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14114200000005

第5章 缘起:让我们揭开禅宗的面纱 管理禅法7日参(4)

平时人们说“参禅,参禅”就是这个“参”。参悟是见到本性,显发智慧的契机。禅宗所说的“悟”,是比较高深的境界,许多修行多年的老禅修,也多三缄其口。因为“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也难以用思维去揣测。所以,不能说,只能参,不能想,只能悟。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神秘,但是,一旦“开悟”了,可以说就得到了解脱。就像释迦牟尼佛所说,得到了“正法眼藏”。管理之法,实际上也同禅法,精髓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有靠管理者的心去参悟,管理者一旦对管理之法“开悟”了,就任运自在了。

悟是一个人发现事物究竟的方法,是一种灵感的进发。一个人有多大的智慧就要看他的悟性有多高。这个悟,不是思维的概念和知识,虽然你学富五车,没有灵感的时候仍然茫然一片。悟可以使知识溶进你的血液,这样的东西能够运用自如。比方说,大家都知道快乐这个名词,也知道快乐的概念,也有过快乐的体验,但是,人们仍然烦恼依旧,这是为什么?这就说明,我们没有悟到快乐,因此快乐的本性没有融进我们的心灵。我们空有许多概念、观念,可是我们什么都做不到,就是勉强做到也牵强。

管理的技巧也同此理,我们学过很多管理知识,但是我们从没有把他运用好,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悟到管理的真谛。当然,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悟的基础,但是要悟透知识却不能用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是死的东西,而管理工作和人都是活的。所以,我们用死的东西去管理活的事物往往就不得力。

星云大师说:禅是悟的不是学的。知识可以学,禅不可以学,禅悟是自然的流露。我们套用这句话,那就是,管理如禅,也不是可以学的,管理知识可以学,但是管理不能学,管理是一种实践的功夫。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如禅法,可参可悟不可学。

既然悟不靠思想、思维,那么悟依靠的是什么呢?悟的主体是我们的心,一个活生生的心,人们也许会问,我们的心在哪里?回答也很简单,心就在你自己那里,只是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忘记了自己的心,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显露出来了,所以,我们要悟,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心。

悟的方法就是参,禅悟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是闭门思过。参禅的过程可以融会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可以融会在我们的生活起居、行住坐卧之中。参禅的过程就是用心体验的过程,不同的人体验到的真谛是不同的,到底能参到什么,如禅宗六祖所言:“如人饮水,冷暧自知。”参禅就是触动自己开悟的方法之一,就是一种关照自我的功夫,能够跳出自己看自己。当把自己的本性看透的时候,我们离开悟也就不太遥远了,这一点也不神秘,但是,参禅的功夫却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大家一定记得释迦牟尼佛传禅宗心地法门的时候所说的那一段话:“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开悟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它时时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无意中,我们也许有过悟的体验,那灵光一闪的感受。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体验,所以,错过了很多宝贵的时光。尽管我们所悟的离大彻大悟还很遥远,但是,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们一定能到达智慧的彼岸。

十、智慧如灯走近成功

禅宗公案::

唐朝的时候,沩山灵祜是百丈怀海的学生。有一天,百丈要他拨拨炉中,看看是否还有火。沩山拨了一下,看不到火,便对百丈说,炉里头没有火了。于是,百丈亲自走过去,深深地拨开表面的一层灰,居然被他拨出火来,便指着火对沩山说:“这不是火吗?”

沩山听了,恍然大悟。沩山所领悟的是什么呢?很明显地,他看到老师彻底拨开灰烬,才看到火。人也必须在彻底放下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时,才会使智慧之火大放光明。

其次,自由的心灵来自稳定的性情。就心理学上来看,它是一种肯定性,能肯定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较好的自信心。

正因为如此,肯定性好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做人做事也比较能守住原则,不会为一点不如意的小事而忐忑不安。或者拘泥曲怯。仰山是沩山的学生,有一年,仰山到别处度完暑假回来。见面时,沩山便问他:“一个暑假不见面,你在那边究竟做些什么?”

仰山便告诉他说:“我耕作了一块地,播下种子。”

沩山便说:“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未曾闲散过。”

仰山接着也问老师,在暑假期间,做些什么亨。沩山说:

“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听了便说:“你这暑假也没有白白度过。”

才说过话,仰山觉得自己说的话带有讽刺性,于是在窘态中不自觉地咋了舌头。沩山看到仰山的窘态,便责备他说:

“为什么你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生活之中,不可能没有错,不可能没有挫折,更不可能没有失败。错可以改,但不必自贵;挫折可以挽回,但不可以丧志;失败可以获得成功的经验,但不可以灰心。不自在的性情,使一个人变得不知所措,信心尽失,自由之心荡然无存。

禅说管理:

禅宗的修行,有时经常谈“空”论“有”,因为要想达到智慧的开显,必须对“空”与“有”有深刻的认识。就好像人的双手必须空空如也,才能掌握万里乾坤所以,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调节空与有的微妙关系。什么叫“有”,那就是指有形有相的事物,禅宗称这些有形有相的事物为“色”,佛祖在《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个意思,而管理的智慧就是如何运用“色空”的方法。当管理者受到个人偏见、成见、刻板的思想,就会形成“所知障”,被自己的知识见识所障碍,在人的情绪上构成烦恼。“所知障”和烦恼都能阻碍智慧的功能,造成管理者思想、感情、情绪的痛苦。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智慧,人也不能没有智慧,人一旦没有了智慧,我们就会变得一无所有。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我们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才拥有了无上的智慧。智慧并没有一个形状,所以禅称智慧为空性。所以,智慧是一种没有障碍的力量,智慧没有成见、偏见、它能如实地反映一切。

人类的文明是智慧的创造,但是,人们往往被自己创造的诸多奇迹所迷惑,在迷惑中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通过发明创造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要,但是同时也创造了毁灭自己的机会,每一个时代都逃不脱这个轮回。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放下自我,服务社会。许多企业为了追求效益不顾环境的破坏,为了提高效率不顾员工的福利,只注意管理人的身体,不关心人的心灵,这些急功近利的管理者忘了,人的身体是由人的心灵支配的,管理的本质在于管好人心,人的真心又是智慧的所在,当人的心灵彻底解放的时候,人的智慧就会无限广阔。

禅修有助于管理者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禅修能促进管理者自己所想的和所做的保持统一,避免知识和行为的分裂,也避免情感和理智的分裂。禅修者是一个乐观和豁达的人,他实现了身与心的高度统一,体味到生活的充实与快乐。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我们的智慧是圆融的,它就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也就是在我们的心中。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与大智慧的禅师没有区别。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自己的智慧很低,处处没有别人聪明,事实上,也有这个情况,但是,这是由于我们的智慧没有被开发的缘故。那些比别人稍微聪明一点的人,只不过他的智慧被开发得多了一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也具有无上的智慧。

佛在菩提树下看见明星悟道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奇哉!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真奇怪,真奇怪,一切众生有如来智慧,有如来功德之相,一切众生都有啊。所有人本来是佛,有佛的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一切一切,但是你有妄想,而且你执著了,你就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勤修禅法,使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觉悟。

禅的宗旨就是让大家觉悟,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必须经过一番锻炼。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修行,关键看我们是不是一个有心人。我们模拟禅七的形式,是为了使大家对禅有一个概念,通过把禅和管理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大家明白禅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不但可以指导我们工作,也能够指导我们生活。事实上,禅法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佛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佛法不相违背。

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说自然、社会和身边一切东西皆是佛法。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和社会、日常生活、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见性成就。

相信自己,勤修禅法,使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觉悟。

禅的宗旨就是让大家觉悟,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必须经过一番锻炼。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修行,关键看我们是不是一个有心人。我们模拟禅七的形式,是为了使大家对禅有一个概念,通过把禅和管理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大家明白禅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不但可以指导我们工作,也能够指导我们生活。事实上,禅法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佛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佛法不相违背。

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说自然、社会和身边一切东西皆是佛法。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和社会、日常生活、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见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