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331000000010

第10章 自然未知(4)

以后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丁等先后到罗布泊地区考察,认为争论的双方都没错,而是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去了。从此就有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说法。斯文赫丁还推测了罗布泊游移的原因,是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塔里木河)挟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里,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地方移动。过一时期后,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罗布泊像钟摆一样,南北游移不定,而且游移周期可能为1500年。

1923年,为普尔热瓦尔斯基和斯文赫丁所发现的罗布泊突然消失,成为沙漠,鸟儿飞走,芦苇枯死,那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和居民也离开了芦苇编成的小屋,迁往他处。原来,罗布泊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它以前呆过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图上所标的位置。

到了1930和1931年,瑞典,中国勘察队来到中国地图所标的罗布泊,发现那里水面长约188公里,宽50公里,深5米,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1945年,罗布泊水面又扩展为3000平方公里。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在罗布泊北岸考察时,还见到烟波浩淼、水鸟成群的情景。他们还曾泛舟湖上,甚至抓到了一条大鱼。

但1964年,罗布泊开始干涸。1973年,美国大地卫星对该地区拍照,证实罗布泊已完全干涸。

而我国地学工作者认为,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水体重新分配的结果,即河流上游的农垦,引水灌溉,造成了罗布泊水源枯竭,而并非是罗布泊游移他处。

1980年,我国的科学考察队又两度穿越罗布泊,对那里的地貌和古水系作了详细的考察。考察队队长夏训诚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喀拉和顺最低处为788米,相差10米,水往低处流,不可能发生罗布泊倒流喀拉和顺的现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入湖口处,河流包含泥沙较少,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量泥沙堆积,抬高湖底地形,而使水往较低地方流去。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干涸的湖底皆为坚硬的盐壳,用钢锤都很难敲碎,不易产生风的吹蚀作用,而使湖底重新降低。我们还在干涸的罗布泊湖盆中,进行钻探取样,这些样品通过孢粉和年代测定表明,湖底沉积物不同层次都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孢粉的分布,说明历史时期罗布泊一直是有水停积的,湖水从未离开过罗布泊。根据碳14年代测定结果,湖底沉积物1.5米深处,为3600年左右的沉积。说明3600年以来,湖泊的沉积作用一直在进行着,而不像斯文赫丁推测1500年左右就会形成10米以上的沉积物。实地考察测量和现代航测资料证明,罗布泊是游移湖的提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罗布泊水体从未发生倒流入喀拉和顺的现象。”

以上的考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罗布泊的奥秘,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找到了答案,如果再进一步追溯包括塔里木河与罗布泊的景观变化,就需要我们做更细致的科学研究。

怪火之谜

火,是人类走向文明征服自然的伙伴,然而,有些令人恐惧的“怪火”,却肆无忌惮地威胁着人类,更令人忧虑的是,对这些“怪火”的起因,人们一无所知。

1871年10月8日傍晚,拥有60万人口的美国芝加哥市开始了都市的夜生活。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在这天晚上,从城北的第一起火警起,不到半小时,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大火一直蔓延到次日上午,几乎把全城烧成一片灰烬。几十万居民在火海中乱撞瞎跑,竟有1000多人被当场烧死或踏死。在郊区的公路,还有几百名死里逃生者不明不白地死去,尸检结果,他们并非被火烧死。这次火灾使幸存中的12.5万人无家可归,全城笼罩着一片恐怖的气氛。

然而,这场大火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有人说是一头奶牛碰翻了一盏油灯。可是在没有风的夜里,火怎能从一处而蔓延到全城呢?也有人说当时仿佛有“炽热的石块纷纷从天而降”。在同一天晚上,芝加哥周围的威斯康星州、密执安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印第安纳州的一些森林草原也同时失火。纵火者到底是谁呢?

美国科学家维·切姆别林研究了许多天文档案,提出了“流星雨引火”的假说。1871年10月8日,地球正好穿过一颗已经分裂成两半的比拉彗星的轨道彗核,它又与地球正好相遇在美国。于是,维·切姆别林认为这场大火是由于流星雨引起。彗核陨落的物质,其温度之高足以使金属和岩石熔融,彗星含有的一氧化碳和氰,在小区域范围内可以使人不焚而亡。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不敢苟同上述见解。因为,彗星的密度极小,几乎近似真空,彗星和地球相撞,不可能引起毁灭性的灾害。事实也证明,一些彗星的彗尾几度经过地球,并未引起地球上任何的异常现象。再说,地球的大气圈是一层有效的防护层,很多行星际物质陨落早会在大气中燃烧殆尽。即使能落到地面上的陨石,其高温只是局限在表层几毫米上下,不足以引起地物的燃烧。这场100年前的芝加哥大火的“纵火案”,至今还没有能找到真正的“罪犯”。

像这种不明原因的火,在我国广西也时有发生,1983年第2期《地球》杂志上,以“广西怪火”为题,对其作了详细的介绍。

1967年4月13日至7月14日3个月时间里,昭平县的富罗乡一带连续发生约120起原因不明的“怪火”。起火常在白天,但晚间也有。起火地点和物品通常是屋内的衣被、纸张和木制的家具、农具等。1967年5月29日竟起火10次,竹刀村有20户人家,几乎家家起火,当事者看到起火物先冒白烟,经过30秒至1分钟后即出现火苗,其间还常嗅到一种气味。平南县有一户农家,从1977年至1981年竟发生过60起这样的“怪火”。

1983年12月5日——8日,《地球》杂志编辑部与广西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联合在广西的兴安县召开了《奇异地质现象研讨会》,经科学工作者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广西的“怪火”起火点常沿河成条带状分布,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可能是地下的某种气体沿着裂隙向地表泄出,并与氧结合,与气态水结合成化合物,并聚附于可燃性物质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自燃。遗憾的是,这些“怪火”发生时,均未及时取到气样,因此,至今还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神灯之谜

在吴川黄坡镇,多会听人说起三柏长坡的“神灯”,在大雨将至雷鸣电闪的晚上,时有神灯悠然而出,按一定路线出游。还说在某年某日一个闷热的傍晚,将一个失言冒犯了它的人当场击毙在蕃薯地里,有名有姓,言之确凿。无独有偶,远在清代,传说浙江姚江东岳神庙附近,每当天气骤变之夜,常有“神灯”出现。

一位气象工作者也曾观察过“神灯出游”,并作了如下详细的记载:1962年7月22日傍晚,在泰山玉皇顶,天气骤变,在一阵雷鸣电闪中,一个直径约15厘米、足球般大小的殷红色火球,从窗缝潜入室内时,把窗户的木条撕裂。它以每秒2至3米的速度在室内轻盈地游荡,大约经过3至4秒钟之后,又从烟囱逸出。在即将离开烟囱之际突然爆炸消失,爆炸使烟囱削去一角,爆炸产生的气浪,使室内的暖水瓶胆震为碎片。1989年4月3日晚,当晚电闪雷鸣,一个比拳头稍大的红色火球,猛然击碎窗户玻璃,窜入湖南隆回县一户农民卧室,在床上飞舞滚动,老夫妇顿时感到手脚麻木灼热。之后,火球穿堂过室,在8个房间都留下了大小不等的碰撞痕迹。火球最后游到他儿子的房间,将他儿子、儿媳和一岁半的孙女烧为灰烬,床上的衣服被席全部烧毁,而床框、床脚却完好无损,更为奇怪的是,放在床边的大立柜,外表无任何损坏痕迹,而柜内所有衣物杂品全部化为灰烬。

目前对于球状闪电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已有的解释有如下几种: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球状闪电是由化学过程引起的。在线状闪电中,由于闪电通道里的空气温度很高,使空气中的水分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在某些条件下,闪电通道裂成几块,组成一团含氢气和氧气的气团。当高温冷却到3500度时,氢气和氧气又化合成水,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类似爆炸。也有的气象学家指出,球状闪电所以能存在那么长时间,是因为它吸收了线状闪电时产生的超短波辐射。当它把这部分能量迅速地释放出来的时候,就会发出光和热。

球状闪电十分罕见,出没时间不定,存在时间又短促,很难对它进行系统的观测和实验。但可以相信,这个自然之谜一定会被科学家揭开。

佛灯之谜

相传在我国庐山、青城山、峨嵋山等地,每当月隐之夜,山下黑沉沉的幽谷间,会突然涌现出十到数百点荧荧火光。火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东忽西,或近或远,高者半天,低者掠地。古人把这看成是过路神灵或仙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这便是所谓的佛灯。

据载,历代看到佛灯的人很多,许多文人骚客也为此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著名的有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最高峰望雪山》,明代学者王阳明的《文殊台夜观佛灯》等。其实,佛灯现象并不常见,即便住在庐山几十年的人也很难看到一次,这就给研究者带来了重重困难,因而它成了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千古疑谜。

1961年秋,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在考察庐山后,特地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佛灯谁点燃?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之一,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认真予以研究。

据记载及目击者的描述,佛灯的颜色有白、青、蓝、绿色等,很像天上的星星,而且,在山上看,佛灯主要在山下,高度很低,此光忽明忽灭,闪烁离合。

根据上述佛光的几点共性,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很可能是山下灯光的折射,还有人认为是星光在水中的反射,也有人说是一种大萤火虫的飞舞,更有山中蕴藏镭或金等发荧光的矿石的推测。然而最普遍的解释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的“鬼火”,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或含磷地层中所含的磷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作用,产生磷化氢和四氧化二磷气体,它们在空气中极易自燃,因比空气轻而随风飘动,故有闪烁离合的景象。由于磷化氢燃烧时光不强,所以必须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能看到。

但研究者认为磷火说的漏洞也很多:一是磷火多贴着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飘得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皆在1000米以上,峨眉金顶海拔超过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清楚楚。1981年12月14日,庐山云雾所收到海军航空兵老飞行员郭宪玉的来信,他对佛灯的来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认为它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郭说,夜间没有月亮时在云上飞行,飞机下面铺天盖地的云层就像一面镜子。从上往下看,不易看到云影,只能看到云反射的无数星星。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倒飞错觉”,就是感到天地不分,甚至会觉得是在头朝下飞行。从而联想到天黑的夜晚,若有云层飘浮在大天池文殊台下,把天上的群星反射下来,就有可能出现佛灯现象。由于半空中的云层高低不一,游移不定,所以它反射的荧荧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许在这个角度反射一片,在那个角度就反射另一片,从而映出闪烁离合、变幻无穷的现象。

然而,这种云反射呈光的现象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而佛灯却并非每处高山都能见到,而惟独在青城山主峰高台山顶的上清宫旁的神灯亭、峨眉山的金顶睹光台和庐山大天池的文殊台才会出现,可见这尚不足以定论。

那么佛灯的机制又是什么呢?它与庐山等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还需进一步研究。

音响圣地之谜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许你早就听说过响山、回音谷、耳语洞、琴石、音乐泉等等大自然的音响圣地,然而,你知道为何会有这种万籁之声吗?其实,这也是科学家们所感兴趣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有些音响圣地的发音机制已被探明,如漂浮在哈苏埃尔岛附近的冰山能发出像风琴演奏的乐声,是因为那座冰山上分布着一条条宽大的裂缝,从印度洋不断涌来的滔滔波浪使冰山四周的水位忽高忽低。当水位下降时,大量空气进入裂缝,而当水位上升时,空气又被海水迅速排挤出来。空气穿过裂缝的一进一出产生振动,于是便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风琴声。又如我国河北青龙响山,也是因为它的岩隙罅穴格外发育,加之诸峰对响山成合围之势,所以阴雨大风季节,人们就能听到如大自然管弦乐队合奏般的微妙的和声效果。

然而,并非所有的万籁之声都能像上面的例子那样得以解释,至今仍有许多“音石”、“响山”的发音机制在困惑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