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14114200000006

第6章 第1日:说佛一字 立扫禅堂三天 作好诗功在诗外(1)

一、无为管理无所不为

禅宗公案::

保唐寺无住禅师在南阳白崖山静坐修行禅法,求学问道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唐朝丞相杜鸿渐久慕禅师大名,希望有幸结识,远迎禅师到空慧寺。杜鸿渐和文武百官同会庙里,施礼。

杜鸿渐问:“弟子听说和尚传授无忆,无念,莫妄法门,是么?”

“是这样的。”

公问:“这‘无忆,无念,无妄’是一句还是三句?”

师说:“无忆名叫戒,无念叫做定,莫妄是慧。如果一心不生,就具备戒定慧了,所以不是一也不是三。”

杜公又问;“什么叫不生?什么叫不灭?如何能得解脱?”

师说:“对外界不起心念,叫做不生。既不生,当然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就没有东西束缚你,当然随处解脱。”

杜公与众人称赞礼拜。

管理禅悟:

通过表面的无为达到真正的有为,通过有为达到真正的无为,这正是禅的妙用。管理者要学会禅的方法,管理如同逛长安街,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否则就会钻烟囱,进去了出不来,那就是死于句下,绝于言诠。

禅法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生不灭的智慧,无丝毫妄想和烦恼。我国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他的国画作品中常常留出许多空白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的空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叫空白美,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正托现出存在的美丽。这就是一种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与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相处,也都需要“无为”的技巧,在一起工作相处,总不免存在一些矛盾,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给对方留有一些余地,对于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对方逼到墙角,必定会遭到更大的反击。

企业是一个组织,如何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用谁不用谁,这恐怕是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这需要管理者对下级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下级的能力,就必须给下级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不能凭着自己的本事,把什么事情都做完了。这样做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下级。当你需要独当一面的大将的时候,就会无兵可调。

管理者在给下级布置工作的时候,只用将工作内容传达给下级,而不应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通过下级完成任务的过程,了解下级的能力和特长。管理者善于“无为”的好处,就是可以给下级一个锻炼的机会。管理者可以引导他一步一步地思考,更多的让他自己思考出来,这样下级才能将自己亲身领悟的东西牢牢记住。

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留一手,如同开车一样,在没有到达极限的时候刹车,这样才有余地。也好比喝酒,喝七八分,就是最好的境界,喝得十足就会大醉;管理上的“无为”的关键,就是把握好火候,差火和过火,炒菜都不会好吃。把下级的能力和管理者的“无为”的程度相结合,这样做既不会浪费人才,又不会使下级因能力不够而丧失信心。对于天资聪颖的人担子可以重一些;对于悟性不够的,就开门见山;对于能力不够的也需要管理者的支持。这也叫物尽其用,管理者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完成一样的工作,下级只要尽力了,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因为下级的能力不够,而导致未能完成任务的时候,这不是下级的责任,而是管理者无为的功夫还没有修炼到家。

二、韬光养晦洞察一切

禅宗公案:

有一对夫妇。丈夫特别喜欢吃薄煎饼。

一天晚上,一位老妇人来到他们家,.‘说:“你们可以说出三个愿望。什么愿望都可以满足。”

正值晚饭时分,丈夫肚子很饿。他随口就说:“但愿我现在能有一张大薄煎饼吃!”

突然,一张煎饼出现在他的盘子里。

“你真是个傻瓜!”他妻子嚷着,“你该愿望有满屋子精美食品,可你只愿有一张煎饼。我愿那张煎饼挂在你的傻鼻子上!”立刻,那张煎饼黏在了丈夫的鼻子尖上。

妻子喊道:“但愿这一切都不曾发生!”

顷刻间,老妇人煎饼都消失了。丈夫懊恼地嘟哝着:“我还很饿,多么希望现在能有些煎饼吃!”可是,三个愿望已完,当然什么也不会有了。

管理禅悟:

拳头收进来,才能打出去有力。韬光养晦,才能有充足的准备,积累福德资粮乃是禅的修行的基本加行之一。管理企业也应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打好基础,然后起飞。否则,开口乱道,动手即乖,就会落到骑虎难下的境地。

人首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得到后就要反问自己是不是还在贪得无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环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得发展战略,并不是“好”的就是有用的,适用才是最好的。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落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它,并且在宗庙里宴请它。为它演奏虞舜时《九韶》之乐,又用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宴席作为它的饭食。但是这只海鸟却头晕眼花,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也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掉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根据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不顾对象的特点,违背事物的规律,就会把事情搞糟。

中国联想的创业人员为了把联想做成一个好公司,在管理上的突围是从准时参加会议开始的。联想规定:会议谁迟到,就罚谁的站。但恰恰是这个规定发出的第一次会议上,迟到的是一位资格很老、又是联想的高层主管的人。据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说,当时,罚不罚站,他内心很踌躇,但还是下定决心,要执行规定:罚站。

“但话一说完,自己先出了一身冷汗。”

从这件小事上,柳传志深有体悟地说:“要‘学会拐大弯’,这实际上也是如何适应。做企业要考虑到对于大环境本身自己能不能进行改造?不能,那么局部环境的改造能不能进行?更小的环境能不能进行改造?有的时候改造小的环境是可以的,有的时候还不行,不行怎么办?不行就要忍耐。适应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然后等待时机,再来做大的动作。所谓‘拐大弯’,就是要求必须弄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能在不适当的时候强行去改造环境,否则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管理者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次,世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在一棵绿叶成荫的大树下打坐。

这时,有两个商人赶着车队从旁边经过,车马的声音打扰了本来十分安静的环境。

两位商人正赶车时,看见了世尊,恐怕车队惊动了他。

商人便前去对世尊说:“世尊,您见到车队经过吗?”

世尊说:“没看见。”

商人又问:“那么,听到了吗?”

世尊说:“没听到。”

商人又问:“莫非你正人禅定?”

世尊说:“我不是在禅定。”

商人说:“那么说,你是在睡觉了?”

世尊说:“我没有睡觉。”

商人便赞叹说:“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

于是恭敬地献给世尊两匹白色的细毛布。

管理者如果能做到不受外界影响,也不以此发生烦恼,这样就能像世尊一样洞察一切。

三、欲作好诗诗外用功

禅宗公案:

从前,有三个到各地去行脚修行的僧徒回到了大中寺。

一个在都城学得赋诗作文,一个从长者学得满腹经纶,大中寺的老僧很满意,唯有神赞什么也没学到,遭到老僧的嫌弃,使为杂役。

一日,老僧在窗下默诵经文,一只野蜂乱撞窗户想飞出去。

神赞见此情景,便说:“房子这么大,有门洞开,不从空处出,偏撞纸窗,白费力气。”并作偈道:“不肯空门出,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

老僧听罢说道:“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气度,一定得遇名师,快快道来。”

神赞便将他在百丈和尚门下修行的经历说了一遍,老僧心生惭愧,面流喜泪:“老僧这般年纪才学到禅宗真诀。”

管理禅悟:

小悟好比老鼠钻牛角,大悟就如狗爬墙头。参悟管理之道也是这样。相传大慧果老,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计其数。学习管理时有觉触,可以称为有省悟。这偶尔的来的省悟,还算不上彻底觉悟,禅家管这样的省悟称作小悟,像这样的小悟有了很多次以后,就能接近大悟了。至于大悟,则世尊夜见明星而廓然大悟,这是一悟尽悟,彻底明了事物的真相。我们应当向禅宗祖师们学习,真心相信禅法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管理者一旦悟透了管理的精髓,管理企业获得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虽然我们的小悟没有达到佛的境界,但对于我们生活和工作也有大益处了。

这是告诫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不是钻故纸堆,而是在实践中去参悟。有时候有些问题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自己也不清楚。错误的决策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而在发生之前,管理者就如同一个没头没脑的苍蝇一般。

在《华严经》记载着散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散财童子在漫长的求道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但他都没有退却,没有踌躇不前。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鞭策自己,一次他终于见到了如来佛祖,如来佛手指一弹,使散财童子把众多师父那里学习的佛法忘记得一千二净。

散财童子说:“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怎么办呢?”

如来佛祖说:“是啊,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从头开始。”

听到这天塌地陷的话,散财童子也没有气馁,为了得到真理。

他又一步一步地走向他最初求道的文殊菩萨的住处,重新开始了参访的旅程。

无论是谁,在成功的时候总是踌躇满志的,但是,靠成功的喜悦来维持这样的心态是不能长久的。如果我们能像散财童子那样始终如一,许多困难自然会拜倒在我们脚下。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事业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散财童子的能力,我们缺少的只是他那一份宝贵的精神。

无论什么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散财童子曾经求教过的老师中有高僧、帝王、外道、富人、穷人、小贩、船夫、菩萨,甚至妓女,善财童子的故事暗示我们,任何人只要精通某一个方面,就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有一位管理者说:“未来企业所拥有的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要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与许多人打交道,如顾客、合作者、竞争对手、银行、专家学者、新闻机构等,这些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管理者要用心观察他们,体悟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企业和管理者都应该敞开大门,无论对个人的生活还是企业的生存都是必须的。

四、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禅宗公案:

双林善慧大士,1 6岁就已经娶了老婆,还生了两个孩子。

2 4岁的时候,他跟乡里人一块儿捕鱼,捕到之后就把鱼笼子放到水里,祷告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人们都说这小子太傻了。

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叫嵩头陀,对他说:“你该出家了。

你不出家,我怎么把衣钵传给你?”

善慧大士笑着说:“铁匠铺子无非钝铁,医生门前无非病人。你急什么呢?你不知道我现在就自得其乐吗?”

嵩头陀指着松山顶上说:“那地方可以住下来。”

善慧大士就在松山顶上住下来,每天耕田种地。有人偷他的瓜果粮食,他就用篮子背篓给人盏去。他就这样白天干活,晚上修道。

管理禅悟:

面壁十年图破壁,这是禅宗祖师达摩的精神,这有些类似于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传说。把禅修的功夫运用于管理,要求管理者有足够的耐心,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凡事不能操之过急,顺水行舟,功到自然成。

该走该留请自便,该走的留不住,该留的赶不走,不如随缘。

随他人来人往,岂不轻松自在?这就是善慧大士的智慧。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常常把防止企业人才流失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对于留住人才的工作停留在防止是远远不够的,其结果是,人才留下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二是留得不长久,留得一时留不住一世。

事实证明,强留下来的人才,往往其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些人才,在短短几年中,频繁在十几个行业流动。我们先不对这样的流动的得与失作出评价,但是,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好比一个人无法用同一个姿势在同一个位置睡一晚上的觉一样,一般是这样躺着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换一种睡姿。如果一直不舒服就会一直换下去,尽管这样做对人才有很大的消耗,但是,对于管理者用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人才在你的企业里不适应说明管理者没有给人才营造一个好环境。

留住人才,工作的重点不在人才身上,而在管理者自身,如果一个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合理,有很好的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员工福利也能达到员工的理想,至少体现了人才的价值,而没有偏离过大。如果企业做到这一步,还有人要流动出去的话,那么,就要用善慧大士那样的精神,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利用,管理者要吸引人才,成为一棵招引凤凰的梧桐树,而不能做一个捕鱼的网。管理者从自身出发,首先要创造出一流的环境,增加企业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这就是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因为桃李的芳香和艳丽自然吸引众多的人气,人气旺盛企业就兴旺发达。如果管理者对待人才如同对待网里的鱼,甚至企图压榨人才的劳动,即便是人才,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结果是企业和人才都受损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管理者要想拥有好的人才,也不能眼睛老向外看。从外面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要忽略了自己培养的人才,形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风气。管理者要效法达摩祖师的“面壁十年图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