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34

第34章 喜身篇(1)

青莲藕荷兜

苏州是干年古风之乡,现在苏南吴县一带服饰依然保持着明清时候的传统习俗,上衣斜襟短衫,下身窄腿长裤,一式的月蓝布,外围一条别致腰兜,女子脑后梳个圆髻,再系上一方黑包布白结带的头帕。装束淡雅洁净,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苏南妇女的服饰也随季节年龄和礼仪需要而有不同。春秋季大致贴身穿短衫,多用月白布或白布缝制,内着肚兜。穿在外面的称加衫即罩衫大襟,青年妇女的加衫多用布,中年妇女多用深浅士林布,一般加衫用两种花色布拼接缝制。色彩鲜明美观。裤子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裆用蓝或黑色土林布拼接直到裤腿,脚管里面用花布或浅色布贴边。腰部装束分为腰头和穿腰三个组成部分。裙束在加衫外面,一般用两幅布前后叠压做成,两侧多折裥用丝线绣裥。

穿腰是与腰头相联的腰带上绣各种图案花纹,是苏南妇女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脚穿“扳趾头”或者“猪拱头”鞋。扳趾头鞋形如同木船,民间百姓又称“船形绣花”。“猪拱头鞋”因两边缝合处向前拱出而得名。最惹眼的是苏南鞋面都绣花。另外苏南妇女服饰最精致之处,还在于包头帕与腰兜。包头帕通常用细洁的黑布,两端用蓝布或白布贴角,镶色滚边,有的角上绣五彩花纹,有海棠,梅花,八结等纹样。腰兜一般也是蓝黑两色,两侧缝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绣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花样。腰带梢头垂头镶有红绿丝线编织的流苏。

民间青莲藕荷服饰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卧薪尝胆,并且使用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有一天吴王夫差和西施到太湖赏荷,看见民女头顶荷叶,腰串荷花,浮木盆中采莲。西施望见姐妹采莲嫣然一笑。夫差回宫后命令宫女用彩绸做成采莲女服饰。称为“青莲包头藕荷兜”。其实苏南妇女这种服饰朴素美观经济实用,适宜于水乡生产劳动。包头巾包住额头和头部,头发不会披散,遮阳抗晒有帽子功能。衣袖窄小,裤脚短小,不会拖泥带水,易于保持服装整洁又可防止杂草虫类侵入。上衣较长扎在里面,再加上腰带,在田间弯腰劳动时,腰背部可以不受风寒侵袭。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力量。裙子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下身较为暖和并在田野解便时可起遮羞作用等等。

蛤蟆蛙裹肚儿

蛤蟆蛙裹肚儿是流传陕西临潼民间一带特有的百姓服饰风俗。这一风俗反映了远古时代女娲娃图腾在民间服饰上实用的遗风。今天,民间仍有保留,比如出生、满月、结婚、入殓时,还是不可缺少的服饰。蛤蟆蛙裹肚儿就是以菱形为基础剪裁缝制成上方下圆左右稍尖,正面绘制上以女娲娃图腾为中心图案,用带子系在脖项和腰间的护脐、护肚的衣物。比如当地有一则谜语的谜底指的就是它。它的谜面是“敲敲器,器器敲,掰着脖项搂着腰。”谜语简洁表达了“裹肚儿”系挂的部位。这种以蛙为图案的裹肚儿穿在身上的形状大体也类似一只青蛙伸展四肢抱住人体的形象。突出了女娲“蛙”图腾的特征和遗意。这种以女娲“蛙”图腾的裹肚儿,一般从幼儿满月就开始系用。

过去民间婴儿生下来是用布包裹的,从实用性来说,可以保护脐带免受风寒。孩子在十二岁前,每年五月端午节舅舅家都要送这种裹肚儿。当地男女青年结婚时也都要穿蛙裹肚儿。又比如,民间骊山人闹洞房还保留别致的“审新娘”风俗。新媳妇揭盖头洗脸以后,姨婶嫂姐们围上来要看新媳妇的花裹肚儿。新娘子毫不羞涩落落大方地宽衣解带出示绣着巴掌大的蛤蟆娃的花裹肚。新娘子戴蛤蟆蛙裹肚儿还有一种护身符作用。

银泡围腰

“银泡围腰”是彝族支系腊鲁人妇女的服饰。这种服饰用几种色彩鲜艳的布拼制成围腰底子,上部用一颗颗银泡排钉成六路镶成六边形,中间镶成两个大小不等的四边形。银泡周围用花边相配,每块围腰上镶的银泡少的200颗,多的684颗。围腰下部镶用花边花线,配上银挂链八股,一直从脖上挂到胸前。围腰上所用银泡银纽不论数量多少,都必须是双数以示吉祥。当地女子从七八岁开始系这种银泡围腰。每到节日来临,妇女们就会系着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那些闪闪发光的银泡耀眼夺目,象征吉利。

惠安女服

惠安女身上最为明显的。是她们手上那把彩花布伞。从前流传的一首民谣:“封建头、解放脚、经济衫、浪费裤。”描绘东南沿海福建省惠安县“惠安女”的生活现况。鲜艳的花头巾和闪亮的竹斗笠当然也是她们干百年来的风俗生活。这民谣确实形象是地道出了惠安女头上两件特异装饰。

惠安女的花头巾并不紧包在头发上。过去就地取材大鱼骨作为装饰支架,后来改用牛羊骨来代替。现在用铜丝与头发编结一起,扎成两条硬绑绑的辫子把头巾向两边撑开,上面再戴上竹笠。正面望去好像头上有一道花环。下垂的头巾把整个脸部裹住,只露出一双大眼,一个鼻子一张嘴。这就是当地民谣所说的“封建头”。“经济衫、浪费裤”是讲惠安女穿的上衣衫特别短,前后下摆尖尖的,窄窄的袖子刚过肘关节镶着彩色花边。因为上衣太短把裤腰腰带露了出来,有的还露出了一段纤细洁白腰身,连肚脐眼也露在外面才算美。惠安女下身穿的宽脚长裤,裤脚又大又长,走起路来像裙子似的不停飘动。这一身上面节约,下面浪费的服饰,几百年来已相沿成习,形成惠安女的特异服饰风俗。惠安女海上生活一般不怎么穿鞋,她们从小生活在渔船上生成一双天然大足,穿一双木拖鞋或者干脆打赤脚,所以被称为“解放脚”。惠安女身上还有不少有趣的装饰。年轻的惠安女头巾下还露出扎头的彩色头带;年纪大的不戴包头巾却满头插着五彩缤纷的绒花,现在是用塑料丝编成的彩花。看上去,惠安女人人嘴里都镶着几颗金牙,说起话来闪闪发亮。两只手腕上都戴着银丝绞成的银镯。惠安女还有束腰带的习俗,有束一条塑料丝编织精美花纹的腰带。也有束一条八根银丝编成的银腰带,重有一斤半。这个银腰带通常都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订婚聘礼。

文面护身

文面护身是海南一带黎族妇女特有的风俗习惯。从前黎族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刻,就请有专门手艺技术的老年妇人前来纹刺。纹刺之前先杀一只白毛鸡献给老妇人吃,吃完以后,老妇人在姑娘的脸上描上各种纹型,再用竹针按纹型打刺,刺完后敷上用锅灰拌成的油膏,待脸部愈合后就成了蓝黑色的斑纹。黎族妇女最初的文面只是为了护身与避邪。相传很久以前,在五指山下的番响寨有一位聪明漂亮的姑娘乌珠与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帕昂相爱。有一年皇帝要在民间挑选美女,派人到处巡视查访,乌珠姑娘的美丽被皇帝知道了,于是皇帝下令限她七天之内到皇后处报到。乌珠抱着母亲哭了三天三夜,村里人劝他们赶快结婚。就在乌珠与帕昂办喜事时,皇帝派的兵丁抢亲来了。帕昂与村里的人们拼命抵抗,但兵丁还是冲进了村。乌珠和帕昂只好逃走了,可后面的兵丁紧追不舍。他们逃到海边走投无路,双双跳进大海。在海里漂了三天来到了今天的海南岛。他们在山乡里安下家靠狩猎度日。不久,皇帝又打听到了乌珠的下落,又带人来抢乌珠。乌珠突围不出去,就从树上拔下一把尖利荆刺往自己的脸上刺,脸刺得花花点点。皇帝见后气得不要乌珠了。后来帕昂和乌珠到了荒凉深山有了新的家园生儿育女。为了免遭皇帝迫害,乌珠在自己女儿脸上也剌下道道痕疤。后来代代相传的“伤痕”成了黎族妇女的文面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