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127900000020

第20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3)

取象说主张以八经卦象征宇宙万象,再用八经卦所象征的物象说明六十四别卦的卦象,以此诠释《易经》的卦爻辞,并用来推测事物之吉凶。仅从《左传》、《国语》的占筮材料来看,春秋时期在占筮中所取的物象,乾有天、玉、君、父;坤有土、马、帛、母;震有雷、车、足、兄、男;巽有风、女;坎有水、川、夫;离有火、日、鸟、牛、公、侯;艮有山、男、庭;兑有泽、旗;等等。可见,后来所说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至晚在春秋时期即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取象说的核心思想是,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刻关联,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则是其联系的桥梁。这种观点对后代中国易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认为《周易》的符号系统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拟,以八卦所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说明万物的生成变化过程,都是受取象说影响的易学观点。

取义说主张以卦名的意义和卦的内在德生说明六十四别卦的卦象,以此诠释《易经》的卦爻辞,从而推断所占之事的吉凶。其核心思想是,卦爻辞同卦名、卦德存在着深切的内在关系。这种观念同样对后代中国易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作为易学两大流派之一的义理学派,便是主要以取义说为源头而发展起来的,象数学派则是主要以变卦说和取象说为依据而成长起来的。

取象说和取义说对卦象的解释,并不局限于六十四别卦中上下两卦的卦象,而且还取互体卦(即二至四爻、三至五爻所组成之卦)上下两卦的卦象。这种体例,后被称为互体说。它可以用来对付所占之事的一些复杂情况。

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等解易学说,是见于《左传》、《国语》的占断体例。《周易》筮法最初是否即有此三说,此三说何时形成,目前尚无史料可考。但它们在春秋时期即已臻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可以肯定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几个占筮实例,以更深入地体会《周易》象数思维的神妙奥秘之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

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日:“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日:“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日:“吾不堪也。”对日:“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日:“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日:“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晋侯辞秦师而下。

鲁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臣颓叔桃子拥戴襄王之弟王子带,勾引狄兵伐周,大败周师,周襄王逃往郑国,住在汜地。晋臣狐偃劝晋文公出兵,把襄王送回周王朝,文公请卜偃预测此事吉凶。卜偃先用龟卜,遇大吉之兆。文公不信,又请以《易经》占筮,“遇《大有》之《睽》”,即:本卦为《大有》,《大有》卦九三爻为变爻,由阳变阴,变为六三爻,于是得到之卦《睽》。那么如何依此来判定该事吉凶呢?

卜偃首先依据《大有》卦变爻即九三爻的爻辞“公用亨于天子”一句,并读“亨”为“飨”,认为这是文公战胜狄兵,周王请公赴宴,还有比这更吉利的事情吗?这是在以变卦说断卦。

接着,卜偃又分析卦象:《大有》是下乾上离,《睽》是下乾变为兑,整体卦象即为天变为泽而迎着太阳,故日“天为泽当日”;乾为天,为君,为天子,离为中女,为臣,为公侯,为泽,处于卑下之地,说明天子屈尊谦下来接待公侯,此即“天子降心以逆公”,也是大吉之象;他认为《大有》之《睽》有这样的卦象,《大有》九三爻辞才写作“公用亨于天子”。这是在以卜偃又对《大有》、《睽》两卦的卦名f乍了黼天子天下,是“大有”;天子离开了王朝,是“睽”;本卦转为之卦,终归要回到本卦,《大有》变为《睽》,终要回到《大有》;天子离开王朝,终要回到王朝,故日“《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又是吉利之占。此乃是在以取义说断卦。

卜偃以三种方法相结合为晋文公断卦,结果均吉。后晋文公从之,果然如其所测。

《国语·晋语四》记载:

公子亲筮之,日:“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日:“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日:“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日:‘尚有晋国?’筮告我日:‘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

《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日《屯》,其繇日:‘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日‘元’。众而顺,嘉也,故日‘亨’。内有震雷,故日‘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日‘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威,故日‘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日《豫》,其繇日:‘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

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想要借秦国力量取得晋国,亲自用《易经》占了一卦,得本卦《屯》其初九、九四、九五为变爻,得之卦《豫》(嚣),此即“得贞《屯》、悔《豫》(古人也称本卦为贞,称之卦为悔)。

筮史根据卦象论断吉凶。他们认为,《屯》卦下震上坎,《豫》卦下坤上震,震为车,坎为险,坤为地,所以由《屯》变《豫》是车在地的上面,险的下面,有行不通之象,故他们都说:

“不吉,闭而不通。”这是在以取象法断卦。

司空季子则根据卦名、卦辞及卦象论断吉凶。从变卦说的角度来看,本卦《屯》三个爻变,故以本卦及之卦的卦辞为依据断卦,《屯》、《豫》两卦的卦辞都有“利建侯”之语,故其日:“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

司空季子又从取象说、取义说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取象说的角度来看,震为车,为雷,为长男;坎为水、为众;坤为土,为母。

从取义说的角度来看,震为动,坎为劳,坤为顺,《屯》为厚,《豫》为乐。“车班内外”,指《屯》下卦为震,《豫》上卦为震,震为车,下卦为内,上卦为外。“顺以训之”,指《屯》下互卦为坤,《豫》下卦为坤,坤为顺。“泉原为资之”,指《屯》上互卦为艮,上卦为坎,艮为山,坎为水,有山泉之象;《豫》下互卦为艮,上互卦为坎,亦有山有水;本卦和之卦都有山有水,表明山泉不竭,后援不断。“土厚而乐其实”,指《屯》下互卦为坤,《豫》下卦亦为坤,坤为土,《屯》为厚,《豫》为乐。总之,《屯》之《豫》表示,车遍内外,顺利前行,又有不竭山泉资养,土地丰厚,令人快乐无限。此乃大吉之象,故重耳应有晋国。

司空季子接着又具体分析《屯》、《豫》两卦。从《屯》卦看,下震上坎,下卦(内卦)为主,震为雷,为车,坎为水,为众,故日:“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震又为动,表示兵车运动而会用武;上卦坎为众,下互卦为坤,坤为顺,为文,为众,表¨示众人顺从而有文德;因此,《屯》卦有文武兼备、实力雄厚三象,为吉利之占,重耳会有晋国。

接着,又对《屯》卦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作了解释。《屯》下卦为震,震为长,是为“元”;《屯》卦为坎,下互卦为坤,坎为众,坤为顺,“众而顺,嘉也”,是为“亨”;震又为雷,雷霆威震天下,整肃乾坤,是为“利贞顺,乃成就霸业之象,故日“车上水下必伯”;震为车,坎为《屯》又有车困于险、闭塞不通之象,若一入独行,无人援助,不利,所以说:“小事不济,壅也。故日‘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但若大众顺从拥戴,自己又有以威慑众人之天赋,则大吉,是得国封侯之象,所以说:“众顺而有武威,故日‘利建侯’。”

是为“母老子强,故日‘豫’”;又坤为地,震为车,为雷(雷有威慑之象),坤居内,震在外,表示有土地,有兵车,如此,则为一国之主,而且处于本国则安乐,出兵征伐则威武,所以说:“其繇日:‘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

总之,司空季子认为本卦《屯》、之卦《豫》都是“得国之卦”,大吉之象。后来,重耳果然得以统治晋国,史称晋文公,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日:“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日:“亡!是于《周易》日:‘《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鲁宣公之妻、鲁成公之母穆姜,与大夫叔孙侨如私通。鲁成公十六年(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侨如与穆姜合谋,欲废成公,兼并孟孙氏和季孙氏。结果未成,侨如逃到齐国,穆姜被迁于东宫。穆姜入宫之初,请史官用《易经》占了一卦,遇本卦《艮》下艮上艮,初爻及三至上爻皆变,得之卦《随》下震上兑。《易传·杂卦传》日:“《随》,无故也。”

《随》是没有故处,当然要走出故处,因此史官说:“《随》其出也,君必速出。”这是在以取义说断卦。

穆姜则根据《随》卦卦辞“元亨,利贞,无咎”及“元、亨、利、贞”的新意,认为自己谋反作乱,不具“元、亨、利、贞”四大美德,故虽得吉利之卦辞,也难免“必死于此”的厄运。这也是在以取义说断卦,但所取卦义不同,结论更是截然相反。

从上述三则占筮史例,我们可以看出:(1)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互体说等在实际占筮过程中常常兼用,而且其体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上述穆姜之例便与变卦说不符;(2)根据同一卦象断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结论,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占筮结果之吉凶,取决于断卦者的易学素养、人生阅历和直觉体验;(3)取象说和取义说虽然是《易经》断卦方法和体例,其目的在于通过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以说明所占问之事的结果,但是以物象和卦义解说各卦的性质,实质上是从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分析判断卦爻辞的吉凶。这样,便将卦爻辞加以逻辑化、系统化,从而使《易经》走上了哲理化的道路,《易传》则是其最重要的里程碑。

5.《周易》象数思维的影响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周易》象数思维确实有些神秘莫测,令人如坠五里雾中。虽然限于篇幅和本书主旨,我们只能对《周易》象数思维作简略介绍,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见一斑而知全豹”,从中体晤到《周易》象数思维的奥妙所在。

《周易》象数思维兼用“象”、“数”。“象”与“数”都是《周易》象数思维的基本工具,“观象”、“取象”和“极数”、“运数”都是《周易》象数思维的基本形式。在易学史上,有所谓“由数定象”和“由象定数”之争。宋代刘牧为代表的数学派主张“象由数设”,朱震为代表的象学派认为“数由象设”。这种争论一直持续了很久。其实,从上述占筮实例中,我们可能看出,《周易》“之”象、“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在象数思维中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而且,在象数思维的极致状态,“象”与“数”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象数思维在《周易》以及易学中形成,并且一般运用于预活动中的。但是,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位,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因而主要由《周易》(还有范》等)开创的象数思维便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几乎所有层面,从哲学、宗教到科学、艺术,从社会制度到民间风俗,从政治军事到为人处世,都留下了象数思维的鲜明痕迹,如汉代扬雄的《太玄》、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道教的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佛学大师智旭的《周易禅解》、道盛的《金刚大易衍义》、旆医圣经《黄帝内经》、东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美学理论上的“意境”、“神韵”说、五花八门的民间杂艺、风行天下的三十六计等……

为了更具体形象地说明《周易》象数思维的影响,让我们再一个易学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