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127900000034

第34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4)

六、与夭合德的堵界

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的那句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到中国远古圣王大禹的深刻古训“知人则哲”;从山顶洞人身旁的红粉,古人用蚌壳摆成的虎、龙,到古埃及人建造的高耸人云的金字塔;从普罗米修斯那不断被啄食的肝脏,到西西弗斯需要不断推动的那块巨石;从古希腊神话中那个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的神秘谜语,到中国创世女神女娲照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抟土造人的动人神话(基督教也说,上帝在星期六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所有这些都在昭示着同样一个真谛:入是哲学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之谜。

我们热爱生命,迷恋尘世,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裁成辅相,保合太和,我们仁义忠信,刚健中正,我们……可是,我们一生这样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最终为的又是什么呢?

难道是为了生命的重复,一时的名利,无聊的虚荣,抑或片刻的欢娱?还是为了让无常的命运之神炫耀自己的淫威?显然都不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思考,我们彷徨,我们焦虑,我们盼望,盼望能揭开这令人困惑的千古谜团,盼望那云开电射的天启灵光。

人的生命存在是极其有限的,与广袤的时空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的生命也是极度脆弱的,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侵犯甚至剥夺它。而人却坚信,自己的“这个命途不是限于今生的条件和限制上的,而是达到无限的”,他一辈子不辞辛苦,碌碌奔忙,就是为了使生命超越有限,更加坚强,从而能够在无限宇宙中永放光芒。超越有限、脆弱、短暂的生命存在,以达至无限、不朽、永恒的人生境界,这无疑是人的本质需要和最高理想,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真正动力,是人类文明的唯一源泉。这种能动的超越性也就成为人的本质。

超越有限必须以有限的存在为前提。因此,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本能,《周易》以及人类文化中的重生思想也便由此而产生。

人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竭力保护其脆弱有限的生命,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情需要、尊敬需要等,也都主要是为了维护其有限的生命存在。而正如苟子所说:“人之生,不能无群。”人类为了对付严酷的生存环境,就需要团结起来,作为集体去进行实践活动(这便是人的社会性的由来),从而有利于保障其脆弱的有限存在。而在这同时,人也就踏上了超越有限的无限征程。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超越有限的本质需要也就因人而异了:其中有强弱隐显的差异和表现形式的不同,超越有限的方式便自然是干差万别的了。有的人以其惊人的卓越的文化成就流芳千古,如孔子、贝多芬、康德;有的人以其无与伦比的政治影响名垂后世,如拿破仑、毛泽东;有的人以其令人敬仰的崇高人格而与天地同在,如布鲁诺江姐;有的人以其平凡处见伟大的光辉形象而与日月齐光,如锋;也有的人以其卑劣无耻的丑恶行径遗臭万年,如希特勒;更多的人则以其平凡坚实的步伐,在历史的漫长征途上留下了自云不可磨灭的足迹。

每个人都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超越有限以达至无限,不过,有的入主要是以高尚的、内在的、精神性的、有意义的、审美的方式超越有限,有的人则主要是以卑鄙的、外在的、物质性的、无一个人的生命力(不妨称作超越能)是有限的,而不同的人又有着不等量的超越能。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自己的有意义的超越方式,只有以此种方式,他才能充分发挥其有限的超越能,赋其短暂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使其有限的存在无限化,从而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的不朽,而这无疑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人生最高理想,是唯一真正的精神家园。

但是,人作为极其有限的生命存在,却不得不向往并不断追求那“不可企及”的无限女神,因而被迫踏上了超越有限的悲壮征程。而其超越有限永远只能是有限的超越,人始终在有限与无限设置的巨大钳子中可怜地挣扎,痛苦地劳作,欲求不得,欲罢不能。那么,他怎么才能摆脱这悲剧性的两难困境呢?

中国哲人庄子早就谆谆告诫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以有涯随无涯”,以短暂求永恒是极其危险的,何不“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以慰此生呢?

西方理性哲学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同样认为,“人从各方面遭到有限事物的纠缠”,而只有“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同时使人得以超越有限的存在而达至无限的胜境。

通过历史的审慎考察和现实的认真反思,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美是人超越有限的最佳方式和摆脱悲剧性困境的唯一出路。

这里的“审美”包含艺术审美,但它不仅仅是指艺术审美,而主要是指一种由艺术审美熏陶出来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样式。它要求我们“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从而随时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物外的“无我之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应物而无累于物”,“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在纷纭世事面前游刃有余,泰然自若,达到“无可无不可”,“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人生理想,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超越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闲看庭前花开落,漫随天外云卷舒”的超然尘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雍容气度,都是审美超越的不同形式;对大自然瑰丽美景的陶醉与感激,对宇宙严谨秩序的赞叹与敬畏,对亿万众生的挚友般的超功利性观照,对人类杰出成就的惊异和激动,也是审美超越的具体表现;嘹望丰收在望的庄稼的农民,凝视自己造出的产品的工人,在科学研究中产生“一种无比壮丽的感觉”的学者,在激烈战争中指挥若定的将军,都同样处于审美超越状态。

那么,审美为什么能使人超越有限呢?这是由于“美”乃是在有限中“终于被表现出来的无限事物”,“是永恒事物的启现”,“是瞬间的持续(永存)”。加之人对“无限”、“永叵”有着极其强烈的本能渴望,因此,人在审美时便很容易被“美”这位在有限中漫游的无限女神吸引到她的怀抱中去,从而臻于永恒圣洁的人间天堂,这就满足了人超越有限的本质欲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学者李泽厚指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中国先秦的庄子,到德国近代的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以及德国现代的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中国现代的宗白华等无数先知大哲,都对审美投注了高度的重视和殷切的希望,并赋予审美以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重任!

审美并不一定要有《米洛的维纳斯》、《兰亭序》、《蒙娜丽和《田园交响曲》,也不一定要有澄明的星空、湛蓝的海洋、丽的朝霞和莹洁的水仙,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的自然美景,和“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的绝代佳人。其实,每个人自己的大脑就具有令人难以置信韵创造力,它有足够的能力随时可以创造出比所有的自然美景和艺术品更加扣人心弦的壮丽画卷(这并不为许多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它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而能够随时使自己跨入无限辉煌的审美时空,随时使自己在瞬间获得永叵!

诚如德国哲学大师康德所说:“美,若果要给它找得一个理想,就必须不是空洞的”。的确,真正的审美超越绝不是让人耽于主观幻想,或是游戏人生,它只能深深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只能建立在对现实人生的深邃洞察和热情参与的坚实基础上,只能导源于对生命的至高无上的爱和对神圣人生的深刻理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