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14115300000016

第16章 道德观(1)

笔者许多年前曾于海外遇到一人,此人问:“你生于哪儿?”

笔者回日:“××地。”此人接着问:“××地在哪里?”笔者又答:“在山西。”“山西在哪里?”“在中国。”“中国又在哪里?”原以为此人是出于好奇,谁知问题渐渐开始离谱,笔者有些疑惑,怎么会连中国在哪里也不知道呢?就对日:“在亚洲。”“亚洲又在哪里?”“在地球上。”“地球在哪里?”“在银河系啊!”“银河系又在哪里?”“在宇宙啊!”“那么,宇宙又在哪里呢?”笔者一时无言以对,但是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以前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包含了宇宙万物?它的奥妙究竟在哪里?

一次偶然,笔者接触到了老子的《道德经》,终于找到了答案,将多年的疑惑一扫而光。

老子开宗明义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后人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找一同义之字代替“恒”字,所以被改为“道,可道,非常道”。

后唐宰相冯道,有一次让门人读《老子》,自己卧而听之。

其人开卷,便犯难了。因为第一句中“道”字触犯宰相的公讳,于是灵机一动就读成:“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不料被他歪打正着,点中要害,道是不可说的,一旦讲出来,早已经不是那恒久不变的真道了。所以,老子不得已而强名日道。名是不可称的,一旦命名出来,早已经不是那恒久不变的真名了。

有一学生十分淘气,每每班级大扫除,他都偷懒,以不带抹布为由,推脱责任。一次,班主任要惩罚他,便责问道:“明知今天要劳动,为何不带抹布?”他灵机一动回答道:“老师,我带抹布了。”说着便从桌斗里拿出运动服摆在老师面前。老师见他是在狡辩,便道:“胡说!这明明是上节体育课刚穿过的运动服,怎么会是抹布?”只见其不慌不忙辩解道:“是啊!上节课它还是运动服,只因不小心穿破,漏有一洞,故此时已被我降为抹布了。”老师听后无言以对,觉得学生虽然调皮但却言之有理,所以一笑而过了。

仔细想来,其中自有妙意。试想这运动服之前,名为布;布之前,名为纱;纱之前,名为棉;棉之前,名为种。而如今又名为抹布,将来又可能名为垃圾。的确是名,可名,非恒名啊!究竟道是什么?它又有何特征呢?《道德经》给了我们答案。

一、道之特征

1.不生不灭

老子日:“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我不知道是谁生了道,但是我了悟其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此处与《道德经》的守母章遥相呼应,被生者为子,没有谁生育了道,但是道却化育了万物,所以其为万物之母,故有“守母”之说。庄子也说:“道自己是自己的本,自己是自己的根,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凡侯和楚王坐着聊天。一会儿,有三个人连续慌慌张张地来报告说:“凡国灭亡了。”凡侯坐着,漠然不动。楚王问说:“你心里不急吗?”凡侯说:“我何必着急呢?凡国的存在,不能保障真我的存在。凡国的灭亡,也不会丧失真我的存在。那么,楚国不也是这样吗?所以,我们不妨说凡国不会灭亡,楚国不曾存在。”

老子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独一无二,恒久不变。这就是道,世人不明其始,不见其终。它先于万物而生,又穷之无有尽处。“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谷神不死”,皆是说从古至今,道一直存在着,并且一直运转,不会消失。

2.无形无象

老子云:“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指之而弗得,名之日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本无形,视之而不可见;道本无声,听之而不可闻;道本无体,触之而不可得。此“无形、无声、无象”三者归于一体,这个“一”即是大道的正体。所谓“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宏大的方正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才、器物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人于无间。”“无有”则指不见形、象的东西,这里指道。“无间”即是没有间隙,以物人物必有间隙,但是道却可以贯入而无缝无隙,此乃道之无形、细微力量。

3.无量清虚

老子日:“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

世人都认为道太大了。道,没有边际,无内外,无东西南北之分,无四维上下之别,其道无极,其方无方,包裹太虚,涵容天地。道,令人捉摸不透,也似乎没有一物可以比拟,又好像是什么都不像。道体至虚,虚则大,至大无外,大象无象,正是大道微妙的法相,乃无状之状,目不能见,唯靠心领神会。

河伯问海神说:“最小的东西是没有形体的,最大的东西是没有外围的,可以这样讲吗?”海神说:“不可以。所谓最大、最小,都是指有迹可寻的物质而言。没有形迹的东西,哪能用大、小去分别呢?哪能用言语去表达呢?所以,道是数量不可测,言语不能说的。”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这里指道贯十方,可左、可右,亦是指道没有边际。想跟随着道,却看不见它的尾;想迎着道,又看不见它的头。

4.至明

《道德经》第十四章云:“一者,其上不嗷,其下不昧。”一者,道也。其在上不明,在下不暗,超越阴阳、相对,进入绝对之境界,故称至明。

太阳被乌云遮盖的时候,难道太阳就不存在了吗?乌云散去,日又复出,难道太阳又存在了吗?太阳一直在发着光,并未因为乌云的遮挡而有所变化,只是人的感觉而已。

道,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大、无小、无内、无外、无名、无法、无量、无限,乃至于无念,真无之妙相;它不可眼视、不可耳闻、不可触摸、不可口述、不可笔写、不可臆测、不可量化、不可比拟、不可外求,乃至不可说。

二、道之德用

道,具足了万德庄严,它有无边无量的造化与运作功能,此乃道之德用。道非死寂,其因德而生机盎然。

道乃体,德乃用。道是先天,德是后天。道德一体两面,本不可分,今为世人方便了解,故勉强将其分开做解。“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在万物尚未形成的混沌之时,叫做“无”,这个“无”即是道之本体,它是创生万物的本源;在万物创生还未有实体之际,称为“有”,这个“有”就是德用。

故日:“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则表示道体虽虚无,却能生万物,其作用无穷无尽。故日:“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中庸》日:“诚者,天之道也。”道,至诚无息。诚者信也,道以信为本,太阳东升西坠,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循环往复等,都是道法自然,从不失时、错位,这就是道之信德。仁、义、礼、智、信,若以信为本,则乃真德。

1.无私

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天地的阴阳二气相合,就降下了甘露,这都仰仗于道的作用,但是它却没有任何偏颇,没有谁能指使与控制,它会以其自然的法则,平均施与。日月普照,人人皆可沐浴,空气充盈,人人均可仰赖,道从未有分别对待。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道创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但却不占为己有,也不夸耀其能,更没有主宰万物之心,这是玄妙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