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聚力之源
《确宣子·守道》上下之间如能协调相得,就能让以力谋生的人自觉地严格遵守法度,又努力要做任鄙那样的大力士;士兵出征就会拼死战斗,希望成为孟赍、夏育那样的勇士。
人是管理胜败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决定性作用不仅表现在对管理的筹划和对人的操纵控制上,还突出表现在相互间密切协作而产生的整体内聚力上。上下级之间的心理对立,是产生排斥、疏远、摩擦、冲突的根源,并将导致执行上的不配合。因此,“上下相得”对管理取胜至关重要。
李鸿章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颇懂与领导沟通之术。对李鸿章来说,他的上级就是慈禧太后,如何得到这位野心家和权力狂的信任和重用,是搞好工作最关键的要素,慈禧太后是个不折不扣的顽固派,李鸿章则是兴办洋务的改革派,如何协调好关系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同治十三年(1874),两宫皇太后退祖陵的时候,召李鸿章护送,这就给了慈禧太后一个判断李鸿章的个人品性的机会,也给了李鸿章得到慈禧欣赏的机会。第二年,围绕着同治帝去世和慈棺发动政变将光绪帝推上帝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慈禧提供了另一个机以验证李鸿章的忠诚和能力。李鸿章全都努力伺候,终于得到慈的信任和重用。
由于朝廷中的一些大臣极力反对慈禧让她的外甥继承皇位的划,慈禧便向担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求援,请他率兵进京支持自己的行动。李鸿章没有亲自率军进京,’而是派了一支淮军,让慈禧的心腹亲信、护军统领荣禄指挥进京,对反对派给予镇压,终于把光绪皇帝推上了帝位,李鸿章又立了一大功。李鸿章和慈禧的配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了。李鸿章之所以没有亲自前去,是不愿意加入到最高权力的争夺中,成为别人的牺牲品。但当时手握大权的是慈禧,他又不得不服从命令。他把军队交给慈禧的心腹,既表示向慈禧效忠,又避免了深入到权力斗争的内部。即使事情不成,他也可进可退,游刃有余。
政变两个星期之后,李鸿章才从天津到达北京。四天内,他三次面见慈禧太后,表达了他对慈禧的尊重和服从。这样,他在慈禧太后心里的地位更高了,这也是慈禧一直放心把很多大事交给他办理的原因。
后来,慈禧对于维新变法的志士采取了大肆屠杀和打击的对策,对此,李鸿章大胆指出“捕新党之谬”,没有明确支持,而且暗中设法为一些“新党”开脱,对逃往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的安危深表关心。
但在慈禧太后面前,他又不得不对康、梁及其他维新变法的志士故作贬低之词,迂回周旋,以达保护自己的目的。慈禧太后曾经向他询问康、梁是什么样的人,李鸿章回答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乃书院之书生,市井讼师之类人物,无可忧虑。”慈禧太后又问是否有外国人作庇护?李鸿章回答:“外国人不知中国之情况,误以其国家志士以待之,故暂留他们,然最终当识破其面目,至其时驱赶他们恐其不解其恨。”一面避免牵连自己,一面委婉缓解慈禧太后对康、梁等人的仇恨,减轻对“新党”的残酷镇压。
对待上级要懂得迂回,这其中的分寸最难把握。李鸿章了解其中的奥妙,所以才应用自如,做到了既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又能完成好上级交办的任务。韩非子认为,和上级的和谐相处,上下之间能互相沟通理解,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二、不要处非道之位
每个人都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在企业中大家努力工作,谋求事业上的发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给自己所定的目标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吗?如果有能力担当此重任,当然应该当仁不让。但是如果一个人担当起一个工作或某一个职位而能力不够时,这无疑是把自己置于炉火之上“烤”,那个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对企业也没有好处。
韩非子认为,一个人处在不当的位置之上,就会遭受众人的诬陷,淹没在当世的流言蜚语之中。如果他想在严厉的天子面前求安全,不是太难了吗?这就是聪明的人所以至死不出仕的原因,以有谚语说:树大招风,其关键在于自己能力不足而获高位。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他曾与以“卧薪尝胆”出名的越王践同甘共苦,最终打败吴王,因此而被任命为大将军。然而就在位极人臣的时候,他却销声匿迹了。据《史记》记载,他来到齐国,与儿子共耕农园,积聚田产数十万。
齐王又看中他的才华,欲请他出任宰相,他却答道:“在野有千金之财,在位有宰相之名,以匹夫而言,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然而过度的荣华却容易形成祸根。”说完,便将财产分赠邻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经商。
文种也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蠡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有奸臣陷害于他,还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故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人处于世,尤其是身在仕途,绝不可以处在不当之位,否则轻者流言蜚语不断攻击,重则丧失身家性命。因此,这是聪明的人宁可隐逸林泉,也不愿出来做官的原因。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用人不当时,被用的人也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给工作带来失误。当工作发生失误时,大多数的管理者一般不会承认自己在用人上的失败,反而会对下级百般责难。说下级无能,执行不力。如果在古代还有身家性命的危险,如长平之战的赵括,失街亭的马谡,都是因为上级用人不当又没有自知之明,而赔上了性命。当感到自己很难胜任某个职位,一定要向上级坦率说明,而不要为了某种官位和地位,把自己放到火上去烤。
古时有个人,他听说朋友养了一只猎犬,非常擅长捕猎,不禁十分羡慕。于是用一对上好的白璧,将猎犬换到了手。这头猎犬果然长得勇武,他十分喜欢,在狗脖子上套上镀金的链子,常常一边抚摸着猎犬的脑袋喂东西,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猎犬啊猎犬,我如此厚待你,你可不要辜负了我的希望啊。”一只大老鼠从房檐下跑过,他急忙跑过去解开猎犬,叫它去扑咬老鼠。可是猎犬瞧了老鼠几眼,置之不理。第二天,又有老鼠跑过,猎犬仍旧无动于衷。他便取过鞭子抽打猎犬,骂道:“你这没用的畜牲,只知道享乐,什么事也不愿做!”朋友正好前来做客,听说这件事,就对他说:“我听说宝剑虽然锋利,但补鞋却不如尖利的锥子;锦绣丝绸虽然漂亮,但用来洗脸却不如一尺粗布;猎犬虽然凶猛,但捉起老鼠来却不如猫。你现在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找一条铁链把狗的两条后腿连上,让它不能自由地奔跑,只能在室内活动,这样它一定能够抓到老鼠。第二个办法是再买一只猫来捉老鼠,放开猎犬去捕捉野兔。”他按朋友的第一个办法去做,这条狗果然能抓到老鼠了,可是抓得很费力,而且根本无法遏制老鼠猖狂活动。于是他又用第二个办法,买来一只猫,而把狗放开带到野外去抓野兔。结果猫把老鼠全捉光了,狗也抓来了不少野兔。
有些人的官当得很顺利,有些人的官当得就很苦。所以,作为企业的一员,关键不在于当什么职务,把职务作为自己夸耀的本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事实上,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升迁也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人应该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
三、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事情因为保密才能成功,说话因为泄密而失败。
这里的泄密,未必一定是指说话者本人泄露了自己的秘密,有时却是在讲话时说到了领导心中的隐秘。这样的人的性命,在韩非子那个时代,就很危险了。在现代也是一件不吉的事情。
因为,领导公开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有时却是想用来做成其他的事,但并不想被别人知道。这时,如果我们口无遮拦,无意中泄露了领导的本意,那么,说话人了解了他不应该了解的事情,又知道了领导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这样的人就会成为领导的眼中钉。
所以,作为下级该装糊涂就装糊涂,这不失为一个保全自己的好办法,在现代社会,虽然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成为领导的眼中钉却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齐国的权臣田成子正在谋划篡夺齐国君位的政变。这一天,一个大夫来见田成子,两人一起登上高台向四处眺望。只见东、西、北三面都是畅通无阻没有遮拦。只有南面对着这个大夫家的那个方向,被他家的一些大树挡住了视线。大夫注意到田成子的目光在那些大树上停留了片刻,但田成子并没有说什么。大夫回到家里,立即下令叫家人去把那些树砍掉。可是家人刚刚砍了几斧头,他又赶紧下令住手。管家感到很奇怪,问道:“主人的主意怎么变化得这么快?”大夫说:“古语说:‘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知道别人心中的秘密是要倒霉的。田成子正在谋划一桩大事,这几棵树恐怕碍他的事。但是如果我把这几棵树砍掉,那就说明我知道了他心中的秘密。那样我就危险了,不砍树,不会有什么罪,知道别人不想说出来的秘密,罪过就大了。”于是他终于没有砍去那几棵树。
管理者有时因为形势的需要,势必采取一些隐讳的方法,当然,这些手法虽然不一定都是龌龊的行为,有些时候,管理者的作为并不是表面看着那么简单,往往隐含有其他的目的,这是管理工作常有的事。
但是,有些下级自作聪明,在说话的时候无意中揭穿了领导的隐秘,从而破坏了领导的全盘计划,这样的人就很难在这个企业继续待下去了。
同样,如果替领导规划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且又规划得相当合适,聪明的人从表面迹象就可以推测到。一旦事情泄露于外了,而领导却认为这是规划的人自己说出去的,这样的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就危险了。因为,领导的做法之所以希望保密,正是因为有其不可告人的地方,丢卒保车是当权者经常干的一件事。
在领导还没有完全信任下级的时候,下级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和盘托出,上古时代的商汤,被后世称为最负盛名的贤德的领导,伊尹也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就是这样的人去游说这样的领导,居然游说了七十次也没有成功,最后,伊尹只好去给商汤当厨师,每天给君王做饭,靠这样的办法,最终才赢得了商汤的信任,从而才使自己的主张得以被领导者接受。
有时,企业的一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对于企业有一些建议和意见。于是就乘着一时冲动,唐突陈述自己的观点。却没有考虑到领导是否对自己了解并给与充分的信任,这时如果言论得到推行并收到功效,领导也不会记得他的功德;如果他的言论行不通而招致失败,就会引起领导的怀疑,这样的人的位置也是十分危险的。
自古道: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却是不虚,韩非子认为,做下级的言行一定要谨慎,要讲究权术,否则,如果徒逞才干,不识时机,就会给自己造成危险。作为下级,说话行事也要根据自己的地位和实际情况,这样做才能既对管理有所贡献,也不至于给自己的地位带来后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成熟职业人的一个根本的素质。
只有经历很长的时间,和领导的感情已经深厚了,这样进言的深谋远虑才不会被怀疑。即使发生一些辩论也不会被领导责怪这样就可以明白剖析事情的利害,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直接指明是非,来帮助领导看清实际情况,领导和下级能这样互相对待,说才会取得成功。
从前美男子弥子瑕受到卫国国君的宠爱,两人好得如胶似漆。
按照卫国的法律,如果有人假传君命动用国君的小车,那是要处以剁脚之刑的。一天夜里,有人跑来告诉弥子瑕,说弥子瑕的老母病重,弥子瑕顾不得向国君请示,就假传君命乘坐领导的小车去看母亲了。卫君知道后不仅没有给弥子瑕判刑,反而十分欣赏地说:“他真是个大孝子啊!为了看母亲连剁脚都不顾了!”又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弥子瑕从果树上摘了个桃子,吃了两口觉得很甜,就把剩下的一半送到卫君的嘴里让卫君吃。卫君不但一点不嫌弃,反而温情地说:“你真是爱我呀!从嘴里省下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让我吃。”后来弥子瑕老了,不漂亮了,卫君不喜欢他了。等到他得罪了卫君,卫君就翻出陈年老账说:“这家伙本来就不是好东西,曾经假传我的旨意盗用我的车子,还把他臭嘴吃剩下的桃子来喂我!”弥子瑕的所作所为前后并无变化,可是以前受到称赞的行为后来却成了罪名,原因就是领导对他的爱憎态度变了。
韩非子说:取得领导的绝对信任时,下级才可以直言抗辩,指明是非利害。这样领导才会采用他的言论而不被怀疑处罚。得到领导的喜爱,一旦智谋得当就会受到加倍的亲近;领导本来很厌恶的下级,一旦智谋失当就会遭受处罚而倍加疏远。所以,进谏陈说的人,不能不仔细考虑领导的爱憎,然后才能有所进说。
四、人难正言,故托之于鱼
韩非子说:尊贵的人如有过错,说话的人对他明说礼和义,以揭露他的过恶,这样的人性命危险。在古代,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是要冒杀头的危险的。有很多直谏之臣,都是死于帝王的盛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