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说冯国璋对于北京的士兵哗变事件,应该是根本不知情的。实际上,就在曹锟部队发生士兵哗变的时候,冯国璋还派出了自己统领的禁卫军前去镇压乱军。假如他真的受袁世凯指使,要他在北京制造混乱局面的话,又怎么会派军前去平息事态呢?
既然如此,冯国璋又是怎样力助袁世凯在北京当上临时大总统,从而夺取中华民国政权的呢?当时,冯国璋同样是身兼数职,他既是近卫军的统领,也是新成立的总统府军事处处长。作为军事处处长,冯国璋的主要职责就是掌控全国的各项军事事宜。因此,当北京出现士兵哗变事件时,冯国璋便公开支持袁世凯以稳定北方局势为主的各项政策。
作为军队的首长,冯国璋对局势的判断,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冯国璋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制造北方局势的混乱,但是他却从正面支持了袁世凯的主张,认为在时局动荡的时候,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就应该设在北京。相应地,袁世凯就应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的夺权行动,并没有在他顺利于北京就任大总统之后停止。因为按照之前的约定,中华民国实行的议会内阁制,大总统虽然是国家元首,但是真正的权力却掌握在内阁手中。在很多关键性的事项上,比如官员的任免等,必须由总统和内阁总理一起签署任命状才能真正生效。
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目的也是为了对袁世凯的总统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这既是民主共和制度本身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同时也是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南方革命党人所采取的一种政治斗争策略。
按照事前的约定,袁世凯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唐绍仪到南京组织内阁。同时,作为一个交换条件,袁世凯必须接受南方革命党人王芝祥出任直隶都督。
最开始,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这个条件是满口答应。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袁世凯的口头承诺根本就是一个权宜之计而已。等到王芝祥真的到北京上任的时候,袁世凯又开始赖账了。然而,先前已经答应的事情,怎么好说反悔就反悔呢?一时之间,袁世凯陷人了矛盾之中。最终,帮助袁世凯解决这个问题的,便是冯国璋。
那么,冯国璋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大家都知道,直隶都督这个职位非同小可,因为直隶根本就是北洋军的势力范围,怎么能允许南方革命党人来当都督呢?。
因此,当王芝祥即将到京就任的消息传来之后,冯国璋就和王占元等好几位北洋军将领便联名上书袁世凯,宣称驻扎在直隶的北洋军“绝不承认”
王芝祥这个所谓的都督。要想成为直隶的都督,必须要“声威兼著,在直隶有年,感情甚孚,及军界素所仰望者”,不然的话,就“难资镇摄”。随后,冯国璋又与段祺瑞一起,发表了一个所谓的《北洋军界公启》,公开反对王芝祥就任直隶都督。
这样一来,王芝祥就陷入了尴尬境地。本来,他前去就任是先前商定好的事情,结果他人还没到,直隶那边就已经开始往外轰了。而袁世凯,则趁机对革命党人说,直隶的北洋军队都不同意王芝祥就任都督,假如真的让王芝祥就任了,恐怕会引起军队变乱。可是,又该如何安排王芝祥呢?其实,这个时候,最主要的便是要给革命党人一个说法,或者说至少是一个补偿了。
于是,袁世凯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直接任命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这样一个虚衔。
谁知,当袁世凯的任命状传到南京唐绍仪那里的时候,书呆子气很重的唐绍仪却不肯在上面签名副署。在唐绍仪看来,不能够因为直隶北洋军的反对,就失去革命党人的信任。因此,他坚持不肯副署这个任命状。这样一来,王芝祥就连南方军队宣慰使都有可能当不成了。
看到唐绍仪如此的不灵活,袁世凯真是不知说什么好。不过,这一次,袁世凯直接使用了一个无赖手段,干脆绕过唐绍仪的内阁总理副署制度,把还没有经过副署的委任状交给了王芝祥,并让后者去赴任了。
袁世凯的做法,无论从什么时候去看,都是一种严重破坏制度规定的行为。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一切政治制度其实更多的是政治势力相互权衡、制约形成的,其背后实质上是政治利益的分配机制。
既然如此,从最现实的角度讲,只要一种行为能照顾到各方政治势力的利益,某些时候绕过乃至破坏制度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当然,从长远的政治稳定角度讲,袁世凯这种破坏制度的行为,肯定是有害无益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书呆子唐绍仪才一怒之下辞去了内阁总理一职。
通过这两次的政治事件,袁世凯发现冯国璋已经转变了先前的政治思想立场,开始与自己站在了一起,而且配合得天衣无缝。因此,袁世凯同样也改变了之前对冯国璋的冷淡,再一次开始重用冯国璋。
1912年9月8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直隶都督,同时兼任禁卫军统领。
这无疑是冯国璋政治生涯之中的又一次升迁。从此之后,便逐渐形成了以冯国璋为首的北洋直系军阀。
不过,就在冯国璋就任直隶都督之后,却出现了直隶省议会某些议员公开反对冯国璋的事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直隶省议会的一部分议员看来,冯国璋以军队的名义抵制王芝祥就任直隶都督的行为太过蛮横。因此,他们就对冯国璋上任直隶不太满意。
就这样,从九月份冯国璋就任,一直到十月中旬,直隶省议会和冯国璋之间的关系都闹得很僵。
无奈之下,冯国璋不得不于十月底,分别向省议会和国务院提出了辞职请求。冯国璋的请辞并不是在耍什么政治手腕,他甚至还专门从天津跑到北京面见袁世凯,请求他“易简贤能”,也就是找一个比自己更加贤能的人去直隶当都督。
不用说,对于冯国璋的请辞,袁世凯是根本不会答应的。直隶是袁世凯的地盘,冯国璋又是他的心腹爱将,让自己的心腹坐镇自己的地盘,是最好不过的人事安排了,袁世凯又怎么会同意冯国璋的请辞呢?
更何况,深受传统专制统治思想影响的袁世凯,一向最反感的就是无休无止的议会争吵。在他看来,那是一帮子无用政客勾心斗角的伎俩,根本不符合中国的政治现实。在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能解决各种内政外交难题的人才,而这些议员们整天只会坐在议院里空发议论,要他们有什么用。
因此,当袁世凯见冯国璋前来请辞之后,立即就致电直隶省议会,措辞严厉地指责他们干涉行政。在袁世凯的高压之下,直隶省议会那些反对派们,只好闭了嘴。这样,冯国璋才重新打起精神,回到天津去继续当他的都督。
实际上,冯国璋在担任直隶都督期间,成绩还是十分显著的。比如,1912年直隶各地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得知灾情后,冯国璋立即组织人力物力,抗洪抢险,不仅很快就建筑起坚固的堤防,战胜了水灾,而且还有效控制了疯涨的粮价,最大程度地恢复了直隶省的政治经济秩序。
围剿“二次革命”
在袁世凯夺取政治权力的过程之中,冯国璋可以说是头号功臣。这一点,还体现在了他跟国民党的斗争之中。
大家都知道,国民党是在原来的同盟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一个政党。这次改造的主持者,就是宋教仁,他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当时中国民主政治的潮流,组成一个政党参加选举,希望能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这样的话,国民党便可以组织内阁,成为执政党了。很明显,这样的一次改造,宋教仁等人的意图依旧是夺回被袁世凯抢走的政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袁世凯就需要获得更多政治势力的支持了。因为在民主政治下,谁能够掌握较多的选票,谁就可以成为执政者。这段时间的袁世凯,就连很多之前的政敌他都要极力拉拢,更别说自己的爱将冯国璋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冯国璋继续做自己的打手,以北洋军的名义抵制和打击国民党势力。
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宋教仁等人原来的目标逐渐实现了。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便要在全国选出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从而组成国会,并最终组织政府内阁。
谁知,在后来的国会两院选举之中,国民党竟然大获全胜。这一来,让原本讨厌民主政治的袁世凯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新的政治形式,对它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
他一方面命令冯国璋,组织一个所谓的“教国团”,大肆攻击宋教仁等人的国民党在“莠言乱政”,其目的就是为了夺取现有政府的权力。冯国璋甚至指出,这一两年来中国政局的混乱不堪、内外交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国民党的“醉心权利”,肆意争夺。
另一方面,在袁世凯眼中,是绝对容不下宋教仁的。于是,一场血腥谋杀开始了。1913年3月20日,原本计划到北京去的宋教仁,被残忍杀害在了上海火车站。
经过案件侦查,很快凶手应桂馨和武士英就被抓获了。随后,警察又在应桂馨的家中找到了袁世凯指示杀死宋教仁的密函。到了此时,宋教仁遇害一案真相大白,袁世凯就是真凶。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这个结论予以怀疑。不过,从很多证据看来,袁世凯对于宋教仁的遇害,是难以洗脱干系的。而这件事情之后,国民党更是把袁世凯视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南北双方原本就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一下子升级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到了这个时候,南北双方之间一场早已注定的战争,很快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就是1913年7月爆发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二次革命”。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去看这次“革命”,虽然从国民党这一方面来说是在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袁运动,但是其最早的导火索,还是袁世凯自己点着的。或者说,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内战,实质上是袁世凯一手酿成的。
几乎可以说,宋教仁案件真相告白之后,袁世凯就已经与南方革命党人撕破了脸皮,结下了很深的怨恨。而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更是让南方革命党人和其他政治势力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最终导致了二次革命的爆发。
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原来,为了给北洋军补充军费,同时也确实是为了进行各项新政改革,袁世凯背着内阁,悄悄与五国银行达成了一个数额高达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借款协议。这一下子就激怒了他的所有政敌,尤其是国民党,更是抓住这个话题不停地攻击袁世凯。那段时间,国会中占多数的国民党议员,以及各省的国民党都督们,对袁世凯展开了口诛笔伐,有的甚至还声称要脱离中华民国政府宣布独立。
面对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议热潮,袁世凯的强硬作风派上了用场。他不仅没有理会这些抗议,而且很快就获得了五国银行的第一期借款。此外,为了稳定国内政局,恢复秩序,1913年5月3日,袁世凯发布了一个所谓的“除暴安良令”。同时,他还派出了北洋军进入江西。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要镇压江西都督李烈钧的反袁运动。
可是,李烈钧此时已经是铁了心要跟袁世凯斗争到底了,他不仅没有被来势汹汹的北洋军吓着,而且还积极准备应战。看到李烈钧的态度,袁世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于6月9日把李烈钧的都督职位罢免了。
紧接着,由于李烈钧曾经跟广东都督胡汉民以及安徽都督柏文蔚勾结,因此袁世凯便把他们的职务也罢免了。到了这个时候,包括李烈钧在内的这三省都督,都已经意识到袁世凯肯定会对他们下死手,因而开始害怕起来。
可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却不会因为袁世凯的强硬立场而畏惧退缩,相反却鼓励李烈钧等人起来造反。
孙中山不愧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在他的劝说下,李烈钧最终回到了江西,率领忠诚于自己的部队对坐镇江西的李纯部北洋军发起了进攻,“二次革命”正式爆发!
二次革命拉开序幕后,好几个省份相继宣布了独立。其中,最早的是江苏省。那一年的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接着,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和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一时之间,形势对袁世凯非常的不利。
不过,袁世凯可不是省油的灯,别的不说,要说是打仗,那可是他的拿手好戏。面对全国各地的独立浪潮,袁世凯很快就想出了对策。,当黄兴在南京宣布独立的消息传来后,袁世凯迅速招来了冯国璋,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当时,冯国璋正担任着军事处处长的职务,加上是袁世凯的心腹,因此袁世凯决定由他率领北洋军南下,沿着津浦路镇压各地的反叛势力。
接到命令后,冯国璋于7月19日回到了天津,开始调兵遣将,为南下作战做准备。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0日,冯国璋率领着一支由禁卫军、拱卫军和直隶北洋军组成的混成旅,从天津往南气势汹汹地杀了过去。
袁世凯的这次军事行动,让南方各省的反叛势力十分紧张和恐惧。甚至就在冯国璋的部队还没到达的时候,江苏北部的一支讨袁军就已经不战而败。
由此可以想象,在当时北洋军真的算得上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
由于在苏北没有碰到什么钉子,冯国璋进军十分顺利。到了7月26日,他的大军就已经沿着津浦路一路南下,攻取了临淮。
此后,南下作战的军队分成两路,一路继续由冯国璋领导,另一路则是袁世凯派来增援的张勋部队。这两路大军,冯国璋率领的部队走陆路,张勋部队走水路。张勋部计划在攻取了清江、扬州和镇江之后,再与冯国璋的军队会师于南京城外,最后一起进攻这座古老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