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35

第35章 喜身篇(2)

国服旗袍

旗袍早先也曾叫“国服”,起源于16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关于旗袍来历,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一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俊俏美丽,心灵手巧。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袢长衫,省布合体又方便劳动。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为过不惯宫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所以又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袢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宫廷服饰有罪。赶她出宫还一脚把她踢死了。关东满族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哭丧三天,还穿起来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这种服饰挺好,于是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这个民间传说说明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代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旗袍。其实旗袍经历了漫长演变。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只有满族妇女出嫁时才穿过脚旗袍,作为出嫁礼服。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渐渐开始在中原流行。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长旗袍。从上世纪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旗袍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随之变短,身长过膝,袖口缩口,滚边变窄。30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变长甚至曳地,两边的衩开得很高,里面衬有马甲,腰身变得窄而贴体,显出女性的曲线。40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袖子短到全部取消。后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等,很是具有开放气息。旗袍是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可以起到彩云托月的作用。旗袍老少皆可,四季相宜,雅俗共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穿着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可长可短,可做单旗袍,也可做夹旗袍,还可做衬绒短袍和丝棉旗袍。随着选料不同,可以展现出不同风格。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作,显示出温和稳重的风韵。选用织绵类衣料制作,可以当迎宾赴宴的华贵服饰。旗袍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成为中国民族女装代表,同时也被公认为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

中山装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先驱,也是一位倡新风除陋习,移风易俗的先行者。一度举国崇尚的中山装,据说就是孙中山亲自设计倡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其中“剪辫”、“易服”就是主要的改革。孙中山下令人民百姓一律剪辫,号召人民“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规定令到起限二十天一律剪除净尽。剪辫以后接着便是“易服”。于是孙中山自己设制服装。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所长。主要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面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使上衣兼具了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硬挺大方。同时还将便服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拥有双双对对相称之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各订纽扣一枚美观安全。下面的两个明袋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琴袋式样,放置笔记本等,必需品。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纽扣有七个扣子,为了方便改成五个。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个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以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中装裤袋的腰部可以打褶,裤管翻脚也不同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独有特色。

花腰带

红河南岸的彝族小伙子每逢节日或赶街天,总要穿上洁白的衬衣、青色的裤子,有的还要勒上一条花腰带,带上绣有花朵、蝴蝶和小鸟。民间的花腰带是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不能勒的。勒上了花腰带也就表示自己有了中意的情人。当姑娘爱上某个小伙子,双方情投意合时,姑娘就要背着长辈,悄悄用各种彩色丝线绣成花腰带,利用约会时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得到花腰带,就将早已准备好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从此双方真诚相爱坚贞不渝。

笼裤

穿笼裤是东海舟山渔民的一种独特服饰风俗。舟山渔民为啥欢喜穿笼裤呢?这主要由渔民的经济条件和劳动习惯决定的。从前舟山渔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贫困的渔民服饰十分简朴。笼裤都是用土布制成的单裤,质地厚实耐穿经济实惠,也比较讲究美观,勤劳的渔家姑娘还在衩口两旁,有的绣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等吉祥图案,也有的绣上鸟鱼花草各种花纹。笼裤一般为深蓝色和玄青色,少数也有酱黄色。相传当时有一个老渔民,有三个儿子娶了三房媳妇。他想从三个儿媳中选一个心灵手巧的来当家,于是要她们给他做一件保暖、省钱和操作方便的衣服或裤子。结果大媳妇二媳妇做的都一般,只有小媳妇做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笼裤,老渔民才算满意,于是让她当了家。从此渔村中形成一个规矩,新媳妇嫁到婆家的头一件事,就是要为自己丈夫做一条合身的笼裤。因此当地民谣说:“青滨庙子湖,菩萨穿笼裤;黄兴东福,菩萨穿背单。”传说,从前有一个渔民老大驾船捕鱼,突然遇到风暴病倒。第二天夜里,海上又起风暴,他挣扎起来燃起火堆,救了不少遇难渔船。早晨渔民上岸去感谢他,可是他已经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造了座小庙,塑了上穿背带,下穿笼裤的神像。这就是民间菩萨穿笼裤的历史由来。

约花

“约花”是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服饰。这里的姑娘们都喜戴围腰,围腰上方绣有一朵醒目的大花,大花右下边绣有一朵如鸡蛋大的小花,称“约花”。

这是姑娘们爱情的信物。她们要挑选彩色丝绒精心绣制,形状有山茶、牡丹、杜鹃、措梅或迎春花等等。小花绣成后,要巧妙地钉上几针,做到既稳当又便于取下。一到节日喜庆社交场合,姑娘们便戴上绣有小花的围腰。姑娘们非常留心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小伙子也十分注视姑娘围腰上的那朵约花。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姑娘便寻机会走到小伙子跟前,小伙子便敏捷地从围腰上取走约花,从此开始爱情生活。如果哪一个姑娘围腰上的约花久久不被小伙子取走,她便会受到人们的多嘴讥笑。

荷包

荷包是满族服饰习俗当中的一种特有佩饰。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满族这一佩饰习俗。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当中写道:因为宝玉在老爷面前大展才华,贾政的小厮们见他出来,便把宝玉抱住,让他把所佩的荷包赏了罢,于是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黛玉以为把她给做的荷包送了人,一气之下,就把贾宝玉嘱咐的尚未做完的香袋儿扔了。宝玉见此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荷包解下来了,递给黛玉并且说道:“你瞧瞧这个是什么东西?我可从来没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荷包的喜爱和珍重。

朵是水族语言音译,意为“围腰”。现实生活中的水族青年妇女均系围腰。不管是长短襟围腰都在胸前绣有一块上四寸、下六寸宽的梯形绣花胸牌。胸牌用布壳衬心,面上再糊上布绣上各种花鸟图案,再缝上,并在下边镶一道栏杆边。围腰上角有两个耳,穿戴时用银链栓挂在颈上,再以自己喜爱的颜色飘带钉在两侧用来束腰,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各自的喜爱随时更换不同颜色的飘带。这种长襟围腰多见于三都独山一带。短襟围腰则流行于都匀市王司长一带。这地区的水族妇女在生活中穿戴围腰的多习惯只拴半腰,并把绣花胸牌翻转过来倒悬在前面,能使胸部线条更加突出。水族妇女拴围腰不仅有着保护衣服的功能,而且还起着装饰的美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