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115000000034

第34章 名利富贵皆烟云(4)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人类脱离自然,进入自觉之后,维护自身的生存便成了人生的首要任务。要维护自身的生存,就不能不创造物质;而创造物质也就是在追求利益。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们还会有越来越高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劳动,而工作,而努力,都是在追求利益。

有鉴于此,我们说,追求利益是人生之必须,是社会前进的一种内在动力,无可非议。

然而人间世事是如此的奇隆,一种无可非议的事情,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却可能产生出种种大须讨论的问题来。利益的追求便是如此,在原本无可非议的利益追求中,出现了大须非议的利益追求。比如超越自身需要的利益追求,超越时代许可的利益追求,振害他人权益的利益追求,以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利益追求,等等。

这些大须非议的利益追求,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止息过,而至现代又出现了种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追求晾世骇俗者有之:这些人,为了惊世,不惜一掷千金。

眼下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暴发户,他们一夜之间有了许多钱,不短道派何用场,于是发出了种种奇想。有的去吃黄金宴,叫厨师将金箔做到菜里,为的是显富摆阔;有的将百元大钞编成花篮,用作生日礼物,送给将足周岁的婴儿;有的金屋藏娇,弃己糟糠,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认了。结果败坏了社会风气,也腐蚀了自己的灵魂。

追求豪华奢侈者有之:这些人,追求不到,就出卖自己的人格。据某报报道,有位面貌姣好的演员,因为丈夫不能满足她过分奢侈的生活要求,就去傍大款,结果落了个身败名裂、流落异乡的下场。

损人之利利己者有之:这些人,求利无望,就窃人之利以为己有。据某报报道,一位学生家长,在自己的儿子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冒领他人的入学通知书,让自己的儿子冒名顶替。两年后事发,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利用职权谋私者有之:这些人,求财无路,不惜动用人民赋予的手中权力。据某报报道,一位在某县教育局招生办负责招生工作的副主任,将高校录取通知书压在自己手中,谁送来礼金给谁发放,几年下来,敛财数十万元,最后锒铛入狱。

以上这些人,都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走上了歧路。对他们来说,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熏陶一下,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只怕是阳春白雪,和之者寡;退一步说,用老庄意境熏陶一下,也不至于走到这种地步。

老庄意境有何见地,请看下面的论述。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老庄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如果仅此而已,也还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自然就不能不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有衣食住行。要有衣食住行,自然就要有相应的条件。要想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就不能不劳作,自然就不能不摄取。所以,劳作、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老庄称之为“素”,名之为“朴”,意谓这是人生之本然。

不过,说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以维护自己的生存为限度的。能吃饱,能穿暖,有房住,能养妻生子,仅此而已。超过了这个限度,吃饱了还求吃好,穿暖了还求穿好,有了房子住还要追求华丽,有妻有子还求妻美子多,那可就超越了人的自然本性,那可就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老庄称之为“私”,名之为“欲”,意谓这是一种自私,一种欲望。

老庄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其一是,私欲是没有止境的,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安宁。

有鉴于此,老子劝导人们回归纯朴本性,减少私心利欲,特别注意不要玩弄技巧以求取私利。他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里所讲的圣智,是指人的小聪明。老子认为,人的私心和利欲是由人的小聪明引发的。有了私心和利欲,就会引起纷争,人世就会大乱,百姓就会遭殃。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这里所讲的仁义,是指强制人们遵守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行为规范。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存在着自然的亲和关系,用不着人为的规范来制约。越是强制,人与人就越是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孝慈也就越是虚假。所以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认为,容许以巧取利,就会刺激人的利欲之心。利欲没有止境,欲而不得,就会为盗。所以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在老子看来,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种东西虽然不足以促进人类的开化,但却具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有助于人们返璞归真、节制私欲、杜绝臆想、消解忧愁。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有鉴于此,老子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这就是真正的圣人。他说: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谓“去甚”,就是去掉过分的追求。

所谓“去奢”,就是去掉过分的欲望。

所谓“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企盼。

总之一句话,就是顺随自然,消除过分。而所谓过分,也就是超越自然的、人为的利益追求。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讲求纯朴、自然,鄙视奢华、趋利。在他看来,人生之利,大不了也只是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已,过分之利对自己维护生命毫无用处。

他讲了一个“庄周借粮”的寓言故事,表述这种思想。故事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日:“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日:‘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日:‘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其意是说:庄子家中断了粮,只要一斗米就可以生活下去,监河侯不但答应借给,而且许诺借给三百两白银,不过有一个前提,这就是要等过一段时期,收了利息之后。这种许诺等于说,在庄子饿死之后将他变成大富翁。一条鱼离水之后,只要一斗水就可以得救,眼下不给它一斗水,却答应几个月后放它回江河,这种许诺与将它晒成鱼干,卖于市场没有什么两样。

这个故事是说,一个人活着,只要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也就可以了,多余之利是没有用处的,都是身外之物。求取身外之物,也就好像舍弃眼下之需而求取死后之财一样,叫做舍本而取末。

为此,庄子特别赏识那些保持纯朴本性、不图得利、只求成事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

《田子方》中讲了两个寓言故事,一个是“百里奚饭牛”,另一个是“宋元君绘图”,其中反映了这种思想。

第一个故事说:有一位贤士,名叫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虞国被晋国灭亡后辗转流亡至秦国,以养牛维持生活。因为他不把做官晋爵放在心上,一心一意地养牛,所以他养的牛又肥又壮。秦穆公听说后忘记了他是个外籍的逃亡贱民,请他来辅佐朝政,委以国相。由此人们想起了有虞氏的舜帝,他的后母几次想要害他,将他置于死地,他都不记在心里,还是一心一意地孝敬父母,所以感动了人们,感动了尧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第二个故事说:宋元君想要绘制一幅本国的地图,画工们都应招而来,行过礼之后都立在一旁,有的摊纸,有的和墨,因为来的人太多,有一半人站在了屋子外面。有一位画工来得很晚,走起路来不快不慢,行过礼后没有立在旁边,问清了绘制要求后就回了自己的家。宋元君不知道此人回家的原因,派人去了解,只见这人回家后脱了衣服,赤身露体盘腿而坐。宋元君听了汇报后高兴地说:“行了,就让这个人画,此人才是真正的画师呀。”

百里奚不图名利,一心一意养牛,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却反映出了一种专注于事业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干出事业的先决条件,就是百里奚的基本素质。秦穆公看到了这一点,并且把它抽取出来,放在了其他种种因素之上,认为它就是衡量一个人本质的根本标志,于是把百里奚从一个养牛的贱民提拔起来,委以国相。

宋元君要绘地图,当然是想要选一位既有绘图技能,又能坐下来实际操作的画工。可是先来的这些人都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来了之后,在人员众多而根本不可能绘图的环境中摆架势,做样子,或者舐纸,或者和墨,甚至还有一半人游于房间之外。他们心中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名誉?是官位?谁也说不清楚。后来的这位却与众不同,明确了任务和要求之后就离开了这不能绘图的地方,回到那安静的住所,脱了衣服便操作了起来。这说明在他的心中并没有怕落在别人后面被别人抢去绘图机会的担心,也没有怕自己离去之后失去宋元君挑选机会的忧虑,有的只是要完成绘图这件事情。这就是一种不图名利,专心于事业的精神。所以宋元君从芸芸众人之中选中了他。

这两个故事贯穿着一种思想,即崇尚无私无欲,提倡专心于一。

庄子认为,只有无私无欲、专心于一,才体现—个人的纯朴本生。

2.欲得者咎无足者祸

老庄之所以劝导人们泯灭私心,消除利欲,见素抱朴,回归本性,那是因为他们对于私心和利欲的危害有着透彻的认识。在他们看来,私心和利欲是落入罪恶深渊的陷阱。人一旦染上私心和利欲,就会沿着逐利自私的斜路一直走下去,永远没有满足;在他们的面前,闪现着的是一幅幅美好的图画,而等待着的却是—个又一个苦涩的果实。之所以会是这样,那是因为利欲蒙蔽了他们的眼睛,私心腐蚀了他们的理智,使他们失去了一个正常人原有的纯朴和真诚。

有鉴于此,老子向人们发出了一个又一个警告。他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其意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想要得利更大的了。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不知足会引入进入没有止境的求利之路,而没有止境地追求利益,恰恰会得到损失利益的结果。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求益者得损,求损者得益。正因为这样,所以圣人都处在没有欲望的欲望之中,毫不珍惜那些难得的奇货。难得的奇货有什么好处呢?带着它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危险:命运好一些,或许会遭贼之窃;命运不好的话,还有可能连自己的生命也断送于它。

庄子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有深刻体会。在他看来,无私是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至于事业那就更谈不上了。他把利欲熏心比喻为眼观浊水,而把心境淡泊比喻为处于清渊,认为人一旦观于浊水就会忘记清渊,而忘记了清渊,失去了自己纯洁的本性,那就要遭殃了。

《庄子·山木》篇中讲了一个“观于浊水忘清渊”的故事。

其基本蕴义就在于此。故事说:

庄子在一个名为雕陵的栗园里面游玩,突然从南面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翅膀擦着庄子的额头飞过,却硬是没有感到庄子的存在,最后落在了栗林之中。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呀,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的眼睛却看不见人?”于是撩起衣服,加快脚步,进入栗林之中,拿出弹弓,准备把它打下来。

到了跟前庄子明白了。大鸟之所以到此,之所以睁着眼睛而看不见他,原来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

栗林里有一只蝉,借着栗林的树荫在那里美滋滋地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这么好的休息处所,只顾享受,却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没有想到在它的附近有一只螳螂突然伸出了双爪捉住了它。这只螳螂捉住了蝉,非常高兴,得意之时却忘记了隐蔽自己的身体,被这只大鸟在空中飞过时发现了,所以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正因为这只大鸟一心一意要啄食这只螳螂,所以连庄子这么大的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要用弹弓打它的时候,它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头。

看到这里,庄子很是感叹,深为这几只小动物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轻重了,为了一点苍头小利而忘了上天给它们的自然生命,由此可见,物欲对生命的危害。

想到这里,他突然感到自己也陷人了这种可悲的境地,为了捉住这只大鸟,他忘记了对自己的警戒,而很可能自己正被谁当做猎物呢。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忙扔掉弹弓,扭头就往回跑。果然不出他的所料,那守园的人见他钻进了栗林,以为他在偷栗子,正要捉他,见他跑了出来,在后面追着直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