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14115300000011

第11章 修行观(2)

老子在《道德经》中为爱道、好道、勤能以行之士,提供了许多修行以复初的要旨。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有些狡诈之徒、狂妄之辈在学习世间的知识后,便自以为博学多闻而沾沾自喜。修道进德之君子应该在道德学问上以谦自处,日积月累,日益渊博,重要的是在修持功夫上发挥损的功效,克己复礼,损去私欲、妄想、脾气、毛病,这些一天天减少,最后达到清静,没有了刻意造作,“为”的意念自然消除,进入“无为”之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收敛锋芒而不损其德,消除纷扰而不劳其神,隐藏光芒而不污其体,混同尘俗而不染其尘。

老子云:“致虚极也,守静笃也。”用道之本心努力去降伏妄念,除却欲念的干扰,达乎去外诱之私,一尘不染,万缘放下,以回复内心安宁之境界,这便是“致虚”、“守静”。“归根日静,静,是谓复命。”回复本来面目,其方法就是将心虚空到极点,使外欲不内侵。

颜回说:“我有进步了。”孔子说:“什么进步?”颜回说:

“我忘去了礼乐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去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我忘掉仁义了。”孔子说:

“很好,但是还不够。”又过了些日子,颜回去见孑L子说:“老师,我达到‘坐忘’了。”孔子吃惊道:“什么叫‘坐忘,呢?”颜回答道:“不用耳目的聪明,忘却形体、忘却心智,使心中空明,万象生灭任它来去,这叫‘坐忘’。”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指的是大道最初之本真,世间在“文明”带来的粉饰之下,华而不实、物欲横流,而道还是其最纯真朴素的模样,故日“返璞归真”。在修持过程中,如私欲萌生,便用道的真朴去化解它。人心易动而难静,易迁而难守,心受外物牵引所动,便要靠觉性来降伏,使之熄灭。

然而,世人不知修行要旨。一者“守其心”,著相修行,事事看不破,放不下,妄想永远拥有,不得解脱,难证真道。二者“虚其心”,身心俱灭,万念俱灰,空心静坐,如同草木,失去生机,此者不明道用,难以证得实相道体。三者“制其心”,故意克制,刻意除妄求静,本身就是妄念,终日理欲交战,胜败无常,难以回归清静大道。四者“化其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去病如抽丝,无为疏导而不刻意堵塞,以道心来化解妄心,久而久之使其化灭,恢复天性。五者“顺其心”,一旦恢复天性,持久不变,止于至善,方可合乎大道,顺其自然。

老子日:“见小日明,守柔日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在起心动念之时、于隐微不易觉察之处就有所觉悟,才称得上真正的明德者,能够让当下的心念止于至善,才是真正的强者。犹如猫捕鼠,乃伺机而动,一旦觉察,即刻擒住。世人应运用自性本身之慧光,使自己回复本性之光明,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害。

三、用一

“用一”者,一之用也,此乃老子与儒家人世之相同处,主张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发挥道之外王之功。以道化天下,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道德经》五十四章云:“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道来修身,其德行必定会充实;以道来齐家,其德行必定有余;将道推广到一乡,其德行必定会日渐长足;将道推广到一国,其德行必定会丰盈;将道推广到天下,其德行必定能博大,遍布寰宇。

圣人正是怀有一种大化天下之态,无丝毫私心,观世人之身犹如自己之身,观天下之苦犹如一己之苦。因此呼吁进德修业者立身行道,使德行充盈,世间人人皆得此理,则能个个以身作则,由点及面,最终大同世界联结而成。可见,道之感染力是无边无穷的。

“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将重视自己身体享受、苦乐、死病之意念转变为替天下众生牺牲、奉献,不贵己身而贵天下苍生之性命者,才可以将教化天下苍生之大任托付与他。如爱自己之性命那样去爱天下众生之性命,这样才可以将拯救天下苍生之性命大事交付于他。

新加坡的许哲老人,今年已经109岁了。她,身材瘦小,行动敏捷;银丝如雪,耳聪目明;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怀大爱,一生助人。她上身穿一件白汗衫,下穿一条刚刚没膝的黑色短裤,赤双脚。老人生活非常俭朴,每天早晨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个苹果或红薯,外加一点生青菜,她说青菜炒熟破坏营养还浪费时间;晚上喝一杯酸奶。她穿的衣服全是在垃圾桶里捡来清洗修改的。她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很少,她说不需要。她一生从没生过病,因为她一生从未讨厌过任何人,从未讨厌过一件事,终生没有发过脾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而安,遇事而乐。老人一生的成就:从筹集资金到照顾护理,她创建了十几所老人院。老人瘫痪在床她给擦屎擦尿,老人生病她送医送药,从早忙到晚。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许哲50岁又学了护士。当社会上有人给她捐助的时候,她又将财物全部捐助老人院或救助更穷的人。她不但在本国为老人、为穷人服务,有时钱多还给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的老人寄钱、寄物。当别人劝她:

“你年纪也大啦!该歇歇啦!”她连声说:“我不老,我还年轻,我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不能休息。”许哲的一生是为老人、为病人服务的一生,101岁时还要创业,她一生只见人善,不见人过,忘记自己的身体,没有欲望,从不贪利,处处为别人着想。

身是“我患”之本,因有饥、寒、生、老、病、死等众苦接踵而至,扰得心难以清静,如果能去“我”之见、相,达乎忘身、忘心、忘己、忘物,此忧患就解除,进而不为自己求安乐,利用此身利益苍生,实是此身之大用。

颜回问孔子说:“从前我听老师说,办理丧事,心中要真正悲哀才算合礼。但是孟孙氏办理丧事只是表面哭了一哭,心中一点儿也不悲哀。他在鲁国却以善处丧事而闻名,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孔子说:“孟孙氏可以说是明白大道的人了。他的做法,比起世俗处丧礼的人确实要高明。世人都以自己的私情好恶损害自然的真朴。像死亡,虽是形体上骇人的巨变,但孟孙氏心中很清醒,那只是人的精神搬了一个新的住宅一般。所以他办丧事,人哭亦哭,随顺世俗而已,不以此累及真我。能这样顺应变化便达到了清虚纯一的境界。”从自然变化的观点,把死亡看做巨大的悲哀,这是错误的!孟孙氏破除执迷,把人的形体当做一种“偶然的变化成形,偶然的变化消失”,所以他不会悲哀。世俗之人却执迷不悟,为它哭泣,为它喜悦,自以为明理,实则是在大梦中而已。

佛日:“自觉觉他。”孔子日:“己立立人。”老子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云:“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在圣人眼中没有无用之人、事、物,任何人、事、物都可因时间、空间之转变而发挥其功用,圣人没有抛弃任何一个众生,常怀慈悯之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返璞归真。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欲欲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圣人胸怀博大,心如日月,无所不临,德如天地,无所不被。对于良善、信实之人与不善、不信之人皆同等施爱,无有分别。圣人天心与大道相合,顺应自然,教化苍生,苍生也对圣人之教化言听计从,最终一道同风,德化天下,人人恢复到赤子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