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115000000035

第35章 名利富贵皆烟云(5)

庄子回到了自己的住所,三个月都没有到庭院中散步。他的弟子蔺且问他:“先生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到庭院中走走呢?”

庄子回答说:“我为了得到大鸟的形体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就像是见到了浊水而忘记了清水一样。况且我还听我的先生教导过,说是到了哪里就要遵从哪里的规矩,可我进了雕陵栗园却忘了自己身体的危险,只顾耍弄清楚那大鸟为什么擦我额头而过却看不见我,却忘记了自己钻进了栗林,违犯了栗园的规矩,由此而遭到园吏的追逐和辱骂。回来后我一直在反省自己,没有心思到庭院去。”

大鸟的眼睛有一寸大,可是它就没有看见擦额而过的庄子。

为什么?因为捕捉螳螂的欲望遮蔽了它的眼睛。庄子在栗园之中游玩,可就是忘记了栗园的规矩,钻入了栗林,看不见正在捉捕他的园吏。为什么?因为捕捉大鸟的欲望迷惑了他的心。蝉和螳螂与大鸟、庄子一样,都陷入了物欲的迷茫之中不可自拔。由此可见,物欲对人心的迷惑作用有多么大。一旦被物欲所迷惑,就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会置之脑后,什么事业呀,什么亲朋呀,一切一切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庄子深有所感,以此为戒,劝告人们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本是什么,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不要-陷到那浊水之中而忘却了自己那纯洁的清渊。否则的话,就会本末倒置而身败命丧。

庄子发挥了老子关于“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思想,认为利欲之所以会引火烧身,不仅在于它会蒙蔽人的眼睛,腐蚀人的理智,诱人因小失大,以至于丢掉性命,而且还在于它会给人背上大包袱,让人一生不得安宁。

利欲驱使一个人去追求私利,而利益一旦居于己手,马上也就不是利益了;不但不是利益,而且成了一大祸害,成了众人谋求的对象,成了威胁自己生命的祸源。

《庄子·山木》篇有一个“宜僚除君忧”的故事,揭示了这样的内涵。故事说:

居住在市南的熊宜僚来拜访鲁国的君王,看见鲁君面带忧色,因而问道:“我看君王面有忧色。为什么呢?”

鲁君说:“我学习先王治国的方略,建立先君所要创建的事业,敬重鬼神而尊敬圣贤,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可是仍然难以避免祸患。我正在为此而犯愁呢!”

宜僚说:“君王之所以难以避免祸患,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根本的方法。君王没有听说过丰满的狐狸和纹身的豹子吗?它们住在山林之中,伏于岩穴之内,可以说是很沉静的了;晚上出来行走,白天留在洞里,可以说是很警戒的了;虽然饥渴难忍,也很少到江湖之上去觅食,可以说是很坚定的了。然而却免不了掉在猎人的网罗之中,中猎人的机关埋伏,以至于丧失f生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自己的危险。这个危险并不在于它们有什么罪过,而在于它们身上的珍贵皮毛。是它们身上那珍贵的皮毛给它们带来了灾祸。君王您之所以不能免于祸患,不是由于别的原因,也是因为您的身上有珍贵的皮毛,这个皮毛就是鲁国的君位。

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危险,就须脱去这张人人都想得到的皮,消除世俗之人所有的欲,进入那什么东西也不追求、一无所有的境地。您没有听说过越国之南的建德之国吗?在那个国度里,人们愚钝而纯朴,少私而寡欲,只知劳作而不知收藏,只知给予而不知求报,不知道怎么做才合乎义,不知道怎么做才合于礼,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想要怎么行就怎么行,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了大自然之中,出生了他们也很快乐,死亡了埋葬之后就算了事。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祸患可言呢?所以我劝君王您快快离开您的国家,抛弃世俗的追求,伴随着大道去漫游吧!”

鲁君之所以忧愁,是因为有祸患威胁着他。之所以有祸患在威胁他,是因为他背着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不想放弃也难以放弃的人世欲望,是君位,是荣华,是权力地位,是物质享受。这些东西,就好像是丰满的狐狸之皮、珍贵的纹豹之毛,看上去美丽,着于身温暖,在一般人的眼中,是非常有用、人人追求的“利”。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好处,反而成了人生的祸根,生命的灾星。

3.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利。在他看来,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利,手段越是低下,所获利益也就可能越多;而所获利益越多,一个人的人格也就越是低下。在庄子看来,为了获利而出卖人格,活在人世不过是一团臭气,没有人愿意和他在—起。

《庄子·列御寇》中讲了一个“所治愈下,得车愈多”的故事,就是在表述这样的思想。故事说: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日:“夫处穷闾阮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大意是说:有一位宋国人,名叫曹商。曹商为宋王出使秦国。在他去的时候,宋王给了他几辆车子,到了秦国,正逢秦王高兴,把他的车子补足到一百辆。回到宋国后他非常得意,在庄子面前炫耀说:“像你这样住在穷街陋巷,以编织草鞋为生,活得如此困窘,饿得面黄肌瘦,是我做不到的。一见万乘之主,就得百乘之车,这是我的长处。”庄子说:“有一次秦王得病要召医生,说是能破疮挤脓的赏给一辆车,能接瘘舐痔的赏给五辆车,越是做下贱之事的就赏给越多的车子。先生大概不只是为秦王接瘘舐痔了吧,否则的话怎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车呢?先生还是快快离开这里吧,免得臭气熏着我!”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能立于人世,最起码的条件是自食其力,否则的话就不配为人。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是做人的起码人格,这是做人的基本价值。与此相照应,凡是不劳而获者,那一定是做了人所不应该做的事情,那一定是出卖了自己的人格。更可悲的是,一些人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还自以为美,像曹商这样的人就是如此。

也许会有人说,一个人以人格换取利益,虽然不齿于人类,然而毕竟是获利了,他可以不管别人如何论说,只管自己享受,那也是一种活法。

庄子可不这样看,他认为,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引火烧身。虽然祸患一时半时表现不出来,会给人一种求利无患的感觉,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现象,这就叫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

《庄子·列御寇》中讲了一个“龙口得珠”的故事,就是表述的这种思想。故事说: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樨庄子。

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日:‘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

大意是说:有—个人去见宋王,宋王赏给他十辆车子,他很得意地在庄子面前炫耀了一番。而庄子却对他说:“有一家人住在河边上,家里很贫穷,以编织草鞋为生。有一天,这家的儿子潜入到深渊之下摸到一颗价值干金的珍珠,他的父亲对他说:‘我的儿子,快拿石头来把这颗珠子砸碎吧!像这样价值千金的珍珠,一定出自九层深渊的老龙颔下。你能拿到这颗珠子,一定是正赶上老龙睡着了。等到老龙醒了,不要说你想保留这颗珍珠,就是连你的小命恐怕也是难以保住了。’当今的宋国,比那九层深渊还要深;宋国的君王,比那渊中老龙还要残暴。在这样的国家和这样的君王面前,你能得到车子,那一定是正赶上宋王睡着了。一旦宋王醒来,不要说是车子,恐怕等待你的只是粉身碎骨而已!”

所谓老龙睡着了,也就是“时候未到”之意;所谓老龙醒了小命难保,也就是“时候一到,一切皆报”。凡是得到外财的,只不过是一时得利而已;一时之利带给人的,最终将是百倍的祸害。这就是庄子所下的结论。

4.利合相弃天属相收

在庄子看来,不但身外之利不可求,而且结朋交友也不可以建筑在功利的基础上。建筑在功利基础上的友谊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会随着功利的变化而变化。一旦在朋友之间产生了功利的矛盾,友谊就会解体;功利越大,裂痕也就越深,甚至可能反友为仇,以刀相见。

庄子认为,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原本真性之所在。在自然真情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的东两,是真挚的;在利益驱动下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是脆弱的。在自然真情基础上结合在一起的东西,越是遇到困难,越是结合得紧密;在利益驱动下结合在一起的东西,遇到利害关系时就会将对方舍弃掉。庄子将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成两句话,这就是“利合相弃,天属相收”。

《庄子·山木》篇有一个“弃璧负子”的故事,就是在讲这样的道理。故事说:

孔子问子桑李日:“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李日:“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日:‘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日: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利合”,意谓以功利为目的的结合;“相弃”,即相互抛弃。

“天属”,意谓属于天然结合的东西;“相收”,是说相互靠拢。

故事的大意是说:

孔子一再受难,结果朋友越来越疏远,学生越来越流散。他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求教于子桑军。

子桑军给他讲了一通关于亲近与疏远的道理。他说:“先生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难的故事吗?假国遭难之时,有一位名叫林回的背着自己的儿子和价值干金的璧玉,后来背不动了,就把璧玉扔掉,背着自己的儿子跑。同路人问他:‘从钱数来说,儿子不值几个钱;从累人来说,儿子比璧玉重得多。你把价值千金的璧玉扔掉而背着儿子跑,这是为什么?’林回回答说:‘璧玉和我是由于利益的原因结合在—起的,儿子和我是由于天然的原因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利益的原因结合在一起的,当这种结合遭受祸患时就会相互离弃;由于天然的原因结合在一起的,当这种结合遭受祸患时就会相互靠拢。一个是相互靠拢,一个是相互离弃,两种情况相差得太远了!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淡水一样,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小人之间的交往,就像醇酒一样,有着浓厚的利益关系。君子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所以相互之间的友隋不受利益关系变动的影响,永远是真诚的,亲密的;小人之间有浓厚的利益关系,所以相互之间的友情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当利益一致时,好得像蜜一样甜,当利益相反时,就会绝交的。至于那些无缘无故结合在一起的,自然也会无缘无故地分手。”

孔子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抛掉了利益的追求,悠闲自得地游荡回家,不再办学,不再教书。弟子们虽然不在身边侍奉了,但对他更加敬爱了。

故事告诉人们,友谊要靠自然本}生的真挚情感来维持,不能靠本性之外的利益关系来维持。建筑在真挚情感之上的友谊,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建筑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友谊,会被利益所出卖。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利益面前,如何才能保持人的自然本性,摒弃私心和利欲?

老子提出了相互联系的两种方法,那就是“知足”和“知止”。

所谓“知足”,是说有满足的时候;在老庄学说中,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利欲。

所谓“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在老庄学说中,指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利益。

老庄认为,只有做到知足和知止,人才能自在安宁地生活,不但内心坦然,没有干扰,而且也不会受到外来的祸害。

老子用一句非常简明的话来表述这种思想。他说:

……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其意是说:得到了利益,人们都以为是好事;失去了利益,人们都以为是坏事。可是到底得与失哪个好哪个不好,还是个值得商讨的事情。如果能透彻地观察事物,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来: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就要有大的破费了;财物积累得越多,也就丢失得越多。只有对利益有所满足的人,才会生活得自由自在,免于卑躬曲膝;只有不追逐身外之利的人,才能生活得平静安宁,免遭灾祸之苦;只有知足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享尽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