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09

第9章 喜仙篇(1)

接神

一般来说,民间接神仪式都是在守岁之际进行,这是一个新旧之年的分界点。接神的时间不太统一,有的深夜十一点开始,有的到午夜零点开始接神。祭灶以后,诸神都回天宫,到了大年除夕子时以后,新的一年来临之时,诸神又降临到了人间修理民事。百姓除夕迎接神饭之前以及到接神之后,通常不能立即就寝。接神前后是与神共同娱乐时间,所以称之“接神”。大年“守岁”之夜还有珍惜年华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年事高的父母长辈增延寿。进入子时以后即可接神。接神事先要把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胡萝卜、白菜等等菜肴,剁碎拌好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候,供桌上面只摆三个碗。饺子端上来燃点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始。接神仪式由最高长辈主持。首先查好历书,元旦之日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方位,然后主祭人正式举高香来到院子里,向天地各个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请。礼毕举香回到堂上,插入香炉再三叩首。全家按照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肃立等待香烛燃尽,然后主祭人领全家人再次三叩首,礼毕即请香根,将神像以及黄钱元宝和干章一并请下,拿到院中早巳备好的钱粮盆里与松木枝、芝麻桔一起焚化,与此同时燃放鞭炮。礼成之后全家在焚化现场互道新禧。随后长辈坐在堂上,接受晚辈拜年,均行三叩首礼。礼毕之后,长辈赏给晚辈“压岁钱”。拜年以后,全家人一起上桌吃接神饺子,也叫做五更饺子。饺子里放一个小铜钱,祈福吃到铜钱者新一年里诸事顺利。

八仙

中国民间关于的八仙传说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几种不同门类的所谓八一仙,第一,此八仙是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这八仙们的名字分别是 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民间号称“八公”。后来民间 有了淮南王白日成仙、鸡犬升天的故事。第二,唐代也有所谓的“八仙”,见于 杜甫的名篇《饮中八仙歌》,但那是指的李白、贺知章、李适等八位能诗善饮 的酒友,不是什么神仙。第三,到了五代时候,西蜀有一个叫张素卿的道士, 画了一套《八仙图》,被有人当作拍马屁的资本,献给了后蜀的小皇帝孟昶, 而且很受这位小皇帝的赞颂。这里的八仙是李己、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 君平、李八百、范长寿、葛永贵。第四,是民间最为熟悉的神话“八仙”,就是汉 钟离、李铁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

元人杂剧马致远的作品《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谷子敬的《城南柳》等等文字里面,都说到过八仙。明朝小说《西洋记》里面写到了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民间故事,八仙当中没有张果老与何仙姑。另外却有两个“疯僧寿”、“玄壶子”神仙人物。明代的《列仙全传》用了刘海蟾顶替张果老。民间传说中的八仙班子是慢慢定形的。先人觉得八仙只有一位女性显得有点孤零,于是给何仙姑多了一位女伴。蓝采和艺术形象总是一个年轻娃娃,仿佛表面男女不定。民间中八仙的艺术形象五花八门,胖瘦不等,丑俊齐全,文武有道,装束不一,法宝不同。八仙在庙会上扮成高跷出场子,完全可以自成一台大戏。效果要比抬出五百罗汉好看得多。八仙中的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伺仙姑、曹国舅、汉钟离、蓝采和、铁拐李八个仙子,分别代表着老幼男女,富贵贫贱等等之类。民间艺术家们在塑造自家祖宗的偶像时,是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欣赏趣味的。民间八仙的故事,尤其是八仙过海可谓家喻户晓,八仙在民间的影响可谓大大胜过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玄都大法师这些天上仙真。原因就是这八位神仙的出身统统来自民间。

上面八位神界不凡才子组成的民间小团体,拥有他们共同所谓过海事业。八仙过海民间故事最早见于明代文人吴元泰《上洞八仙传》一书。书上写道:“八仙去天上参加王母的蟠桃宴。回来时候路过茫茫大海,于是八仙各出奇招,踏着自己囊中宝物飘摇渡海。”其实八仙过海目的,是要显示一下各自法宝。八仙宝物分别是:汉钟离一纸芭蕉扇,张果老骑下一匹纸驴,吕洞宾一柄宝剑,蓝采和一把讨饭木板号称玉板。其他四样法宝是后来民间杜撰的。

比如何仙姑一柄大荷花。李铁拐的大葫芦是装仙丹的。韩湘子手中玩的是玉笛。至于曹国舅的木板与蓝彩和的玉板民间传说显得重复,后来才把蓝采和的玉板换成了花篮子。所以贪心的龙宫太子看上了蓝采和的玉板并且掠夺走了。于是八仙大战龙王,火烧东海,最后靠着观音菩萨当和事佬,这才结束了这一场大血拼。

这一段八仙闹海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传说中的八仙是从山东的蓬莱启程渡海的。现在仍有蓬莱阁的古迹,可以望见海市蜃楼。在古人眼里当成“海上三神山”。如果从这里登舟泛海,不会找到什么仙山楼阁。倒是有一个人间地狱。从前从蓬莱入海向西北大约50里是沙门岛,宋元两朝把它当成流放罪犯地方。北宋时候岛上罪犯数有一定额量,数量超过了就投到海中。

年年这里流放,年年往海里扔。所以岛上囚犯暴动逃亡不断发生。后来,蓬莱还有这样的民间传说,说有八名罪犯囚人居然凭着自己的过硬本事渡过大海获得自由。这件事有可能就是“八仙渡海”故事的源起。八个囚徒,有的抱木板,有的抱葫芦,冲破惊涛骇浪飘过大海奔向自由。民间流传着他们的故事,而且越传越神,后来成了八仙过海的民间传说。八仙从此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

乞巧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关联。这个神话传说是一个美丽动人、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在民间,七夕日又是中国的情人节。相传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一个勤劳的小伙子牛郎,父母早亡跟着哥嫂熬年度日,嫂子狠毒虐待他。有一年秋天,嫂子给牛郎九头牛下地,却让他赶十头牛回家。牛郎无奈出村,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偷下凡间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男耕女织,情深意重,还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在后面挑着两个孩子紧追。突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划,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并规定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聚会一次。每到这一天,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托着牛郎织女走上鹊桥来相会。后来每年到了七月初七,人间百姓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 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甜美相会。久而久之形成了七夕节。

传说织女还是一位能纺会织的天生巧手,因此“七夕”又叫做“乞巧节”。所谓“乞巧”就是民间的姑娘向织女乞求智巧。古代民间的乞巧活动大约分为两种:一种说法是“卜巧”,也就是卜问自己将来是巧是拙。做法是将小 蜘蛛放人盒中,看看第二天是否结网,网结疏密、圆正与否。如网结密圆正即得巧。另一说法则是“泡巧”。就是每逢到了民间农历六月,百姓们就会用井水浸泡豌豆或绿豆,几天换一次水。到了七月七日苗生大约一尺。就用红纸条束缚苗腰,妇女朝拜牛郎织 女两星,用手拗苗数分放清水盆中,如见水底映出细长苗影,形状如针从而得巧。到了七夕夜深人静时,年轻女子偷偷藏在古井旁,有的藏在葡萄架下 屏息静听。如果能够听到牛郎织女如泣如诉窃窃私语,那就是得了巧。有的 地方,老百姓直接称七夕为“女节”。七夕之夜女子聚集一起,比赛穿针赛巧。

民间妇女以五彩丝线穿九孔钱,谁先穿好,谁为得巧。传说牛郎在山西边关 左云右玉送去织女上天。

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畹彼牵牛,不以报箱。”这首诗原是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其中~节大意说的是: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进入文学这一个大系统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条件。

关于七夕,自居易有诗写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李贺对于七夕感情可谓独到:“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商隐也有一诗道:“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杜甫也曾经这样摇曳歌颂:“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在众多诗话当中,还是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更感染人一些。她这样写道:“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干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情,霎儿雨,霎儿风。”

嫦娥

嫦娥奔月在中国是一个老幼皆知的民间神话。嫦娥原名叫妲娥,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姬娥改为嫦娥是民间为了避上。因为汉文帝刘恒当了皇帝后,为避讳。清代毕沅在音韵学上进行考据认为,嫦娥的前身正是“生月十有二”的常羲。历史学家顾颉刚生前曾经著有名篇《嫦娥故事的演变》广为流传。古代传说,嫁给后羿的嫦娥,并不是她的初婚。嫦娥是一位美丽村姑,勤劳可爱,心地良善。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有一个 名叫河伯的河神心术不正,他见嫦娥有沉鱼落雁之容,就变成了一英俊小伙儿。并且上前骗到了嫦娥。关于嫦娥为河伯的之妻的说法,古代《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里面早有记载:“嫦娥即宓妃,河伯之妻。”至于嫦娥后来成为了后羿的妻子。那又是一记上古神话。关于嫦娥再婚,民间记载认为:“自从嫦娥见到天神后羿,见异思迁就不愿意再跟着河伯当水神家属了。”

为了当天仙之妻,嫦娥私奔嫁与后羿。至于嫦娥是怎样奔月,上天当仙的呢?古书中有不少不同版本说法。比如《淮南子》是这样记载的:“后羿连杀九日。得罪了天上大帝,罚到世上做凡人。”后羿觉得自己连累了迁居下凡的妻子嫦娥,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不料嫦娥完全过不惯常世的清苦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吃了上天的长生不死药,一个人奔逃到月亮里面去了。另一种说法,在屈原《天问》中的记载,提到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后羿和河伯的妻子发生了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愤怒,所以她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这个说法,显然是屈原对于嫦娥的一种袒护。

传说嫦娥奔月后,日子并不好过。她变成一只蟾蜍,身在月亮深处,时常想起丈夫平日对她的好,想到世间温情。嫦娥在广寒宫没有亲人少了欢笑,幸好有一只玉兔相偎依,还有一个总是在砍桂树却总砍不倒的吴刚陪伴。

百姓常常心善,不想让寂寞的嫦娥损誉,就有了后世的神话,最终编到了嫦娥就是天上月亮神的神话。嫦娥奔月的佳话一版是:自从嫦娥为了丈夫事业,牺牲自己爱情奔月做了月中仙女以后,后羿把个人痛苦化成力量,日夜苦练射箭的本领。终于战胜河伯的挑战,射掉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人间,让民间百姓过上安宁祥和日子。后来天帝被嫦娥后羿的牺牲精神动容,封册后羿为天将,并且天帝规定了月亮每个月的十五圆。同时还准许嫦娥后羿每逢到中秋佳节可以双双团圆一次。于是民间传说中,嫦娥后羿每至八月十五这一天,在天上就会花好月圆。其实民间百姓对于嫦娥奔月倾注了善良的愿望。甚至凭借嫦娥奔月演绎出更多更美民间习俗,比如民间上元之夜,也是源于后羿嫦娥奔情私会的日子,妙龄女郎月下独行,偷偷折来人家园中腊梅杏花,象征大吉大利可以嫁得如意郎君。而未婚男子若能捉到这些偷花少女,心愿日后可以娶到如意妻子,美好一生。所以民间这一夜晚的家园洞开,主人睁眼不见那些多情少男少女追逐明月之下,任凭风流韵事升华。古来世间诗人惜多情,更有诗人范成大一首《窃花》讲叙到了这一月下情景:“女郎元夜踏苍苔,攀折青支笑落梅;底事含羞佯不睬,月明犬吠有人来。”

妈祖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航海的安全成航海者的首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农历三月二十日为天后圣诞日,俗称天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