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直系教头冯国璋
14111600000014

第14章 江宁霸主,威震东南(3)

这一次,冯国璋没有给廖宇春好脸色看,他干脆地说人各有志,如果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现,那么他愿意效法文天祥和史可法。大家知道,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忠臣,史可法则是明朝末年的忠臣,两人都为了忠诚于自己的王朝而壮烈牺牲。冯国璋说出这样的话来,当时一定是有了赴死之心了。

过了十来天,大概在一月中旬的时候,一部分效忠于清王室的宗社党成员,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君主立宪党”。关于这个党的宗旨和目的,我们仅仅从它的名称上就能够一目了然。宗社党成员成立了君主立宪党之后,没有找到合适的会长。他们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由冯国璋来当会长最合适。在他们眼中,当时的冯国璋就是一个既有能力同时也绝对效忠清王室的军事强人。

在这些人的盛情邀请下,冯国璋当即应承下来,成为了君主立宪党的会长。

看得出来,一直到现在,冯国璋的政治思想立场都没有改变,依然是坚决地支持和捍卫清王朝的利益。不过,十分有趣的是,到了一月下旬的时候,冯国璋的政治思想立场开始有了一个明显的改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冯国璋政治思想立场的改变,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是冯国璋政治家本性的自然流露,在当时的局面之下,清政府已经是一个再也扶不起来的阿斗了,废除君主制度、实行民主共和是历史大趋势,因此作为政治家的冯国璋才有了这次十分灵活的政治思想立场的转变。

还有的人认为,冯国璋的这次转变,其实没考虑那么多,纯粹就是在效忠袁世凯和效忠清政府之间做了一个明确的选择,只不过他的选择跟以前的态度有所不同,因此才有了这次转变。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能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二者的一个有机结合。冯国璋确实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他也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改变自己的政治思想立场,转而支持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人所提出的共和制度。

事实上,在冯国璋开始改变态度之前,袁世凯曾经好几次单独召见冯国璋,言辞委婉地劝说他放弃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或许,正是由于袁世凯的晓以利害,加上动之以情,冯国璋才最终选择了支持共和制度。

冯国璋政治立场的改变,开始于2月1日召开的御前会议。那天,隆裕太后召集主要大臣商议改行虚君共和的君主立宪制度。如果放在以往,冯国璋肯定会第一个表示支持。但是,这一次他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冯国璋的这一举动,让隆裕太后、载沣以及宗社党成员们大为失望。然而,真正让这些人失望乃至心寒的事还在后头。

2月4日,冯国璋和段祺瑞代表北洋军的六十余位将领,致电南方革命党领袖伍廷芳,明确表示北洋军“现多主张共和政体”。同时,他们还歪曲事实地指出,清王室现在正有着将政权交给国民的“盛德”。

既然清王室都能“主动”让权,那么南方的革命党人也应该识趣,应该对清廷提出的退位条件“照此承认”。从这一事件看得出来,冯国璋的政治思想立场,此时已经完全转向了支持共和制度上。

不过,我们依然发现,冯国璋还是在努力为清王室争取最后的利益。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让南方的革命党人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了,清王室都退位了,就应该满足人家的一些保障性的补偿条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觉得,跟段祺瑞比起来,虽然冯国璋也是在支持共和制,并且帮助袁世凯获取更大的政治权力,但是他要显得中庸得多,同时兼顾了好几方面的利益考虑。

我们同样可以说,作为袁世凯的两员大将,冯国璋和段祺瑞在帮助袁世凯夺取政治权力过程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在段祺瑞这方面,他主要是负责向清廷施加压力,因此显得更像是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人的代表。

而在冯国璋这一方面,由于他担任着禁卫军的长官,本身就是负责保卫清王室的,因此即便他支持和帮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但是依旧不能不顾及到清王室的利益,尤其是宣统皇帝退位之后的各种利益。

正是由于冯国璋和段祺瑞在分工上的不同,乃至有些相互冲突的地方,才使得他们两人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上显得是在针锋相对。这自然是一个表面现象,因为毕竟此时冯国璋已经转变了政治态度。但是,这样的针锋相对,还是为将来冯国璋和段祺瑞之间矛盾的总爆发埋下了伏笔。

比如说,1912年1月26日和2月5日这两天,段祺瑞曾经率领四十多个北洋军将领向清廷发电报,要清廷降下一个旨意,明确将会把政体改为共和制。这个消息传到冯国璋那里之后,冯立即表示,清王室可以改变政体,交出政权,但是却要保留“帝位”。

不仅如此,当冯国璋得知袁世凯把所谓的清帝“辞位条件”告知给南方革命党人代表伍廷芳之后,冯国璋便于1912年2月4日和8日两天,率领六十多位将领向伍廷芳发去电函,坚称清帝的称号是“相承不替”的。即便将来清王室交出了政权,在清帝的退位诏上也不会使用“逊位一语”。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冯国璋似乎有些斤斤计较:政权都丢掉了,要不要那个帝位的称号又怎么样呢?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保留了帝位的称号,才能让人们对已经退位的清王室有所尊重,也才能维护好他们的利益。

这一点,最好地体现在了冯国璋为八旗兵和禁卫军谋求出路这件事情上。

很显然,一旦清王室交出政权,那么它管辖的八旗兵的生计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在这些八旗兵看来,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不管政权如何更替,自己原有的军饷还是不要变动。可是,在另外一些人,尤其是南方革命党人看来,就连八旗兵这个组织都应该完全废弃掉,更别说继续给予八旗兵军饷了。然而,假如真的这样做,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造成八旗兵的反叛和动乱。这样一来,北方的局势就很难安定下来了,至少也会酿成一场不小的战争。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冯国璋才为了八旗兵未来的生计多方奔走。最终,实现了八旗兵军饷照旧的愿望。

除了八旗兵,清王室还有一支军队,同样也面领着政权更替之后的生计问题,这支军队就是禁卫军。跟八旗兵比起来,冯国璋自然更关心禁卫军,毕竟他是这支军队的最高长官。禁卫军遇到的问题跟八旗兵一样,但是明显要复杂得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从禁卫军成立时的情况说起。

禁卫军成立于1908年末。当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宣统皇帝和摄政王载沣一手掌握着国家大权。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同时加强清王室的军事防卫力量,载沣等人一手创建了禁卫军。

很显然,这支旨在保卫皇室并由清皇族直接指挥的军队,是一支精兵队伍,清王室对之寄予了厚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甚至在军事训练上,禁卫军都算得上是一支近代化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清王室又找来了冯国璋这样的军事将领做禁卫军的统领,更是让这支军队十分强大。

据统计,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这支军队已经拥有了一万两千多人。其中,大多数士兵都是满族人,只有第三标是汉人士兵。

然而,禁卫军再强大,它也只是清王室的统治工具。当清王室面临交出政权的悲剧时,禁卫军再强大,也无济于事。经过南北双方的“谈判协商”,实际上是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人的联合逼迫,清王室最终接受了退位。

1912年2月3日,隆裕太后下诏,让袁世凯全权负责与当时已经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协商各项退位条件。很明显,这个时候,清王室已经无路可走,它就像菜板上的肉一样,只能听由他人宰割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近卫军中。一时之间,上至高级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充满了恐慌的情绪。他们心中很清楚,自己的主人清王室此时已经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忐忑不安地等待袁世凯和南京临时政府的“谈判”结果。

在这段时间里,军官和士兵们都因为前途未卜而人心惶惶,甚至一度有士兵哗变的事件出现。假如再不对士兵进行安抚,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的利益,这支颇具实力的军队肯定会起来造反。

实际上,冯国璋此时的心情跟军官、士兵们一样,也是十分焦急。不过,作为军事统帅,他必须冷静地安慰和开导下属。那几天,他总是亲自来到军营之中,“告以朝廷之忧危,国家之破碎,与自古有国者灭亡之祸,徒足以毁宗而殃民。”看到长官如此苦口婆心,很多军官和士兵的激愤情绪才得以慢慢平复下来。

安慰士兵们的情绪倒是比较容易,难的依旧是为他们争取政权更替之后的利益保障。同样是经过冯国璋多方斡旋,禁卫军的军饷也保持了不变。

1912年2月10日,这一天冯国璋的心情很好,他来到了位于北京西苑的军营里,在广场上集合全军官兵,随后登上一个很高的桌子,高声宣布了清帝退位后禁卫军官兵的待遇条件。

当官兵们听见“禁卫军额数俸饷不变”这句话时,全军官兵掌声雷动,激动万分!此情此景,让冯国璋也十分感动。他接着讲道,禁卫军的待遇不变,是因为“非此不能保全皇室”。同时,冯国璋还宣称,自己会努力做到“尊号仍存不废,让权不让位,两宫保全,及禁卫军待遇皆担保到底,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仍以禁卫军自随。”也就是说,虽然清王室失去了政权,但是却依旧拥有尊贵的地位,甚至还有一支专门的禁卫军来保护其安全,就如同一个国中之国一样。

正是在冯国璋的努力作用下,禁卫军得以保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清帝退位之时,北方才得以在安全、平稳的局势之中度过。

力助袁氏夺权

清帝退位了,在退位的过程之中,冯国璋所起到的平衡各方力量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正如上文所说,在这个过程之中,冯国璋本人经历了一次政治思想立场的转变。本来,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初期,也就是南北双方刚刚开始议和的时候,冯国璋是一个强硬的保皇派。他坚决支持保留清王室,顶多就是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大力反对民主共和。但是,在袁世凯的劝说之下,冯国璋最终选择了服从袁世凯的想法,并且同段祺瑞等人一道,努力协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这个思想立场的转变,毫无疑问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很多年后,当冯国璋确认袁世凯准备称帝,他十分气愤地对身边人说道:“我牺牲自己的政治主张,扶保他当大总统,到头来还是帝制自为。”冯国璋用了“牺牲”二字,足见他的这次转变并不是那么自愿的。

尽管如此,冯国璋依旧还是支持和帮助了老领导袁世凯。这些支持和帮助,不仅体现在了清帝退位这件事情上,而且还体现在了他力助袁世凯夺取民国政权这件事上面。

大家都知道,按照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制定的《临时约法》规定,同时也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一个承诺,一旦袁世凯成功说服清帝退位,那么南北双方就会公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于是,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就这样,袁世凯成功篡取革命果实,当上了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不过,南方革命党人自然不甘心就这样将辛苦取得的政权拱手让人。按照事前的约定,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而且袁世凯一天不到南京,那么孙中山就一天不会卸任。

为什么革命党人会这样做呢?原因在于,北方尤其是京津冀一带是袁世凯的地盘,这些地方有着实力强大的北洋军。假如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那么南方革命党人根本无法对他进行监督和控制,所谓的共和便有很大可能成为军事独裁。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孙中山等人才想出了必须让袁世凯南下就任的办法。

换句话说,袁世凯即便被选举为了临时大总统,也只是一个虚名。而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袁世凯一直没有南下的意思,因此出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局面:中国竟然有两个临时大总统!

不过,这个局面必须打破。就在袁世凯在北京宣誓之后,孙中山派出了一个以蔡元培为首的代表团,到北京督促袁世凯南下就任。代表团来到北京时,袁世凯是礼遇有加。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曹锟部队士兵哗变的事情。不仅如此,由于大使馆遭到破坏,俄国和日本据说都准备从东北杀进关来。一时之间,北方的局势相当的紧张!

这样一来,袁世凯就向代表团宣布,自己暂时是无法离开北京的,必须留下来稳定政治局势。面对袁世凯的反复无常,代表团成员虽然心里清楚,却又拿不出什么可信的证据来,因此只好听由袁世凯胡作非为。最终,袁世凯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那么,这段时间,冯国璋又在做什么呢?有人曾经说,冯国璋和段祺瑞等人肯定在全力协助袁世凯制造北方局势紧张的局面。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可能成立的。原因很简单,冯国璋和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他们俩有什么行动,肯定立即会被怀疑是受了袁世凯的指示。而此时的袁世凯,需要的是保持一副无辜者的姿态。这样才能够让他在北方局势紧张之后,“镇定自若”、“严肃认真”地宣称自己必须留在北京,无法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