想到达目的地,途中的时间大都认为是多余的。导游员带团到达景区后,对景点的选择也同样采取“先一般后精彩、渐入佳境”的方法,高潮要放在最后。这好比观看电影一样,精彩的结果给人以满足舒服的感觉。比如,导游员带领游客参观南京时,先游玩中华门、雨花台、玄武湖等景点,然后再安排东郊三个景点,即中山陵、明孝陵和灵谷寺。在游览景点时,导游员应顺最佳路线行走,避免走重复路线和回头路线,角角落落不一定都要跑遍,当然有价值和非去不可的地方另当别论。总之,导游员要看时间和需要等情况而定,不要一概而论。
另外,导游员也要兼顾“先远后近”和“先高后低”的原则。所谓“先远后近”是指在游览活动中,先到离游客住宿点最远的一个景点游玩,然后逐渐地向游客住宿点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游客有一个安全感,等到一天游览结束,旅游团也离住宿地点近了。所谓“先高后低”是指导游员先可以安排登山项目,这是因为游客在游玩第一个景点时,其精神状态以及体力最为充沛。反之,一天游玩结束前再安排登山活动,也许相当一部分游客因体力关系,只能望山却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