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08

第8章 喜事篇(2)

听香

在台湾的台南、台北和鹿港等地,有“听香”的习俗。是当地百姓在大年前后进行的一种相当有趣的民俗活动。妇女在这些日子里面,跪于自家厅堂叩拜神灵,企求收获明神指点来年大吉。收到神的祥语信息以后,按照神的指示,前往神指方向,前去静听人家的悄悄话语。然后再把人家说的话传给自家的厅堂神主,让神主再占卜明示。这来回一路传话的活动,俗称“听香”。

荡秋千

秋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个时候,祖先为了生活生存,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当中,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飞奔上树或者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干最原始的雏形。用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北方就产生了。史典《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绳索为了结实起见,常用兽皮制成,所以秋千两字繁写为“楸疆”,以“革”字为偏旁。“秋千”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内地,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秋千成为了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

一般来看,正月初十以后,人们开始在村口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秋干。正月十四十五是荡秋干高潮。荡秋千使人心旷神怡,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荡秋千可以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和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候还要举行秋千表演比赛。秋千荡得最高最美之人深受赞扬。在年节荡秋千的日子里,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良好机会。早在汉武帝时,民间有后庭千秋之寿,宫女们绳戏为乐,为避忌讳将“千秋”改为“秋千”。有“千秋万寿”之意。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健康,还能培养人的勇敢品质,并成为民间流传广泛的健体活动。

吃粽子

在民间特别是南方,粽子是很有名的小吃。粽子又称为“角黍”和“简粽”。在中国农历五月的端午时节,百姓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吃粽子的风俗。

粽子的种类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威粽等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枣泥、猪肉、豆沙等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子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民间的粽子,从历代诗人笔下可见一斑。比如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诗说的“盘斗九子粽,瓯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候就已成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时尚食品。

雄黄酒

据说诗人屈原投江之后,老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纷纷把自家的粽子、咸蛋之类吃食投入江中喂鱼龙。还有老年人拿来一坛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要用药晕倒鱼龙。药撒不久水面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面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把这条龙拉上了岸,剥皮抽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涂抹七窍。叫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孩子们的纯洁心灵。据说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鱼龙为什么害怕雄黄酒呢?其实民间早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

古人以为晨属于龙,逢晨时刻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所以在端午节早晨摆开雄黄酒饮宴祈雨,希望有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时,还喜欢把雄黄酒水洒在居家屋里屋外,或者涂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和面颊上面,避除毒虫蚊蝇叮咬,也驱散瘟疫之气。

吃元宵

元宵在中国南方又叫做汤元。尤其江南自古以来。老百姓一直都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江南把元宵称为“元子”、“乳糖丸子”、“糖元”、“团子”,也有称为“汤圆”、“水圆”。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开始于春秋末期。据传,楚昭王复国之际泛舟江上,看见了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行舟的人捞起来献给昭王,有些甜美味道。昭王便下令叫人以山楂为馅仿制,庆祝家国团圆。这个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十五,于是正月十五吃元宵就流传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月十五这一天,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求天赐 福,诵经持斋。不用荤菜酒肉而用米饭面团素食当作祭品。所以面团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汤圆进而成为元宵。元宵制作分为两种:一种实心不带馅。另一种带馅。

元宵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作为馅心,也有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为馅的。传统元宵有香甜辣酸成五味。元宵可以汤吃、炒吃和蒸吃。在中国民间,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与幸福。

猜灯谜

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劝谏之隐语,称“瘦辞”,六国时候民间盛行猜谜语。宋代开始有了灯谜。当时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时至今日,这种民间习俗仍然流行,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比较兴盛。各地游园会和文化场所都少不了猜灯谜游艺项目。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一种老百姓自己的娱乐活动,也就是把谜语写在彩灯上面,进行猜底的民间娱乐。有的地方把谜语叫做“灯虎”,用来比喻打灯谜的艰难深奥,因此猜灯谜还叫做“射灯虎”。

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做“龙舞”或者“龙灯舞”。相传舞龙灯成为春节一种风俗习惯,是源于民间龙播雨的久远神话故事。战国时期的金角老龙王播错了雨季,大雨淹死了许多百姓,所以被玉帝问罪贬斥。老龙王为了将功赎罪,就在每一年新春之际登门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百姓依据这个历史故事,创造了龙灯舞,以示制服龙王表示欢快心理。民间龙舞流传悠久,据《春秋繁露》记载,舞龙灯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并且历朝不衰。唐宋时期的“灯 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 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了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龙身节数不等,但 是均为单数。每一节里面燃有蜡烛的称“龙灯”。没有蜡烛称为“布龙”。另外还有用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拼成的“板凳龙”等等各种形 式的民间龙舞。所以民谚有所谓:“锣鼓响,脚底痒”。耍龙灯时候龙在红色宝 珠的引导下,飞腾跳跃,高耸而下,蜿蜒腾挪。由此可见民间耍龙灯具有极其 独特的吸引力。

舞狮子

舞狮子也是一项健康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从年初四到十五日,都有舞 狮队伍游动于乡村之间。舞狮队伍有七人到十余人不等。这些人员穿一样的 衫裤鞋帽,腰间束系同样带子,刀棒齐备,非常威武。舞狮子的狮头是用纸糊 成的,因为狮子形状不同,所以有“猫头狮”、“鸡公狮”、“斗牛狮”等等缤纷多 彩。狮子眼鼻口舌具备,着色彩,饰以绒线响铃,再用彩布作狮身。舞狮时候, 一个人双手举着狮头,~个人俯首曲背作狮尾,随着锣鼓的节拍,舞出狮子 各种活跃的姿势。另外还有两个人,一个饰猕猴,一人饰笨伯。随着舞狮作有 各种各样滚翻跳跃动作,来娱乐观众。民间舞狮历史悠久,舞狮技艺精湛:有 的表演狮头勇猛灵活,有的在地面上反扑跳跃,还有的舞狮动作细腻、轻巧 诙谐。比较常见的还有“狮子滚绣球”、“勇士戏狮”、“群狮戏”、“狮子带仔”等。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有益的娱乐活动,比如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玩竹 马等等,绚丽多彩,热闹非凡。各地方民间也有演出大戏的,比如传统戏曲节 目有“三打白骨精”、“白蛇传”、“闹天宫”、“孟姜女”等,颇受大众喜爱。

赛锣鼓

民间的赛锣鼓和舞狮子都是百姓过大年的热闹娱乐节目。这些民间娱 乐尤其以南方乡间最为热闹。从进入新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锣鼓声此 起彼伏,持续不断。赛锣鼓是一项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每个村庄组成一个锣 鼓队。一个响鼓一副铜钹、数面铜锣。由敲响鼓的敲鼓点,指挥铜钹、铜锣依 节拍而击奏。当进入最热烈的时刻,各锣鼓队便使劲地敲击互相竞争,双方 都想以自己的锣鼓乐队声响压倒对方。锣鼓声似山呼海啸,使得平时静寂的 乡村增添了不同凡响的热闹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