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46

第46章 喜事篇(1)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巳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

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宫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

纳采

纳采是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问名

问名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合婚

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

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纳吉

纳吉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压庚

又称压帖,是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

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

又称迎亲,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定聘

定聘一般行于迎娶之前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定聘时刻,必须用一种大帖。民间称定聘为“回大帖”或“压大帖”。聘帖之外又有“聘书”,其俗称“婚书”。“聘书”两份都由男家备办。“乾书”是男家送给女家收藏,“坤书”是女家从男家接来缮写完毕转送男家收藏。婚礼定聘之前,一切“礼金”或“聘金”礼物都已议定,并且列成礼单,经过两家互诺决定聘日。男家只纳“礼金”一小半,俗称“上半礼”。此外另备酒席扛送女家去。女家收礼也回了花面布料果饼等,其中有不可缺的食品,就是用米粉制成八角形状的“八接包”。城市也有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之前二十日或至一两月以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内容是送“礼金”。定聘时已纳上了半礼,这时要全部纳完民俗称为的“下半礼”。而且其他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送礼时必送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用于缝制新娘的衣服。女家也回一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送礼之后距婚已经不远,待婚女子此时就应把辫子挽起,梳成髻子,表示快要出嫁。

送日单

迎娶新娘之前,由阴阳家择定吉期“合卺”,命人送到女家,这个风习叫做“送日单”,同时也送“定日饼”。女家答应把饼分给亲戚朋友,凡吃过饼的人都得预备“添箱”。此时做女子的心理最感不安,坐卧行动半步不能离开闺门,幸好平常所交往的姊妹朋友这时都来陪伴她安慰她。

搬次

迎娶新娘之前两日,男家送“迎书”到女家,书内写“恭候次纲”。女家按妆奁数目,列成“次单”送往男家,请其预备工力搬运,叫“搬次”。女家请的两个喜娘,俗称“伴房”,陪伴新娘,并且代表新娘料理出嫁事宜。吉期前日,女家大厅上置一大炉,炉中烧着红炭。所有妆奁必从炉上筛过,才许搬到男家去,这叫做“筛鼻目”。同时“伴房”口里唱道:“干目万目筛出去,金银财宝筛进来。”男家所派“搬的人”,大约都是旁支的叔伯兄弟,妆奁完全搬到男家的时候,请一个多子多孙的好命人将皮箱开启让大家参观,这叫做“开皮箱”。

安床

迎娶前几天,男女两家拣定好日子,叫成衣匠制作新郎新娘的衣服,俗称“开剪”。这时候男家最需要整理“新人房”。把女家搬来的妆奁,陈设起来。睡床一个,由男家自备,这叫做“安床”之礼。“安床”必先拣定好时辰,请一个夫妻双全、儿孙绕膝的老婆婆前来“安床”。老婆婆先挂起“福布”于床上,放置芋种于床下,然后床中置稻草几根、铜钱五个,床内又悬着粽子六个,一个大的五个小的附着。帐钩上面钩着一对百子干孙红灯。床铺安毕以后,还要挑几个男孩子在床上睡一觉。

迎轿

新婚吉期前日,傍晚由男家备办彩旗、京鼓、高脚灯笼、红轿等等,大吹大擂迎到女家,俗称“迎轿”。红轿用来抬新娘,木质立方形,轿之四围皆红缎绣成。轿顶白锡叠成塔尖光耀夺目。“迎轿”时候,男家送“不能不爱”金50块。

“父母扛”或者“上头扛”一席,都是给女家父母表示感谢育女之恩的。新娘的祖父母这时另备一席好餐,雄雌鸡一对。女家只收雄鸡。迎轿时的“真符包”为米粉所制,包是五色面条排成各种花样。迎轿一队人在前面走,后面由男家派十人执火把护送,沿途鼓乐喧天,路经每个村落必放爆竹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