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47

第47章 喜事篇(2)

吉期正日新娘预备出嫁。晨起洗澡时,水中要加早稻、大麦和葱三物。身上所有衣饰物要在炉上筛过以避邪凶。新娘在闺房穿好蟒袄蟒裙,脚穿红鞋来到厅堂,面向厅外时,“伴房”将她头发拆开,重挽成髻叫做“试妆”。新娘到“上轿”时。做父亲的或叔伯背着新娘从闺房出来,把她安置米筛上,不让她脚踏实地。父亲替她加冠俗叫“上头”。“上头”时新娘母亲替她在头上插一朵四季花。新娘就在父母面前哭,跪谢养育之恩,然后向祖宗神主跪拜,最后向亲戚邻里告别并谢送行。上轿的一刹那“伴房”取“麻衣袋”在轿前焚化,焚时必命一小孩坐在轿内。然后再燃火把绕轿遍照用来驱邪。于是父亲背着新娘上轿,母亲把早稻和大麦向轿顶摔去。轿子动身时取一筷子从轿顶像箭一般射过去,目的在于抵煞。新娘子身上带着一个“五福袋”,内贮桂圆,如遇轿破碰时,把桂圆裂开也是抵煞。一顶小轿抬到屋里,姑娘坐进后抬出,把小红轿放进大花轿中;或由女方兄弟背人大花轿中或用椅子把姑娘抬出放人大花轿中,总之上轿是不能踩地的。中原开封还有姑娘上轿抓绣鞋的习俗,,姑娘上轿前要穿好两双绣鞋,除里面的一双红绣鞋外,外面还要再套一双绿绣鞋。一个兄弟背姑娘上轿,另一兄弟要等在门口把她的绣鞋抓起抢跑。绿绣鞋绝不能穿到婆家去,是专门为让别人抓走的。

接亲

姑娘上轿后,到婆家的路上,要由其兄弟或叔辈护送,民间称“把轿客”。

有民谣:“把轿客,浪摆摆,虚蒸馍,怀里揣;把轿客,浪摆摆,坐上席,吃烧麦。”红轿出了门,女家派遣新娘兄弟二人,燃着火把护送出乡,俗谓“送亲”。

同时男家派来兄弟二人,在半路上迎接,俗谓“接亲”。“送亲”的人和“接亲”的人相见行相揖礼,然后“送亲”的人回女家,“接亲”的人就燃着火把接到男家,途上火把不许吹熄、到家后置于灶内。红轿抬入厅室放下。请一个老婆婆轻轻将轿门打开,俗称“开轿门”。这时候还会请一个小小年纪儿童双手捧着长柄镜向新娘一揖,俗称“请下轿”。这时候新娘也拿出她所带来的长柄镜一照,所谓“男镜对女镜”,取“夫妻团圆,白头到老”之意,下轿时由“伴房”扶着新娘,先踏地下铺的米筛,后踏地下红毡。好命老婆婆领着新娘来厅前插上一对龙凤花烛。然后退到“新人房”去。花轿到了男方家,新人并不马上下轿,多有一番驱邪仪式,然后再行“撒轿”俗礼,用五谷杂粮、核桃、枣、栗子、草节、麦麸向花轿抛撒,同时唱歌:“杆草节,麦麸皮,栗枣核桃仁,俺给新人撒轿门。”因为青牛、青羊、乌鸡“三煞”在门口,新娘不得入内。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讲的王母娘娘身边金童与玉女相爱,被王母娘娘贬下天界,到了人间,金童投胎周公旦,仍恋爱着投胎桃花女的玉女不放,但是桃花女不从,于是周公旦在她与别人成婚那天,派出三煞把住男家屋门,不让桃花女进去。最后还是被聪明的桃花女用谷草把贪吃的三煞诱开,从此民间婚嫁沿袭此俗。

下轿

新娘下轿以后,用红布蒙头进入洞房,再由新郎揭开露出真面目。所以有歌谣唱道:“红头布,疙瘩瘩,蒙三天,抱个小娃娃,蒙头布,搁的高,一个倒女两个小。”有的传说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女娲以草结扇掩面遮羞而来:有的说和“康王封娘娘”有关:北宋汴京为金兵攻陷,康王:只身南逃,被村姑扣在竹箩里得救,送姑娘红手帕为信物,承诺登基后封为娘娘,村姑告予众姐妹,皆举红帕相舞以迎康王,于是康王特允姑娘出嫁盱可如宫中娘娘打扮。头蒙红巾,从此民间成俗。新娘头蒙红巾下轿,亦不能踏地,多用“转席”接其下轿。并且说道:“一替二人来转席,一转转到当院里,男站东,女站西,牛郎织女拜天地。拜完天地入洞房。”迎客的人也唱道“送房歌”:“送子娘,来送子,好儿送五个,好女送一双……”

拜堂

新娘未入“新人房”之前,新郎早就坐于左边床沿上不安等候。新娘子进去坐在床右,一对新人静默,各不打话,俗称这是“坐床”。坐床时的新娘不可以坐在新郎的衣襟上面,因为这是欺压丈夫的预兆。新人“坐床”礼华。新人双双出厅“拜堂”。最先拜叩堂前天地,次拜堂上祖先,最后是夫妇交拜。

合欢酒

“食房前”就是新婚夫妇合卺交杯礼,俗称“合欢酒”。此酒行于“拜堂”之后。这时候新娘已经脱去冠盖,卸下蟒袍蟒裙换上平时服装。“合欢席”设于“新人房”内。席上肴馔十碟酒一瓶,酒盏一对饭两碗。酒盏一对必用红线悬之。“伴房”进酒,夫妇对酌,交饮六杯而罢。饮毕“伴房”即把“房前酒”奉献宾客,饮之可保一年不病。“食房前”之后是“落灶”。新郎新娘一同到厨房供饭甑祀灶神,夫妇拜揖而退。三日之后新娘上厨烹调,民间叫做“试鼎”,说明从此新娘可以任意烹饪了。

出厅

新人落灶前,民间尚有“出厅”礼遇。这是新娘谒见新郎亲属之期。谒见时候,新娘新郎同时拜行三跪九叩之礼,司赞唱谒拜歌。谒见的次序由亲及疏,由长至幼,由族内亲属到族外戚属。受拜之人都送金钱之礼给新娘,民间俗称“见。面礼”。

谢酒

谢酒事前,男家发出请帖,通知吉期。届期族房长辈并近支各家家长,族外戚属朋友毕集观礼。来者各带礼物贺喜,到“司书”处报名并献礼物。“司书’’记下姓名礼品,一方面备办酒席人数,一方面好写谢帖。“出厅”仪式完毕,大约黄昏时分,排上酒席,年长者在厅堂,幼辈在下廊,妇女席设后厅。酒过三巡由司赞高唱谒拜歌,新郎跪厅前向大家三叩首,民间叫做“谢酒”。

闹洞房

“闹房”有雅俗之别,目的在于戏弄新郎新娘,以供大家哄笑而已。闹房一直闹到鸡鸣四唱。酒散之后新人吃过太平面,“伴房”此时献上一床淡红布给新郎,俗称“喜布”,新郎也给她一份“花彩”作为赏红,然后各自安息。新人睡下以后,众人还要“听房”。新郎新娘初次男女同床,自然有些切切私语难以公诸于众。如果无人“听房”,反觉洞房“冷清”甚至不吉利。民间早有“扫帚听房’’之俗,是把扫帚竖在窗下,着人衣,戴人帽,拟人听房。传说由扫帚星转世的善子牙老婆马氏偏爱听房而来。

请回门

新人婚后第二日早晨回家,女家派新娘兄弟二人坐着轿子,奉着请帖到男家请新郎新娘回女家,俗称“请回门”。女家所送礼物为鸡一只,粉干若干,所以俗称“亲家舅送鸡粉”。稍停片时“亲家舅”就辞别归家,到家派来两个轿子去接新郎新娘。新娘回家,要带糖果饼干分赠邻居以及家内小孩子们。

入厅

新郎新娘来到女家,由女家主人接入厅堂,主人或者丈人敬献“三道茶”、“三道烟”。然后才奉上普通的茶烟。新郎新娘谒拜女家祖先之后,才入内室,用完点心后,出厅拜见女家父母以及亲属。这时候所收“见面礼”赠给新郎。做母亲的此刻还要插一朵四季花于新娘头上,以示欣喜。

撮食

女家新婚一日必设一席丰厚酒筵款待新婿,俗称“请新郎”。酒到中酣时刻,女家年少亲属出来敲新郎的“竹杠”,围着要新郎请客,民间风俗叫做“撮食”。如果新婿阔绰,就奉送几十元“娱宾之敬”。穷困新郎至少亦得点几本“评话”给大家凑凑热闹。新郎如果没有“撮食”,众人可以扣留不放回去,逼仲。汰到目的为止。

百姓繁衍后代,传继香火无后为大,一直都是人生婚姻生活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国对于男女婚嫁都是极为重视的,以为人生婚姻稍有不慎便会破坏到了人生的幸福和家族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