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127900000021

第21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4)

十二消息图:清代易学家惠栋于《易汉学》中,依西汉易学家孟喜的卦气说,制有卦气图。当代易学家朱伯嵬取其中之义,制作了十二消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把四季、二十四节气、震离兑坎四正卦(后天八卦方位图中四个正方向之卦)的二十四爻以及复、临、泰、大壮、央、乾、媚、遁、否、观、剥、坤这十二消息卦(又叫十二月卦、十二辟卦)纳入到一个整体框架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世界图式和独特的认知模式。

而这只是孟喜卦气说的一小部分。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去看《新唐书》卷二十八上,其中载有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依据孟喜的卦气说制作的卦气图。它是把二十四节气、农历十二月中节、四正卦的二十四爻、分为辟(君)、公、侯、卿、大夫五组的其余六十卦以及七十二候(鸿雁来、草木萌动、雷乃发声、虹始见、水始冰等七十二种物候现象)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中,是一个欲容浩渺乾坤于一体的认知图式。而实质上,在《周易》象数思维看来,这个图式还可以无限扩充,以至于东南西北四方、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角亢氐房等二十八宿、扬青并徐等十二州、初明上弦等月相、黄钟大吕等十二律吕、木火金水土五行、肝心肺肾脾五脏、仁义礼智信五伦等,都可以顺利纳入。

可见,《周易》象数思维囊括宇宙人生于一炉,其影响波及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天文借象数显示星移斗转周期,地理借象数标志分野坐标系统,历法、物候借象数描述自然阴阳变化之节律,中医、气功借象数总括天人一体之运化,古代乐律借象数表征律吕损益之法则,哲学借象数“推天道而明人事”,道教借象数炼丹修证以求羽化登仙……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周易》的象数思维,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周易》以其独特的象数思维建立了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套完整的有机符号系统,开创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象数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虽然在今人看来有笼统性、模糊性、神秘性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中华古人正是用它创造了举世惊羡的灿烂文化,其中有些文明成就至今仍放射着绚丽异彩,如中医、四大发明、故宫、编钟等。因此,拨开历史迷雾,深入研究象数思维,认真分析其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番综合创新,仍然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课题。我们已经到了一些以象数符号系统与现代科学成就(遗传密码、天文等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结合研究的成果,这使我们看至了希望。虽然其中有的成果尚有简单比附、牵强附会的弊端,有待完善,但毕竟是一种可贵的尝试。让我们共同期待象数思研究的新成果、新境界!

《易传·系辞上》日: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可见,《周易》的象数思维试图以“象”和“数’’两个密不麓可分的工具去模拟、把握宇宙人生的运动过程及规律,从而为人生提供重要指导。而《周易》主张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富有日新的和谐整体,这就导致象数思维必然要从整体的、变易的角度去把握宇宙这一变动不居的完美整体,于是便有《周易》的整体思维、变易思维。而要把握一个变动不居的完美整体,就不能以分析的形式逻辑去把握,而应以综合的顿悟性的直觉思维、类比思维去把握。把握宇宙运动过程及规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生提供指导,这便是一切以人为本的主体思维。

整体思维即以普遍联系、交泰和谐的观点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完善和谐的有机整体,而且把每一个具体事物也视为是一个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密切关系的具体而微的有机整体。《周易》的整体思维是其象数思维的必然要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宇宙论上,《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秩序井然、和谐庄严的有机整体。在前面,我们曾称之为“太极宇宙论”、“太极整体观”。“太极”是《周易》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由它而生,依它而长,据它而存,以它为归。宇宙万物在“太极”之中“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共同构成一个秩序严谨、高度和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并不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那种混同一体的所谓整体,而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待的东西(两仪)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构成的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

阴阳两种物质还可具体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种物质(四象,如四时之春夏秋冬、方位之东西南北)和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类物质(八卦)。《易传·说卦》即详细说明了这八类物质的具体内容。这是一个建立在象数思维基础上的宇宙分类系统,它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看作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对应系统。《易传·序卦》在说明《易经》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内在原因的同时,表明了它的世界观,即认为宇宙万物以至社会人生是一个秩序严谨的动态和谐整体。

其次,在天人观上,《周易》认为天与人是一个友好相处、交泰和谐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天人交泰观”。

《周易》的“三才之道”、“裁成辅相”,在充分肯定人在宇宙万物中居于中心地位、人有天赋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主张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的行为应遵循“天地之道”,符合“天地之宜”。因此,人万万不可自恃其特殊地位而骄傲自大,以至肆意妄为,而应自觉承担起大自然所赋予的重大宇宙责任,把大自然看作一个完美和谐的生命整体,并进而充分发挥其天赋的主体智慧,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积极参赞天地之化育,裁成辅相万物的运行,努力融入宇宙运动的滚滚洪流,使之奔向更加光明的前景。与此同时,人便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的充分发展,天与人也就成为一个友好相处、交泰和谐的有机整体。

《易传》日:“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这就是说,任何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双方能相互交感、友好共处,则双方都能亨通兴旺;反之,如双方相互封闭隔绝、紧张对立,则彼此都将窒息凋敝。人与天一样,也是相互需要、不可分离的。人需要从天那里获得生存并发展资料,天需要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智慧以促使宇宙万物走向加和谐的良好运行状态。在这里,人作为大自然中唯一具有性的存在,就要正确发挥其天赋的主体性,主动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即要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把人与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交感融洽的和谐整体,而不要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才会使人的生命质量日益提高。

再次,在社会历史观上,《周易》认为人类社会及历史是一个秩序井然、和谐发展的动态系统,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不应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适当位置,以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谐。

《易传·序卦》在说明宇宙是一个森然有序的有机整体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秩序严谨的和谐系统,其中“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一句还指出了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历史进步的核心要素——礼义。《易传·象·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为了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和谐,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每个人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使之不要超越本位,而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此即《易传·象·鼎》所说:“君子以正位凝命”。

但《易传》并不是主张无条件地维护社会稳定,恰恰相反,它主张在社会到了极度腐败阶段时,要进行一场顺乎天理、合乎人心的社会革命,使社会系统进入旭日东升的全新发展阶段,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诚如《易传·彖·革》所说:“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最后,《周易》有一套模拟宇宙万物(包括社会人生)的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完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而且,在以象数思维运用该符号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时,也是以普遍联系的整体观点进行的。《易经》的六十四卦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由其中任何一卦都可变为其余六十三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也是一个整体,其中六爻之间有时、位不同和中、正、比、应、承、乘等关系。而且,即使其中一个爻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全卦变化,变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卦。

在社会活动中具体运用《易经》之时,更要对其中所用一卦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多种关系作全方位的深人考虑,把该卦与现实事件当作一个整体来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该卦所蕴涵的意旨,正确发挥《易经》的指导作用。

清代康熙时,噶尔丹叛乱,进犯乌兰布通。康熙欲征伐之,就命易学家李光地预测吉凶。李光地起得《复》卦上六爻辞,日:

“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李光地看到这些大凶之辞,吓得大惊失色。而康熙却非常高兴,笑着说:“今噶尔丹背天犯顺,自蹈危机,兆乃应彼,非应我也。”于是他御驾亲征,不久凯旋,正如他的判断那样。李光地不能把《易经》与现实中的多种因素联系起来作通盘考虑,以《易经》卦爻辞之“凶”为“凶”,于是便大惊失色;康熙则能把《易经》看活,能把《易经》之辞与现实事件联系起来作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得出“凶”乃应彼、我则为吉的正确结论。

从上节我们所举的三个占筮实例中,我们也已看到,只有在对求得之卦的卦象、卦辞、卦义等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判断,并把卦象与现实事件、生命阅历等密切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占断者需要有精深的易学素养和敏锐的直觉体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为社会人生提供有效指导。否则,便会为一些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正确判断以启迪人生。

整体思维在中国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是其典型的文化结晶。它要求从普遍联系、交泰和谐的观点看待一切,这无疑是可取的,但它同时又可能导致求同、调和、僵化的思想观念;它可以调和各种矛盾,巩固国家统一,也可以扼杀民众的斗争性、独立性,为专制统治提供服务;它可以让人适应外部世界,也可以削弱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形成内向、过度认、依赖的不良民族性格,缺乏开拓、竞争、独立的可贵精它可以让人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世界,也可以使人满足于统、模糊的认识而自以为是,缺乏精确、细致的科学精神。我们天研究整体思维,就是为了摒弃其消极倾向,发扬其积极方面。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波格丹诺组织形态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贝塔朗菲与芝加哥学派的有相体理论与一般系统概念的不断确立和传播,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的第三、四次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一系列新型理论和学科,如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系统学——系统科学形成了。作为一组横跨数学、物理、生物等各学科领域的学科群的共同体,系统科学虽然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概念、方法、体系,但它为我们贡献的作为现代整体思结晶的系统智慧却已日益深入人心,日益成为现代的主流世界即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E.Laszlo)所说的“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

作为系统科学精髓的系统智慧(或日系统思维),要求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联系中去准确把握系统整体,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可调性是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在对系统进行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再对系统实现整体把握;在肯定系统整体的和谐统一的同时,又承认其中各要素的独立性;在主张系统与环境的健康交流、和平共处的同时,又肯定系统的主体性。

系统智慧的这些优点可用来弥补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缺陷。

以现代系统智慧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进行比较研究和优势互补,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进程,也将使我们的《周易》研究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三、变易思维与通权达变

变易思维即以变化、动态的观点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周易》最为显著的思维方式,因而司马迁说: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周易》的变易思维首先反映在它的书名上。《周易》简称《易》,其基本含义即为“变易”。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周易正义·卷首》中说: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因此,《周易》又叫《变经》(见阮籍《通易论》),英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的书)或The Classic of Changes(变化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