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朱颜惊明
1432500000039

第39章 天下起风云

景展翼取出一个红色包裹,打开来,里面是一件五彩斑斓的小衣裳。她的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我们三人合计着,皇后娘娘什么也不缺,还是找人缝制一件百家衣比较实在,可以讨个吉利,保佑小皇子长命百岁”。

马恩慧满脸欢愉,“难为你们如此用心,不愧是自家好姐妹”。

铁凤眼珠一转,低声问道:“那个苏芸葭,还处处与姐姐作对吗?”

马恩慧轻轻摇头,“这两年倒是相安无事,只是她这人性情孤僻,难以相处”。

铁凤撇了撇嘴,“这种人,不理她就是了。现在姐姐已经是皇后,又生下了嫡长子,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说话间,乳母抱着小皇子来了。小婴儿张着一对乌黑的大眼睛,注视着陌生人,小小的嘴一个劲儿的猛吮着自己的大拇指。

“多可爱啊”,铁凤欢笑一声,伸手去逗弄小皇子。徐妙锦和景展翼也都围了过去。

这时坤宁宫外传来太监尖细的嗓音,“皇上驾到——”

徐妙锦等人皆跪地恭迎皇上。

“都免礼吧”,朱允炆和颜悦色道,“难得你们进宫一回,多陪皇后聊聊,好好叙叙姐妹之情”。他说着上前抱过小皇子,又哄又逗的,神情甚是愉悦。马恩慧在旁边看着,脸上也洋溢着温柔的笑。

徐妙锦望着这一家三口,心生感慨,这样动人的场面,大概此生都与自己无缘了吧。正满心怅惘,忽听朱允炆道:“锦妹,为避我的名讳,你大哥需要更名,今日我已赐名辉祖,取为祖上增辉之意。”

徐妙锦欠身礼道:“多谢皇上。”

朱允炆望着徐妙锦,似笑非笑地问道:“锦妹至今仍未得意中人吗?”见徐妙锦垂首不语,他又肃然接口:“若锦妹愿意入宫,我许诺给你仅次于皇后的尊贵地位。”

马恩慧、景展翼和铁凤齐齐转头望着徐妙锦。君无戏言,朱允炆当着几人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是给了徐妙锦一个郑重的承诺。

徐妙锦已经变了脸色,正苦苦思索着如何回绝,朱允炆大概揣测出了她的心思,又干咳一声,勉强笑道:“不用紧张,这要看你自愿与否,我不会强人所难。”

徐妙锦垂首默立,脑子里混乱不堪,连朱允炆什么时候离去的她都不知道。

“锦姐姐”,马恩慧的声音将徐妙锦摧回了现实。

徐妙锦侧过脸去,有些怔愣的凝视着马恩慧。

“锦姐姐”,马恩慧拉住她的手,诚恳说道:“我知道,皇上一直对你念念不忘,如果你愿意进宫,我会很欢喜的。”

徐妙锦诧异抬眼,“你不担心我和你抢丈夫吗?”

马恩慧眼中一片清明,“这个丈夫,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今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女人和我争抢,所以,我宁愿与自己的好姐妹共侍一夫,这样相互之间还有个照应”。

徐妙锦黯然摇头,“但是我不愿意。不愿意进宫,也不愿意与你共侍一夫”。

“锦姐姐,你究竟想要嫁给什么样的男人?”马恩慧一脸的不解与疑惑,“你知道吗,外头那些流言蜚语满天飞,连我这种深居简出的人都听说了”。

“什么流言?”徐妙锦茫然相望。

马恩慧低低叹气,“人家说,徐府尽出怪人,长子三十岁了还不娶妻生子,却收养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没准是在外头和什么见不得光的女人所生。幺女呢,二十岁的老姑娘仍待字闺中,也不怕人笑话”。

徐妙锦嗤的一笑,“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由他们说去吧”。

“你居然还笑得出来”,马恩慧十分惊奇,“我听了都难过万分,你怎么能跟个没事人似的”。

徐妙锦道:“大哥与我是一路人,我懂他,他也懂我,这就足够了。”

这时铁凤插嘴道:“我支持锦姐姐。所谓宁缺勿滥,若碰不到合心意的人,毋宁一辈子不嫁。

徐妙锦赞赏道:“这话说得在理。”

景展翼却并不赞同,道:“身为女子,总该有个归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若嫁得不好,也只能自叹命苦了。“

铁凤吃吃笑了起来,“莫非展翼姐姐要嫁人了,那鸡啊狗啊的现在何处,也让我们瞧瞧吧”。

景展翼羞红了脸,不言不语。

徐妙锦好奇的问道:“难道,被铁凤说中了?”

景展翼忸忸怩怩道:“前几日,有媒人说了一门亲事,爹娘似乎挺满意的。”

马恩慧也来了兴致,追问:“快说说,是哪家的公子?”

景展翼声细如蚊,“我也不知道,反正婚姻大事,听凭父母作主就是了”。

“唉,真扫兴”,铁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夸张的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其他人都被她逗得直乐。

年仅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并没有太多的喜悦,相反的,朱元璋的死如愁云般,沉甸甸压在他的心头。

此刻,朱允炆正端坐在御书房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朱允炆生来胪骨稍偏,朱元璋因此常常叫他“半边月儿”。记得那天夜晚,明月初升,有如一支银钩在云间穿行,朱元璋正在读书,恰巧读到宋太祖咏月的诗,对其中的诗句“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很是赞赏。当时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仍健在,朱允炆也在场。朱元璋想一试他们的才学,便指着天上的新月,让他们以新月为题赋诗。

当时太子赋道:昨夜延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不得团圆象,也有清光照九州。

朱允炆赋道:谁将玉指甲,搯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鱼龙不敢吞。

二人都才思敏捷,朱元璋却惨然不乐,沉沉叹气道:“缺少蓬勃的活力,又没有帝王气象,特别是‘不得团圆’、‘影落江湖’更是不吉。”

与朱标和朱允炆不同,燕王朱棣在吟诗作赋上就极具帝王气象。有一回,朱元璋出了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子孙们对下联。当时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虽工整,却柔弱无力。而朱棣对出了“日照龙鳞万点金”这样气概非凡的下联来。朱允炆清楚记得,当时朱元璋投向他的目光中满含担忧。

“皇上”,贴身太监王越阴柔的嗓音打断了朱允炆的思绪,“齐泰和黄子澄求见”。

朱允炆眼睛闪亮了一下,“快请”。

齐泰和黄子澄联袂而来,两位都是朱允炆所倚重的大臣。齐泰四十来岁,方脸阔口,相貌老成。洪武二十八年从兵部郎中擢升为左侍郎。朱元璋曾经向他问询边将姓名,齐泰历数无遗。又问各种图籍,齐泰则从袖中拿出一本手册请朱元璋览阅,手册所载简要详密,朱元璋大为惊奇。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很尊敬齐泰,当上皇帝后便提拔他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亦是四十多岁年纪,精瘦干练。洪武十八年癸亥贡入太学,明年京闱乡试第二,乙丑会试第一,进士及第第三,先任翰林院编修,升为修撰。后兼春坊官,在东宫伴读。朱允炆即位后提升他为太常寺卿,让他与齐泰同参军国重事。

“皇上”,齐泰急禀道,“燕王带领军队赴京奔丧,即将到达淮安”。

“什么?”朱允炆一听有些慌了,“四叔带兵赴京,是否会对朕造成威胁?”

“不能让他进京城”,黄子澄果断说道,“皇上遗诏要求‘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还有‘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其意有二,一是诸王有屏藩帝室之任,在此非常时期不得擅离职守,以防敌人乘虚而起。二则防备诸王以叔辈之奠带兵赴京,对皇上造成威胁”。

“可是四叔以奔丧为名,朕如何拒绝?”朱允炆十分为难。

齐泰道:“以臣之见,可派人带了敕符,根据太祖遗诏勒令诸王返回自己的封国。”

一旁黄子澄表示赞同。

“也只能这样了”,朱允炆显出几分颓丧,才刚登基,麻烦事就来了。

且说朱棣带领军队刚赶赴江口,就见到了朱允炆派人带来的敕符。朱棣勃然大怒,仍欲下令进舟,却见江口已经设兵把守。时诸王子皆赴京奔丧吊,并非他一人被阻,虽愤怒却也无可奈何。

道衍及时劝道:“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诏命。何况而今渡江条件尚不成熟,非但不能成就大事,反会留下不孝之名。来日方长,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只待将来风云际会展翅高飞了。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

朱棣双目中精光烁烁,威势逼人。“先生这番话,本王必将铭记于心!”他当即下令:“大军启程,返回北平!”

听说朱棣返回北平后,朱允炆暂时松了一口气,内心的隐忧却层层堆积,成了心头难以挥散的阴霾。他步履沉重地走出乾清宫,仰头望去,只瞧见那厚重的乌云,掩埋了湛蓝的天空。炎炎夏日,却有冷嗖嗖的寒风越过巍峨的宫墙迎面扑来,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