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则以“颜回知足无累”的寓言故事表述这一思想。故事说:
孔子谓颜回日:“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日:“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食干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日:“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基本需求是有限度的,欲望和奢求是无止境的。适应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以所得为足,即使生活并不富余,也会自得其乐;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以所得为不足,即使食美味,穿锦绣,也会满腹忧愁。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颜回很有学问,然而却不去求官,宁愿过着贫穷的生活。孔子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自家的土地足够穿衣吃饭之用,在家弹琴足可以自娱,学老师之道足可以自乐。既然有吃有穿有娱有乐,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
孔子非常赞赏颜回的思想和品德,认为这是对“知足者不以利自累”、“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的身体力行,以往自己只是咏诵这些古训,而颜回的品行让他在现实中开了眼界,可谓一大收获。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是说满足于自己生活的人,不用身外之利拖累自己。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是说明晓自己该不该得的人,失去了东西也不惊惧。
“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是说修养自己心境的人,没有爵位也不羞隗。
知足者以一斗米、一身衣为满足,认为身外之利只不过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对自己毫无用处,所以不去追求。不去追求,所以轻松瀹陕,没有拖累。
审自得者知道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不应该得到什么,自然而然得到了,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自然而然失去了,认为那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所以得之而不喜,失之而不忧,永远保持着平静的心境,不会受到惊惧的骚扰。
修养自己心境的人不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屑于那虚有其尊的爵位,所以有之而不荣,无之而不愧,内心永远平静如水。
不追求身外之利、身外之物、身外之位,就可以达到无累、无惧、无愧;达到了无累、无惧、无愧,就可以免除许多忧愁。这种精神境界是很高的了,所以孔子赞扬颜回,说“善哉回之意”。
颜回达到了无累、无惧、无愧,是不是就完全达到了无忧、至乐?故事中没有明确表述。故事的意义在于,淡泊于名利地位,就会免除许多痛苦。
6.养形忘利志道忘心
“知足”、“知止”是老庄倡导的自我修养方法,他们认为,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在利益诱惑的人间世界过上自在安宁的生活。不过老庄还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忘心。
所谓“忘心”,也就是忘我,将自己的形体和心思都忘掉。
将自己的形体和心思都忘掉,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了。连自己的存在都忘掉了,还有什么利益的得失问题?
所以,一旦达到了忘心,也就超越了知足知止的问题,那将连什么是利益也将忘掉。忘掉了什么是利益,当然也就不会去追求利益;忘掉了什么是利益,也就根本不会产生足与不足、止与不止、忧与不忧、患与不患的思考了。
由此可见,达到了这种境界,也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根本没有了忧愁。这就是无忧、至乐的境界。
庄子通过“曾子致道忘心”的寓言故事表述这一思想。故事说:
曾子居卫,缀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纯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其意是说:曾子在卫国居住,真是穷困到了极点。你看他,穿着麻絮袍子,却没有面子;脸面脬肿,手脚生茧;三天都不做一次饭,十年都没做过衣服;帽子倒是戴得挺正,可是上面的缨子却脱落了;衣着破到那个程度,只要拉一下大襟,胳膊肘子便露到了外面,顺手提一下鞋子,脚后跟便露到了外面。不过他全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拖着破鞋还在那里唱歌呢。在他唱那《商颂》的时候,歌喉之高昂,响彻天地,像是那金钟石鼓发出的声音。那个自负的样子,绝然不会做天子的臣下、诸侯的朋友。
这是为什么?庄子作了评价:那是因为他体悟了大道。
庄子将脱离世俗的人分成了三个等次:
第一个等次是“养形者”,他们重视自己的身体;为了保养自己的身体,可以舍弃身外的利益。所以庄子说“养形者忘利”。
第二个等次是“养志者”,他们重视自己的志向;为了达到自己的志向,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所以庄子说“养志者忘形”。
第三个等次是“致道者”,他们重视体悟大道;一旦体悟了大道,就把天下的一切都忘记了,不但忘记了外物,而且忘记了自己,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形体,而且忘记了自己的心灵,忘记了自己在想什么。
在庄子看来,当把一切都忘记的时候,自然也就忘记了什么是得利和什么是受损,什么是富贵和什么是贫穷,什么是顺利和什么是艰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了。
故事中的曾子就是致道者,所以他在极端穷困的时候并不感到艰难和忧愁,还在那里唱歌呢。
在庄子看来,当把一切都忘记的时候,一方面心中没有了一切,另一方面,又将天地万物都包容在了心中。说心中没有了一切,是说一切事物的特点、属性、形象和功能在人的心中全都消失了,一切事物之间的界限在人的心中全都泯灭了;说将天地万物都包容在了心中,是说将一切事物都视为一样的,不管是贵贱、高低、长短、黑白,都不加区别,兼容并蓄。
故事中的曾子就是“致道者”,所以他不以天子为尊,不做天子的臣下,不以诸侯为亲,不做诸侯的朋友,胸中怀有整个宇宙,唱起歌来声音能响彻天地。完全是—个摆脱了利益左右,独立于宇宙之中的伟人。进入这种境界,还有什么可以使人忧愁的呢?
三、财富面前的辩证思考
财富,谁也离不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
财富越多,生活越好,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大多数人都在为积累财富而忙碌,都在为守护财富而耗神,得之而喜,失之而悲。
可是,如果仔细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并不总是这样。有的人财富很多,可活得并不舒心;有的人财少物寡,可活得并不忧愁。如果说到典型事例,确有亿万富翁因为无法还债而自杀身亡,当代的世界出版大王就如是;也确有贫民百姓不求发财,只求温饱,结果安居乐业,悠闲自得,一生无忧。于是乎现代有了一种新说法:没有钱万万不行,有了钱也不是事事都行。
人们的认识虽然进了一步,可毕竟还是“没有钱万万不行”的。所以,人生在世,拼命追求财富者居多,把财富看得淡薄者居少。
不过,拼命追求财富者未必都能求得财富,而求得财富者却没有一个能够守住财富;求财不得而轻生者有之,财尚未得而中夭者有之,患得患失而神经者有之,财富到手而人空者有之。于是乎,财富是不是好东西也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眼下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个以钱为主人公的快板书,通过钱的诉说,道出了人们对待财富的种种情结。大意如下:
有人把我当做宝,走路睡觉忘不了,满以为如此钟情会得好报,谁知道这一往深情换皂泡。由此他满腔怒火胸中烧,斥我是魔又是妖,此事让我好心焦,满腹委屈向谁掏。怨只怨他一厢情思自煎熬,有哪个曾许诺言对他好,我非神来也非妖,神将我来变为神,妖把我来变成妖。
说来说去,好坏都不在财富的身上,而在人的身上,好人用财则有好的效用,坏人用财则有坏的效用,关键在于人如何认识财富,如何对待财富。
想要对财富有个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当然应该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系中去找答案。不过对于那些财迷心窍的人来说,未免有些阳春白雪,和之者寡;我们不妨退上一步,用老庄意境熏陶一下,对他们也许不无好处。
老庄意境有何见地?请看下面的论述。
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在老庄看来,人生在世,虽然不能没有财富,但财富多了也没用。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消费也是有限的。辛辛苦苦,煞费苦心,巧于心计,一辈子不得休闲,积上偌多财富,到头来一命呜呼,撒手而去,不要说是财富,连自己也不再属于自己。与其如此,倒不如早早歇手,顺其自然来得自在。
对此,老子作了简洁而精辟的表述。他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其意是说:手中把持着财宝,想让它一天多于一天,倒不如早早罢手;把金属打造得尖尖的,就不可能保持长久;金银财宝堆得满屋都是,可是最后一件也不归自己所有;因为有财富而感到骄傲,那是自己在惹祸引咎。
庄子对这种思想作了全面阐述。其思路大体如下:
其一,人生人死,都是大自然的变化过程。
在庄子看来,人原来是不存在的,不但某一个人原本不存在,就是人类原本也不存在。人由不存在变得存在了,那是宇宙演变的过程到达了这样的时候,而人由存在归于不存在,那也是宇宙演变的过程到达了这样的时候。因此,人生人死,都是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谁也改变不了:当你应该到来的时候,不想来也得来;当你应该回去的时候,不想去也得去。’
他通过“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表述这种思想。故事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日:“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日:“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嗽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大意是说: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当他来到庄子家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
惠施很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劳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敲着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伤呢?可是后来想了想,想清楚了,也就不悲伤了。你来听听我的想法。我的妻子想当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
后来眺然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
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生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止住了悲伤,不哭了。”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人死,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过程的展现。
其二,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是骏马过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在庄子看来,宇宙的变化是无穷的,而人生在世,相对于宇宙的变化而言,是很短暂的,就像是飞奔的骏马跳过地面上的一个小缝隙~样,瞬间即逝。他说:
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讫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
庄子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渗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驶,堕其天袭,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
其意是说:人活在天地之间,像是骏马飞奔,越过缝隙,一眨眼的时间就过去了。没有一个不是蓬蓬勃勃地出生,没有一个不是萧萧条条地死去。先是变化而出生,后是变化而死亡,有生命的东西为此而哀伤,有情感的人类为此而悲痛。与其如此,还不如解开那自然造成的束缚,抛掉那自然造成的桎梏,随物旋转,魂魄游到哪里,自己就随从到哪里。这就是人的最终归宿。
从无形变为有形,又从有形变为无形,这是人们共同显示出来的人生道路,但却不是追求至理的人所追求的。
也就是说,人生非常短暂,只是大道变化的一个瞬间。大道流变就像骏马飞奔,人生在世就像飞马过隙。
生生死死,是大道流变的自然过程,生物变化的自然程序,人皆如此,没有一个能够避免。
其三,金银财宝不归自己所有。
有鉴于上述两点,人无须为积累财富而奔波,只要顺随自然,维持住自己的基本生活也就可以了。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因为人没有自己私有的东西;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更何况其他外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