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124900000045

第45章 由“金人铭”引出来的“三宝”(4)

李耳也赶忙上前还礼:“您就是子产先生了。刚才您的举动,我都看清了,实在让我敬佩!”

“敬佩什么,”子产自责道,“要是我早想到洪水会冲断这里的桥,事先架座结实的桥,老百姓就不会挡在这里过不了河。还是我想的不周啊!”他又对裨灶说,“你先陪着李耳先生过桥,把他安顿好,回头我再来拜访他。现在我要指挥些人,快速把这个桥架好。”

李耳和裨灶过了桥,来到郑国国都。裨灶把李耳安顿在国宾馆里,一切条件都相当好。直到很晚的时候,子产才风尘仆仆地前来拜访他,明显地看出子产的衣服上溅着泥点子,裤子下半截和鞋都是湿的,不用说又是他亲自去架的桥。

李耳被子产的举动深深打动了,说道:“先生您还是先去换换衣服吧,穿这样的湿衣服是会伤身体的!”

“不,还是先说说您到这里的主要事宜吧。”子产坐了下来,等着李耳说。

“我们的国卿整天就是忙着工作。”裨灶拎着一套干净的衣服进来,“国卿,您还是先把衣服换换吧,这样接待周外史也算是有礼貌的。”

“我看李耳先生是不讲究这些的,”子产起身,从裨灶手中接过衣服,走到里屋去换,一会儿穿着干净的衣服出来,还是急急的对李耳说,“现在您说吧!”

李耳简短地说明了来郑国的目的,主要是交换一些文书,同时他还想“寻宗问祖”看看黄帝故居的遗址。

“这些都好办,明天上午就可以把交换文书的事办好。至于游黄帝故居的遗址,我可以陪着您,正好有些问题,我还想向您请教。”他说着又问裨灶,“你和李耳先生的晚饭,吃了没有?”

“就等着你回来安排。”

李耳连忙插言道:“要是设宴喝酒,我可不去。我知道你们郑国人的习惯,往往在夜里通宵喝酒,而且是在地下室里喝。听说有这么一个故事:郑国伯有嗜好喝酒,修造了地下室,并在夜里喝酒。击钟奏乐,朝见的人来到,他还没有喝完。朝见的人问:‘你们的主公在哪里?’他的手下人说:‘我们的主公在山谷里。’朝见的人便分路回去。不久以后,子皙率领将士攻打伯有并放火烧了他的家。伯有逃奔到雍梁,醒酒以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真不愧是周外史,对我们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子产用手重拍了一下大腿,“看来以后得下一道戒酒令,谁喝醉误事,就重罚谁!”他又放慢了语调说,“我知道李耳先生您的脾气,好僻静,爱沉思。今晚的饭我早准备好了,咱们到街上老百姓的小店去吃点郑国的风味小吃,您看如何?”

“这正好。”李耳答道。

他们三人来到街上一家“郑长风”小店。店主对子产很熟悉,问道:“你们吃什么?”

子产伸出三个指头:“老三样!”

他们入座后,店主很快端来三碟豌豆馅,整体看来鲜黄,内有一层层柿饼花。

子产对李耳说:“您先尝尝,看这个味道怎么样?”

李耳夹起一块豌豆馅,入口即碎,香甜爽凉,连声道:“这味道不错!”

裨灶在一旁介绍道:“豌豆馅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先用小石磨把豌豆退了皮,然后放在大锅里煮几天几夜,一直把豆煮烂,成粥状,然后盛出,放在模具内,再加上一层层柿饼,让它自行凝固。这本是郑国的皇家膳食,硬叫子产把它传给了民间,老百姓才有了这种口福。”

正说着,店主又把粉蒸肉和火烧饼端了上来。

李耳看到盘中的大块粉蒸肉,觉得油腻腻的不敢下口。

子产先夹了一块放到口中,说:“您看着它腻,其实肥而不腻,不信,您试试!”

李耳吃下一块,果然是肥而不腻,吃了一块还想再吃。他又吃了一块,觉得这味道有些独特,不断地品尝着。

“品出味道没有?”子产问,“您再尝尝,这粉蒸肉是汇集了南北风味。要知道郑国是南北通衢的地方,各方的人都汇集到这里,没有大众的口味是不行的。所以,我就让御厨调出这种口味后,传到民间的。”

“看来,您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李耳边吃边说。

“民以食为天嘛!”子产也吃着说。

这一顿小吃,使李耳吃得非常舒服,他觉得比那种大酒宴席上昂贵的饭菜好多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子产很快给李耳交换好文书,就陪着李耳去看黄帝故里。他们先游风后岭(也叫具茨山),那是在郑国西南30里的地方。

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山。”又云:“大隗山即具茨山,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提,受神芝图,拜华盖童子,风后顶有黄帝避暑宫。”

子产和李耳艰难地爬上具茨山,马上就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天空豁然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西望群山起伏,连绵百里,给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南望老山坪如虎峙立,山外便是禹州。东眺豫东大平原,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田野、人家历历在目。北望百里平川,绝无障目之物,周朝京都隐约可辨。真是:远眺黄河一条线,近观郑国壮如天,东看日出不隔山,西看嵩山陪作伴。是谓“中天一柱立中原”。

具茨山上的黄帝遗迹还真不少,有《轩辕庙》、《黄帝拜华盖童子处》、《黄帝避暑宫》、《风后兵书亭》、《大鸿屯兵处》、《驯兽沟和观兽台》等等。

最令李耳感兴趣的是,这具茨山上的葛针竞没有勾,石头也没有尖。葛针是一种蔓茎植物,植物上长出的葛针都是有勾的,人从它中间穿过,不是挂破衣服,就是刺伤皮肤。而这里的葛针,不管你怎样过,都没有什么事,而且还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李耳问子产这是怎么回事?

子产答道:“黄帝的重臣风后被封到此山后,才由具茨山改名为风后岭。风后一次出外游玩,衣服被带勾的葛针挂住了,便说:‘这葛针不如不要勾’。从此,风后岭的葛针就没有勾了。还有一次,风后光着脚在山上行走,不小心被石头尖扎破了脚,便说:‘这石头没尖多好!’从此,风后岭上的石头也都没有尖。”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李耳回味着这传说,品味着它深长的哲理。

如果说上午的游览李耳收获是巨大的,那么下午的发现则是惊世的。

下午,子产领着李耳来到城门外北关。这里是洧水河,河的两岸的东南和西北有一座成斜形的古城遗址,方圆有45里。这就是黄帝的故都,虽然已残垣断壁,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雄伟和壮观。

李耳朝城廓的中心部位走去,那里有一个明显的突出物,像是一个什么动物,黑乎乎地挂在那里。

李耳来到跟前,只见上边蒙着一层斑斑驳驳的黄土,黄土的颜色也被里边沁出的东西染黑了。他用手剥着上边的黑土,很快地就剥了下来,剥着剥着,就发现被黄土裹着的下边,竟是一块大黑石头。不一会儿,又剥出了石头上两个自然形成的眼睛。他大声叫道:“子产国卿,你快来看这是什么东西?”

子产本来在城廓的另一边看着什么,听到李耳叫他,便赶了过来,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块大黑石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