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127900000035

第35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5)

随着文明的日益进步,人的生命时空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审美时空。现实的人生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审美的人生,人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审美超越主体,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就此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终将会有那么一天,人会在维纳斯和缪斯的引导下,超越有限的存在而达至无限的胜境,从而“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从上述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来对《周易》关于人生哲学及理想人格的思想作一全面阐释。

人要想超越有限,首先须以有限的存在为前提,即要全力保护自己的生命。这便是《周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的重生思想的理论依据。《易经》起源于卜筮,并长期应用于卜筮。而卜筮的主要目的就是推测人事吉凶,使人能够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脆弱而有限的生命存在。与此同时,人也就开始了超越有限的无限征程。可见,《周易》本身即是中华古人超越有限的智慧结晶和重要依据。

一个人能否超越有限以达至无限,关键在于他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采取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是乐观向上,永怀希望,还是消极悲观,厌烦绝望?是自强不息,积极有为,还是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对此,《周易》以其“乐天知命,故不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光辉命题,给予了我们极为有益的人生启迪。它告诉我们,在人的短暂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应该奋发图强,永远乐观,以自己天赋的创造力和超越能铸成独具风采的理想人生,从而实现自身超越有限的本质需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超越有限以达至无限,需要具备极强的能力,并付出很大的努力,单靠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周易》启示我们,要“厚德载物”,“容民畜众”,要善于以自己虚怀若谷的博大心胸,博采天地万物的优长,兼容整个宇宙的创造力量于一身,这样才能顺利越过人生海洋,早日达到永恒彼岸。

在超越有限的征途上,有顺境,有逆境,有时春光无限,有时阴雨绵绵。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的人生境遇,是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不朽的关键问题。《周易》对此有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它告诉我们,在身处顺境时,要“终日乾乾”,毫不懈怠,“惧以终始”,居安思危,而不可自鸣得意,骄纵妄为;在身处逆境时,要“反身修德”,处变不惊,“独立不惧”,而不要悲观失望,沉沦堕落;因为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着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

《周易》“致命遂志”的思想启示我们,为了超越有限,我们固然有充分的理由珍视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我们是人,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而力,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豪情,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毫不妥协的英勇斗争,为此而不惜赴汤蹈火,不惜献出生命,这更有利于我们超越有限存在而臻于无限极境。李钊就此指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①他自己便是舍生取义、名垂千古的光辉典范。

人的~生虽然极为短暂,但它有时又显得有些漫长,以致会使许多人厌烦消沉甚至无聊绝望。这样怎么才能超越有限呢?要想更好地超越有限,必须首先为这脆弱有限的生命寻找一个坚实的安身立命之地,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家园。《周易》认为,这个精神家园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我们要以“乐天知命”的旷达胸怀,“顺天休命”的积极姿态,去直面清淡的人生,正视胜利与失败,全力营建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创造我们的美好未来。

对于超越有限的人生境界,《周易》更是满怀激情地写道: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舍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是《易传·文言》阐发《易经》首卦《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一段话。其中,“鬼神”是指万物奇异莫测的变化规律,“先天”意为先于自然规律的变化而行事,“后天”意为后于天时而行事。《乾》卦本身即为纯阳之卦,大吉之象,九五爻又得中得正,雄居一卦至尊之位,好像太阳位居中天,天下一片光明一样,象征万事顺达,事业鼎盛,天下亨通太平,人生臻于极境。《易传》就此进一步阐释道,经过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长期实践,掌握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达到了“穷神知化”的人生最高境界,因而可以在繁杂乾坤中应对裕如,自由潇洒,尽情发挥自己天赋的超越能,充分达到全人类神往的无限本体,其一切品德言行与天地日月的变化相默契,先于天时而行动,自然的变化会加以顺从,后于天道而行动,又能顺应自然变化的要求。这就是“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的超越境界。

关于人生的最高境界,《易传·系辞上》更有一段精彩论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于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是赞颂《易》道及圣人境界的一段宏论。也就是说,《周易》与天地大道相一致,所以能包含天下万物的一切法则;圣人以《易》道明察天文地理,则能知晓万物运行的显明和幽隐等现象的内在原因;以《易》道推论事物的终始变化,则会明白万物生成和消亡的原理;依据精气成为生命,其游散为灵魂,则知道鬼神的实质;圣人掌握了《周易》大道,则其德行可与天地相融通,不会违背天地之道,并能周知万物,普利众生,而没有过失;其德行遍达四方而不放纵;对个人的生活际遇,则能泰然处之,并胸怀天下,以仁民爱物为己任;因为圣人已经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以及高超灵通的悟性,掌握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超越了有限事物的束缚,故能在变幻莫测的万事万物中与时仰,随势屈伸,从容应对,来往自如。

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有限的存在,达到了人生的无限胜境。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说的“上下与天地流”,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守仁说的“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夫之说的“一片心理就空明中纵横熳烂”,冯友兰天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pealexperiences)的论述,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上述思想。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而当它得以满足后,人便会产生“高峰体验”(又叫“神秘体验”,弗洛伊德谓之“海洋感情”)。他以其心理学家特有的锐敏悟性描述“高峰体验”是一种“视野无垠的感觉,从未有过的更加有力但同时又更孤立无助的感觉,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是“一些极大增强的,有着自我的丧失或自我的超越的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有此体验之时,“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至了尽善尽美”;“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常常能直接窥见上帝的本质,而永恒性也似乎成了现实世界本身的特征,或者换种说法,天堂就在我们的身边”。

请注意马斯洛所用的词汇与前述观点的内在关联。“无垠”、“失去时空感”、“自我的超越”、“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等,实际上与《周易》及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致,它们都是人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后所产生的心理体验,都是“物我两忘”的审美超越境界。由于人的本质欲望得到满足,因此便会“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觉得“达到了尽善尽美”,似乎确凿自己已臻于世界之巅,“天堂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