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14108400000020

第20章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2)

长诗对德国的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诗人对当时德国社会仍然流行浪漫派的麻醉人民的“断念歌”和“催眠曲”深感不满,表示要创作“一首新的歌,更好的歌”,鼓舞人民“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在这个“地上天国”里,有面包、玫瑰、美和欢乐。诗人高呼,“我们要在地上幸福生活,绝不让懒肚皮消耗双手勤劳的成果”,至于“天堂,我们把它交给那些天使和麻雀”。诗人把德意志的36个小国称为36个粪坑,把封建专制的堡垒——普鲁士的国徽上的鹰称为一只“丑恶的凶鸟”,发誓“一旦落入我的手中,我就揪去你的羽毛,还切断你的利爪。把你系在一根长竿上……唤来莱茵区的射鸟能手,来一番痛快的射击。谁要是把鸟射下来,我就把王冠和权杖授给这个勇敢的人!”诗人讽刺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把科隆大教堂比作“精神的巴士底狱”,要“把教堂的内部当做马圈使用”,把供奉在神龛里的三个“圣王”(基督教传说中的东方三博士,比喻俄、普、奥三皇“神圣同盟”)“装进那三只铁笼里”,挂在教堂的塔顶上示众。诗人为他们找到了自然的归宿——坟墓,表示要用暴力把这些“可怜的迷信残骸”清除。诗人批判了德国的国粹主义,通过红胡子大帝(腓特烈大帝)的传说指出,不能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红胡子这样的中世纪的幽灵身上,德国人民要自己解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神,没有救世主”。诗人还对汉堡资产阶级庸俗的市侩社会作了尖锐的讽刺,批判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诗人最后警告反动统治者,“不要得罪活着的诗人,他们有武器和烈火,比天神的闪电还凶猛。”

长诗既有革命鼓动家的热情,也有理想主义者的沉思,巧妙地把现实生活图景与幻想梦想的境界结合起来,把辛辣讽刺与轻快抒情交织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长诗嬉笑怒骂,运用自如,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技巧。后世诗人兼哲学家尼采盛赞海涅是自马丁·路德以来最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

(佚名)

1797年12月13日,海涅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的家庭,是家中的长子。父亲萨姆逊·海涅参过军,是个平庸的商人,但是亲切爽朗、富有活力。母亲贝拉·冯·盖尔德聪慧热情,精通德法英三门语言,富有音乐天赋,热爱卢梭和歌德。父母按照犹太教的规矩把他养大。他先后在犹太儿童学校和天主教学校读书。海涅很小就显露出神经质的特点,他不能忍受任何噪声,厌恶烟草气味,不喜欢音乐和舞蹈,但却热爱诗歌,从15岁时就开始写诗。

16岁时诗人经历了初恋。他爱上了一个行刑吏的长女约琴芬。这个苍白美丽的红发姑娘唤起了海涅对民间诗歌的兴趣,使他第一次发现其中丰富奇特的美,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海涅的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商人,先将他送到杜塞尔多夫的商业学校,又送他到法兰克福的一个银行家那里,再送他去汉堡的商行。1818年,当大银行家的叔父萨洛蒙·海涅帮他成立了一家经营纺织品的商行,不到一年就停业了。很明显,他没有经商的才能。这时他爱上了叔叔的三女儿阿玛莉,一个拥有“紫罗兰的眼睛”、“百合花的手”的美女。海涅为她写下了大量情诗,然而三年后她却同一个庄园主结了婚。失恋的打击使海涅这时的诗充满了痛苦和嘲讽。这些甜美苦涩的诗后来都收在《青春的烦恼》(1822)这本诗集里。

1819年,海涅靠叔父的帮助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1820年,转到哥廷根大学,半年以后因与人打架被迫退学。1821年他到柏林,在黑格尔的指导下研究哲学,这位哲学巨人对海涅心灵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哲学家斯宾诺莎和沃尔夫、语言学家鲍普、法学家爱德华·冈斯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他写了剧作《阿尔曼梭》和《威廉·拉特克里夫》以及一本诗集《抒情插曲》,不过都没有成功。

1823年,他重又到哥廷根继续学业,两年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此间,他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那里汲取了很多营养,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简洁诗风。次年10月2日,他带着诗作去魏玛访问歌德。尽管后者的冷淡对待使海涅很不快,但并不影响他对歌德的崇敬热爱。此后,海涅从旅行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还乡集》(1824年)、《抒情插曲》(1824年)、《北海集》(1826年)三部诗集,及四部游记。创作《还乡集》时,他结识并迷恋上了阿玛莉的妹妹苔莱莎,几乎难以自拔。但五年后她嫁给了一位法学博士,使诗人的心灵第二次受到重创。1827年,他将三本诗集同以前出过的两本合在一起出版,称为《诗歌集》。这使他获得成功,真正确立起诗人的地位。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欢欣鼓舞,然而次年,他就被迫流亡巴黎。在那里他和巴尔扎克、乔治·桑、肖邦以及圣西门主义者来往密切。他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致力于沟通德法两国人民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文化交流,其中最有名的是《论浪漫派》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恩格斯称赞他“观察透彻、思想深邃”。

1841年,海涅创作了风格绮丽的长诗《阿塔·特洛尔》。与法国姑娘埃莉赛特结婚后,他走出个人抒情的圈子,创作了许多讽刺辛辣、节奏有力的政治诗,以表达推翻旧制度的强烈决心。反映1844年纺织工厂起义的《西里西亚纺织工厂》,被恩格斯评价为“最有力的诗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海涅同马克思的交往。1843年12月下旬,海涅与25岁的马克思一见如故,此后几乎天天在一起谈话、推敲诗句。1844年,海涅创作了体现他独有风格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对此马克思曾给予高度评价,并多次引用海涅的诗句作为斗争武器。第二年初,马克思被驱逐出法国,临行前他写信给海涅:“在我要离别的人们中间,同海涅离别对我来说是最难受的。我很想把你一起带走。”

1847年,海涅患了严重的脊髓病,第二年就卧床不起,直到死去。病痛折磨中,他创作了叙事诗集《罗曼采罗》(1851年)和抒情诗集《最后的诗》(1854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一位名叫尤尔莱·赛尔顿的美丽姑娘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1856年2月17日,海涅安详离世。同时代人评价他:“海涅在他内心里忍受了从他的理想产生的伟大文学的一切艰难。”

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自由的战士,海涅终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1826年,他写道:“我不知道,我是否值得人们用桂冠来装饰我的棺椁。我所非常喜爱的诗歌,一直只是我用于神圣目的的神圣玩具,或者说圣洁的工具……但是,你们应当在我的棺椁上放一把剑,因为我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名勇敢的战士。”

为海涅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是他的第一部诗集《诗歌集》。这部诗集包括海涅青年时代的全部抒情诗作,分为五部分。《诗歌集》奠定了海涅的诗人地位,使他享誉德国,而且闻名于世界。自1872年发表后,该集曾12次再版。流畅自然的语言和淳朴的民歌风格使这部诗集极为畅销。而它所表达的内容更能反映读者的心声,让他们感动并产生共鸣。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毫无希望、无法实现的爱情,象征着被社会排斥和驱逐的人的境况,确切地说,是海涅亲身经历的犹太青年的不幸遭遇。其中许多诗篇,曾被很多著名的作曲家谱成乐曲,获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罗曼采罗》出版于1851年,其中的诗篇大多创作于1848年至1851年。当时诗人卧病在床,只能口授腹稿,由秘书卡尔·希勒勃记录下来。梅林称“这部诗集分量之重与《诗歌集》和《新诗集》不相上下,它奏出了崭新的、独特的音调”。诗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史诗》题材取自各国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很多诗篇极富有时代意义和讽刺特色,或嘲骂世间的帝王贵族,或同情失败的英雄,或反对残酷的殖民主义者。第二部分《悲歌》,其中有很多抒情诗。《拉撒路》组诗最为脍炙人口,证明了诗人的诗才火焰并没有因为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摧毁而熄灭。第三部分《希伯来调》包括三首长诗,描绘了犹太宗教和一位希伯来大诗人的形象。诗篇洋洋洒洒,奔腾澎湃,如滔滔江河,携带百川,可以看到拜伦《唐璜》的影响。

海涅有四部散文旅行札论极负盛名。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19世纪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第二部《观念——勒·格朗诗文集》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第四部《英国片段》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