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43

第43章 喜岁篇

三十而立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四十不惑

孔子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疑惑。遇事可以权衡,无可,无不可。就像在一餐正午的盛宴之后,已经有些懒洋洋的,虽然心底对盛宴的绚烂回味不止,可明明白白地知道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到了40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与人生而言。

五十艾寿

艾寿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日艾。”孔颖达也讲:“发苍白色如艾也。”《方言》第六说:“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叟,或谓之艾。”汉代桓宽《盐铁论》中也说:“五十以上日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说明古时50岁时已经头发苍白,走路时要用拐杖,不宜再从事体力劳动,该在家休养了。又因50正好是一百的一半,昕以50岁的寿诞相当隆重。到了50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六十花甲

六十花甲也称“花甲寿”、“贺六十”。我国古代按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六十正好是天千地支循环一次,意义特别重大。宋代范成大有诗云:

“行年六十旧历日,汗脚尺三新杖藜,祝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两。”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能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在孔子看来,人到了6()岁,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

七十古稀

民间七十岁称为古稀寿。杜甫在《曲江》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医药卫生条件较为落后的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来岁,能活到70岁的很少见,所以当时70岁老人是稀有之宝了。那时候70岁以上的寿诞隆重。70进入随心所欲经历知命的年月。孔子至70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就是“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八八米寿

史书《礼记》把“八八米寿”又称:“八十九十为耄”。民间八十八岁“米寿”是把“米”字拆开来,正好是八十八。哲学大师冯友兰八十八岁寿辰时自撰一联挂于墙上:“岂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三松指三松堂,是冯友兰的居室。关于米和茶,冯友兰幽默地说:“日本人很会利用汉字,他们称八十八岁为米寿,称九十九岁为白寿(百缺一为九十九),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茶字上为二十,下为八十,中间是八),我现在是米寿,要向茶寿迈进。”

冯友兰还说:“一百零八这个数字很有意思,梁山泊是一百单八将。穆桂英破天门阵也是一百零八。中国人讲话爱用虚数,一百零八是虚数也是个多数。

一开始中国人讲三,三就是多数。三思而后行是想了又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不是三个人而是很多人。后来人们觉得三不够夸张,就讲三的倍数九,比如九天之上、九渊之下、九死而一生,九也是虚数。后来又把九加倍就是十八,比如:‘十八般武艺’、‘女大十八变’。有人考证十八般兵器都是什么什么,其实那是虚数。后来又加一倍,变成三十六,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后来又夸张一倍,变成七十二,比如孙悟空七十二变。”

百岁期颐

民间把一百岁称为期颐。这个数字是绝对人寿大喜。《礼记》里面有:“百年日期颐。”陈皓在《集说》解释说:“人寿百年为期故日期,饮食居处动作无不待于养故日颐。”古代时的百岁老人是相当极罕见的。就是在今天百岁老人也算比较稀奇的。为百岁老人举行贺寿活动,在时间上,民间习俗有“抢寿”之举,也就是说要提前做寿。50岁在49岁时做。60岁在59岁时做,70岁要69做寿等等。以此类推。尤其是一百岁大寿,必须在99岁时做,否则就有损寿之忧。因为中国古代流行满招损的观念,一百意味着满。

寿联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的内容。以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为上乘。所以撰拟寿联,必须认清对象,立定主旨,选用恰与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对人则恰如其分,对事对物则描譬生动,不务虚华。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寿联为求其以少数文字,包含很多的意思。所以多用文言文,并且多用成语、典故、专名。但用成语、典故、专名时。必须先了解其含义,如祝60岁寿用“花甲”,祝70岁寿用“古稀”。比如贺岁寿联:上联是“人生不满公今满”,下联对“世上难逢我竟逢”。上联为“南极星辉牛斗度”,下联对“北堂萱映凤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