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有一块巨石,足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常常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来到这里,点起一堆堆篝火,那滚滚浓烟笼罩着巨石竟会发出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犹如抒情小夜曲,忽而又传来哀怨低沉的悲歌。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块巨石尊崇为“神石”而顶礼膜拜。但迄今为止,人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块巨石只有在宁静的月夜,并被浓烟笼罩时,才能发出悠扬的乐声?这块石头究竟包藏着什么秘密?这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片“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拿小锤敲击这里的石头,无论大石、小石或碎片,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音色和谐清脆。可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别的地方去敲打,不管怎样敲,只有沉闷声,与普通石头一般无二。
为什么石头放在异常带就能发声,挪动位置就失声呢?
有人分析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场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时会受到谐振,于是发出声音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还没有得以充分的证实。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个叫“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关于它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一个名叫狄阿尼西亚士的暴君,手段残忍,选了这个山洞监禁政治犯。狱卒伏于洞顶,用耳朵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犯人间的交谈,对统治者的不满言论,筹划中的越狱行动,一字一句都传到狄阿尼西亚士那里去了。许多义士因此惨遭杀害。后来,犯人只敢细声耳语,但仍被狱卒听去。犯人终于明白,囚洞处处有耳朵。
这个奇特的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深40米,人在洞顶贴耳俯壁细听,可听到洞底人的呼吸声,更何况是人的喃喃耳语了。但是人们至今却无法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极光之谜
在地球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奇异的光,因这种光经常发生在南北两极,所以,人们便叫它“极光”。古时候,由于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便产生了种种离奇的传说,就连现代人,每当看到奇形怪状的极光,也会感到惶恐不安的。尽管今天人们用宇宙飞船、探空火箭以及其他科学仪器进行研究,也仍然未能彻底揭穿极光的全部奥秘。
就人们所观察到的极光现象,有各种各样奇特的形状。有的极光像探照灯光束,从地平线上升起。早在1883年8月的一天,有人在英国伦敦以南的沿海一带,就发现了一次这样的极光。当时,在东北方向的地平线上,升起了一束亮光,光线越来越亮,向上作放射状,地平线附近还有几朵远处的层积云与它交错。1837年,有人在多伦多湾和安大略湖之间的一个小岛上,看到从东方水平线向上直射到天顶的一道白色强光柱,光亮稳定,并很慢地整体向西运动,一直占据着从地平线到天顶的空间,先是上部逐渐消失,然后整体消失。还有的极光则呈弧状,跨越整个天空,由地平线的一端到另一端地平线。1903年8月21日,有人在纽约的北部一带就发现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极光。当时人们看到,有两道明显的光弧横贯天空,在天顶附近以大角度互相交叉,其中一条是银河,一条就是光弧。这条光弧宽约为6个满月并列那样,从西略偏北伸到东略偏南。这条光弧持续了大约半个多钟头,形状和亮度都没什么变化。有些地方呈弯曲波浪状,有几处完全断开,也有的地方仅断开极窄的间隔。还有的极光呈流星状穿过天空。1882年,就曾有人报道过这样一次极光。它缓慢地升起,移向天顶,并越过天顶,逐渐从月亮的上边穿过,降向西方,同时逐渐减小和减弱,在达到地平线时消失。其样子像个长纺锤。其实,极光的形状还有多种多样,这里举的,不过是几种比较典型的。
极光的颜色可谓色彩斑斓,五颜六色。有时呈绿色,有时呈橙黄,有时则鲜红,有时则几种颜色不断变换着,或者像垂下的一道道祖母绿色的帷幕,镶着大红的穗子,或者是无数色彩缤纷的光束,时而光耀夺目,时而熄灭不见。怪不得极光会吸引那么多的观光者。
但是,当极光出现的时候,也会给人们的通讯联络带来一定影响,它会使无线电短波遭到破坏,电报和电话受到严重干扰,罗盘指示紊乱。
挪威的北极光对这种奇异的极光现象,科学家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认为,是高空稀薄大气层里的大气放电造成的。他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他把一只玻璃球中的空气抽出大部分,然后在球内造成放电现象。这一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他说:“在空气极其稀薄的玻璃球内,随着放电,不断发出闪光。”后来,又有许多人重复过罗氏的实验,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种实验,证明了极光是一种放电现象。但极光之谜还远未揭开。比如,极光为什么多发生在两极?是哪种粒子引起高空空气发光的?发生在多高的高空?为什么极光的形状千奇百怪,并不断变换着花样?因此,有人便把寻找极光答案的目光转向太阳。
有人分析,极光可能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有人发现过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时,在20至40小时以后,地球上一定会发生极光。这是因为太阳在产生黑子时,由黑子区抛出强大的带电粒子流——质子和电子。当这些由太阳远道而来的客人到达地球高空的稀薄大气层时,就和大气中的气体相撞,这些气体的原子和分子就会发出光来。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100~900公里的高空中,有时还要高些。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在两极,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个大磁石。像所有磁体一样,周围环绕着磁场,这磁场使太阳送来的粒子流飞向两极地区,因为地磁的两极非常接近地理上的两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在极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常能观察到极光。
“死丘事件”之谜
大约在3600年前,一天,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上的一座远古城市的居民还和往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的生活,谁也不会想到一场灾难正悄悄地逼近他们。顷刻之间,岛上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
这就是被科学家列为世界难解的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死丘事件”。
谁是真凶?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了几十年,至今仍未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死丘”毁灭的原因进行了种种推测。
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讲,“死丘事件”可能是由于特大洪水把位于河中央岛上的古城摧毁了,致使城内居民同时被洪水淹死。然而,如果真的是因为特大洪水袭击,城内居民的尸体就会随着洪水漂流远去,就不会在城内留下如此大量的骷髅,况且人们在发现的废墟里也没有发现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任何证据。
如果说是由于一次急性传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那么全城的人也不可能几乎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全部死亡。从废墟骷髅的分布情况看,当时有些人似乎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里干活,并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经过仔细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传播而导致死亡的说法。
此时,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规模进攻、大批屠杀城内居民的说法。可是入侵者又是谁呢?
在对“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学家又在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留下的痕迹,爆炸中心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且破坏程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只有最边远的建筑物得以幸存。科学工作者还在废墟的中央发现了一些由粘土和其他矿物质烧结而成的散落的碎块。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废墟当时的熔炼温度高达1400℃~1500℃,这样的温度只有在冶炼厂的熔炉里或持续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处才能达到。然而岛上从未有过森林,那么,大火只有源于一次大爆炸。
其实,印度历史上曾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那些“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等描述也都为此提供了证据。
那么,造成“死丘事件”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将一直激励着科学家去探索。
比萨斜塔之谜
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古城,有一座誉满天下的奇景——比萨斜塔,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还在此塔做过实验。
比萨斜塔始建于公元1173年,历经200年,分3次才于1370年全部竣工。塔身分8层,全部用大理石砌成,总重量约14553吨,高545米。
比萨斜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已经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倾斜度还在不断加大,到1986年,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近5米。那么比萨斜塔为何会倾斜呢?对此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提出的假设和推测却有很大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建筑此塔时,意大利建筑师运用建筑上预应力结构的原理,已预先考虑到当时地形和风向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有意使塔的重心向南倾斜,而建成了一座斜塔,以此显示自己杰出的建筑才华。几百年过去了,虽然该塔不断倾斜,却一直未倒塌,并且塔壁上连一个裂缝也没有,足以说明建筑师的功力。
然而,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说法正好相反,认为造成塔倾斜的原因,是由于建筑师在建塔选择基地时对当时的地质情况不熟悉,建造在由粘土和砂土组成的冲积层的松软地基上,在塔的重荷下,造成塔身的不均衡下沉,出现了倾斜现象。
还有些学者认为,在斜塔下面可能有好几条地下水脉,比萨市民长期在这里吸取生活用水,这就加速了地基的脆弱性。塔身倾斜度之所以继续不断地增加,就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压力不断减弱的缘故。
以上诸种原因,谁是谁非还无有定论。
从1918年起,科学工作者开始对比萨斜塔进行观测。在塔的一层放置了许多检测仪表,每天,塔的摇晃、侧移运动及塔内属地震学上的振动,都被记录下来。观测结果发现它40年里平均每年倾斜1.1毫米;从1959~1969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了1.26毫米;而1979年6月~1980年6月的1年里就倾斜了1.4毫米。
然而,到了1982年,该塔只倾斜了1毫米,倾斜速度已明显减慢,往后的倾斜度仅0.027毫米,几乎停止了倾斜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已倾斜到了头?还是地层起了变化?以后还会不会再大幅度地倾斜?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尚难作出准确的结论。
在比萨斜塔究竟能屹立多久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也有各不相同的推测。
比萨大学教授杰罗·杰里根据他的测定,认为如果按每年倾斜14毫米的倾斜率推算,大约到2003年或2004年,这座斜塔就会倒塌。
有些学者预测,如果以每年加大125毫米的速度继续倾斜,很可能再过三四十年,此塔就会倒塌。
但有些学者却不同意上述预测。他们认为,此塔倒塌的时间不会来得这么快,据他们估计,如果以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的倾斜率推算,那尚需再经过2000年的时间才能倒塌。
还有些学者认为,该塔永远不会倒塌,今后不会再继续向南倾斜了。例如西德一位工程师认为,从现在情况来分析,该塔不是倾向倒塌,而是倾向于来回晃动。
至于他们的看法正确与否,目前难以断定,有待今后长期验证。总之,比萨斜塔的寿命究竟还有多久?迄今仍是无法揭晓的一个谜。
深洋变成高山之谜
喜马拉雅山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然而,近代地质学发现,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一带,广泛分布着侏罗纪(距今约1.9—1.4亿年前)的海相沉积。1885年,奥地利学者诺伊迈尔首先指出,当时沿这一带曾分布着一条海水通道。1893年,他的岳父,著名奥地利学者修斯进一步提出,这一侏罗纪海域实际上是一个洋,它位于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后来遭受挤压而消失,其变形岩石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为了强调它不是浅海,而是深洋,修斯把它命名为特提斯洋。特提斯是希腊神话中大洋神的妻子和妹妹。现在,特提斯洋差不多已完全消失,仅留下残存的地中海,所以特提斯洋也叫古地中海。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说问世,地质学家广泛承认,二叠、三叠纪期间(距今2亿多年前)全球存在着统一的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好似一个开口向东的横卧的V字形,在其劳亚部分与冈瓦纳部分之间夹有一个自东向西楔入联合古陆内部的海湾形大洋,人们也把这个广阔的大洋称为特提斯洋。这样,特提斯洋的存在时代就不限于侏罗纪,还可以追溯到二叠三叠纪。不过,直到70年代早期,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一带只发现有侏罗、白垩纪的蛇绿岩(由基性、超基性岩组成的蛇绿岩被认为是残留于陆上的古大洋地壳残片),例如雅鲁藏布江一带的蛇绿岩带。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人们已经在侏罗白垩纪蛇绿岩带以北,沿高加索、帕米尔、藏北至金沙江一带,找到了二叠三叠纪的蛇绿岩带。于是,学者们划分了两个世代的特提斯,即二叠三叠纪的古特提斯和修斯所称的侏罗纪及更晚时期的新特提斯(对后者也有人称之为中生代特提斯或中特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