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九思极爱玩赏古物,潜心畅游于浩瀚的文史典籍中,也因此被称为博识广闻、才艺双绝的鉴赏家。柯九思在任典瑞院都事时,擅长鉴定书画与鼎彝等古代器物,深得文宗皇帝的信赖和赏识,特授他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之名,凡内府所藏的古器物、法书、名画均由柯九思鉴定。王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兰亭集序》、吴彩鸾《四声韵帖》、杨凝式《韭花帖》、苏轼《寒食帖》等著名法书,也一并交由柯九思鉴定而收入内府。可以说在我国收藏史上,柯九思为保存珍贵的书画、鼎彝等文物立下了汗马功劳。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曾写给朋友一封短笺称为《鸭头丸帖》,笔道流泽、婉转妩媚,甚至有胜于王羲之,被推崇为“书坛风流”,堪称稀世奇珍,先后被宋太宗、宋徽宗、元文宗等几位天子收藏过,天历三年为奖励柯九思绝世的鉴赏才能,元文宗特意把《鸭头丸帖》赐给了他。明代此帖又重入皇宫大内,成为神宗皇帝的心爱之物。
柯九思收藏极为丰富,仅魏晋至宋代名家书迹就有110件。其中包括晋人书《曹娥碑》、《定武兰亭》五字损本、黄庭坚《动静帖》、苏轼《天际乌云帖》等。柯九思平时为人豁达慷慨,常常把自己的藏品赠送别人,却唯独对苏东坡的《天际乌云帖》情有独钟,吝啬珍爱。《天际乌云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以行书书写蔡襄诗七首,笔墨丰腴圆润、浑厚爽朗,格调俊逸,以气韵见长,独成一家。柯九思对此帖极为欣赏喜爱,别人多次乞求,他也不愿割爱,每天把《天际乌云帖》放在随手可以展阅的地方,爱不释手。有一天,他的好友虞集到他家做客,看见柯九思将一个手卷放在书桌的抽屉里,便拿来一看,原来是苏轼的《天际乌云帖》。柯九思于是请求虞集为他的宝帖提诗,视力欠佳的虞集为了满足老朋友的要求,硬撑着在卷后赋写了四首诗。柯九思身为皇家鉴书博士,见到过的历代名迹数不胜数,自己的收藏也十分丰富,却唯独钟爱苏轼的作品,是什么原因呢?他曾特别在苏轼的《天际乌云帖》上题跋说:我爱苏东坡的书法,在于它的俊俏与清丽。擅长书画的他是以苏东坡的书画为师,从中汲取养料。例如柯九思绘树点石师法苏东坡,称其画树干皆一笔挥就,苍虬拙古,毫无人工着意描绘的雕琢痕迹。他常效法名家但又独具一格,被评为似逸品而非逸品,似神品而又非神品,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妙品。柯九思的画“存浑厚之意天清真,去衰陋之气于纤弱”。他的存世作品有《清秘阁墨竹图》、《高风亮节图》、《竹石图》等;书迹有《老人星赋》等。柯氏晚年流寓松江时(今上海),著作有《丹丘生集》、《竹谱》等书。
元文宗皇帝去世后,柯九思失去了稳固的靠山,遭到朝中百官的妒忌和排挤,官场生涯遂逐渐落寞。于是心灰意冷的他从大都束装南归,退居吴下,寄居松江(今属上海市)胭脂桥。
柯九思的南归本可以给名士云集的江浙文坛带来一些活力,但这位“狂逸有高海岳之风”的风流名士在失宠之后,抑郁不得志,无心浪迹江湖,于是在至元五年(1339年)回到了故乡仙居,流连于故乡的山水之间,以抚慰自己孤寂的心情。但是每当回忆起大都的峥嵘岁月,柯九思都不禁伤感满怀,沉湎怀旧,欷歔哀叹,守望着秀美山川却无心作画吟诗。直到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年仅54岁的柯九思病逝在苏州,终结了豪放不羁的一生。他收藏的书画在后代有很多进入了皇帝的宫中,成为流芳百世的传世之作。
柯九思青睐的苏轼《天际乌云帖》明代时被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收藏,清代又辗转到翁方纲的手中,并为此替自己起了别号“苏斋”,题跋了1万多字,可惜后来此帖流落海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
苏轼《寒食帖》的千年流传
《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黄庭坚为此作跋。它最早由元代收藏家柯九思鉴定而入元内府,后经过明朝几百年至清,为清宫所藏。此帖战乱期间曾两度流落民间,190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际,落入日本收藏家之手,此后逃过关东大地震和盟军轰炸日本的危难后,于1987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日本购回,成为稀世罕见的镇馆之宝。
4.火眼金睛项元汴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山人,浙江嘉兴人,是明代著名的书画鉴赏收藏家。项家三代都是进士。20岁的时候因父亲病故,项元汴放弃了仕宦之途,在家侍奉老母以尽孝,从此淡泊名利,以收藏书画为乐。他收藏数量之丰,足已独步海内。
项家在南宋时期从洛阳迁到嘉兴,家世可谓大起大落。明代先是出了项忠(项元汴的伯曾祖),官至兵部尚书,是嘉兴当地的名门望族。但项元汴祖父则家境贫寒,以至有一次项忠来访时,项元汴的祖母只能拆掉旧屋的木椽为柴火,煮茶招待伯父项忠。“穷则思变”,项元汴的父亲项诠依靠经商迅速致富,到了项元汴时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大富豪。
家境殷实的项元汴平时喜好古玩字画,大量的聚敛珍玩也成了他积累财富的一条途径。多年来的收藏经历练就了项元汴一双火眼金睛,以至于在历代鉴赏家中都赫赫有名。明代假画已十分普遍,“苏州片”、“皮匠刀”、“河南造”、“湖南造”、“广东造”等诸多制造假画的作坊纷纷出现,然而这些都逃不过项元汴的眼睛。他的鉴审最为准确,收藏的印鉴最多,仅辑入《明清画家印鉴》中的印章就达60余方。凡经他鉴赏收藏的书画,大多钤有“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氏审定真迹”、“子京父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天籁阁、“项墨林鉴赏章”、“项叔子”等。他每每求得难得的名家字画,便“以印钤之,累累满幅”,但是这种将自己的收藏章盖满字画的做法,被斥责为乱盖章破坏了画面、占有欲太强等,在当时颇受奚落,而到了400多年后的今天,却成为项氏收藏最便捷最准确的鉴定标志。
作为大收藏家,项元汴对自己的藏品不是孤芳自赏,秘而不宣,而是热情爽朗地欢迎每一位文人墨客,项府每日人流如织,分外热闹。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常常是项府的座上客,每次董其昌一到,项元汴总要拿出最新购藏的珍品请他欣赏过目,项氏丰富的书画收藏使年轻的董其昌大开眼界。仇英也是项元汴一手培养起来的明代大画家,仇英从小被养在项府,欣赏学习了项元汴收藏的大量名家画作,从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画技大有长进。项元汴锐利的目光看到了仇英的绘画潜力,远见卓识地把他的画全部买了下来,果然最终仇英成为“明代四大家”之一。项元汴交往的名流还有文徵明及其子文彭、文嘉,以及陈淳、陈继儒、李日华、周履清等人,他们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名家、学者、诗人和鉴赏家。尤其苏州人文彭、文嘉兄弟是项家的卿客,项元汴专门帮助他们鉴定书画。
项元汴凭着他的火眼金睛,如饥似渴地搜求古物,嗜古人法书如嗜饮食,每得奇书从不讨价还价,不惜重金搜求古人名迹,鼎彝文玩,所以他收藏的都是当时存世的顶级作品。项元汴的藏品,仅书画就有千件之多,其中有王羲之书法8件、怀素5件、苏轼12件、米芾11件、赵孟48件;绘画藏品有宋徽宗8件、倪瓒15件、沈周10件、王蒙20件、文徵明12件、仇英18件。其中仅仇英的一幅《汉宫春晓图》长卷,项元汴竟然出资高达200金将其购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项元汴不仅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他工于绘画且擅长书法,山水画学的是黄公望、倪瓒,书法出入唐智永、元赵孟之间。他主要从自己的书画藏品中学习绘画技巧,汲取营养。尤其是他所画的墨竹、梅兰,天真淡雅,清新脱俗,造诣极高。
明嘉靖年间,项元汴住在嘉兴的灵光坊。他特别喜欢曾收藏的一架古琴上刻有的“天籁”字样,他认为这个词寓意着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虫声和流水声。项元汴是个天真高雅、颇有闲情逸趣之人,便把他收藏历代书画图籍的地方称为“天籁阁”。每遇宋刊,便邀文乐二承鉴别收购,珍贵的法书名画,海内奇珍都买回存在天籁阁,所以天籁阁的藏品精妙绝伦,举世无双,在明代已名满天下。项元汴的哥哥笃寿也好藏书,建的藏书楼名叫“万卷楼”。每当项元汴后悔购进高价图书时,项笃寿就再用原价从弟弟那里买来藏入“万卷楼”,因此“万卷楼”的藏书也享有盛名。
可惜的是,1645年清兵南下,攻陷嘉兴,天籁阁的藏品被一个名叫汪六水的千夫长劫掠,不少藏品流入清廷,至此项氏收藏的万千国宝在神州大地消失和流散了。
由于项元汴生并未对天籁阁藏品进行整理,书写目录,死后文物又大量流散,没有人知道项氏全部藏品的名目数量。但还是有一部分分别为后来的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购得,多归入清室内府,而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部分为国内其他博物馆以及国外博物馆收藏。
项元汴和天籁阁虽已人亡阁灭,但依然令人怀念,清代乾隆皇帝拥有许多项元汴的藏品,他在出访嘉兴时,曾感慨项氏天籁阁的灰飞烟灭,作《天籁阁》诗一首:“槜李文人数子京,阁收遗迹欲充楹。云烟散似飘天籁,明史怜他独挂名。”此外,乾隆帝为纪念项元汴将筑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书屋,仿照天籁阁之名称为天籁书屋,并以此为题先后作诗七首。乾隆还命内府从宫廷收藏的原天籁阁旧藏书画中选出宋、元、明三代名家的画卷各一幅,移藏于天籁书屋,满蕴着一代君主对收藏大家的倾慕之情。
明代收藏家趣闻
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属于典型的书癖,不仅每月的俸禄全部用来买书,钱不够时,还典当妻子的发簪耳环、自己的随身衣服换钱购书。
明初贤士杨士奇,家境清贫却爱书成癖,以至于他把家中唯一一只母鸡卖了,换回一本心爱的《史略》。
明代画家收藏家董其昌,踏遍青山求书画。一次,他想求得一幅董兆苑的《溪山行旅图》,访遍江南未曾购得。后来听友人说长安有,于是不远千里赴陕西购画,终于如愿以偿。他收藏的《唐拓怀仁集宋本兰亭袖珍册》名帖,是请人从高丽国淘回。因得之不易,董其昌“秘储枕中,虽千金不与人一看”。
明代收藏家华夏,藏有淳化帖六卷,经文徵明考订是宋拓阁本,因有缺帙,珍爱之外总觉遗憾。一天,文彭在书贩处见到另外三卷,赶紧告诉华夏,华夏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但仍缺一卷。后来,在项笃寿进京的时候,巧遇古董商贩卖另一卷淳化阁帖,正是所缺那卷,于是立即购买,从此这套名帖才辗转波折得以完整。
5.和珅强权抢珍宝
和珅是乾隆时期众所周知的大贪官,他做宰相多年,为乾隆皇帝宠爱,却贪赃枉法,擅权纳贿,依仗权势,抢掠了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据说他收藏的古玩珠宝是清代私人收藏之最。虽然他拥有富可敌国的收藏,但既不用来研究,也不以此为消遣,而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在宫中他将古董进献皇上以此阿谀奉承,在家里陈设厅堂来炫耀自己不可一世的财富和尊贵,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积累财富。
乾隆喜好附庸“风雅”,他热衷于收藏古董,见了稀有的画册、墨迹,比多少金银都能令他高兴,和珅为了迎合皇帝的这一嗜好,利用各种机会四处搜罗,将各地官员、富商进献给他的珍稀古玩,挑拣出好的进贡给乾隆。和珅知道乾隆皇帝笃信佛教,便投其所好献上流光溢彩的金佛。乾隆巡游江南之时,和珅陪伴左右,由此深得乾隆的信任和喜爱。
和珅的收藏品种繁多,无奇不有,其中最多的是数以万计的璀璨珠宝。珍珠宝石,金银首饰,玲珑奇巧的鼻烟壶,晶莹温润的玉器、砚台、古家具甚至蛐蛐罐等各种稀奇罕见的玩意都被和珅搜罗到家中,但在他的收藏品中钟鼎和碑碣石刻的却并不多,足以见得他对金石并没有什么研究。因此他决定请一些有才华的金石学家来鉴定他的藏品,很多人借此机会趋炎附势,百般逢迎,唯有一位老先生例外,始终不肯上门为和珅鉴定,这就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孙星衍。
孙星衍是乾隆时期的进士,曾任山东督粮的道台。他平时喜欢研究金石,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辞官后在琉璃厂住了一段时间,在古玩界因谦逊和蔼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和珅听说他看青铜器很有眼力,便想请他到府上鉴定古铜彝器,他家里收藏着22座三代的大铜鼎和18座玉鼎,但和珅对此毫无研究、一窍不通,不知道这些器具是哪个年代、哪个朝代的。虽然他对这些古董并没有太大兴趣,但摆在家里也想知道是哪个年代呀,于是就想请学富五车的孙星衍给他看看。当时,如果能被当红的宰相和珅邀请是十分有面子的事,高兴还来不及呢,人们都削尖脑袋往里钻,倘若能巴结上这位权贵便如同搭上了顺风船,此后便可飞黄腾达。然而孙星衍却是个极固执的老学究,即使和珅多次托人捎口信,即使这是人人趋之若鹜的好事,他始终不肯登门。直至和珅死后,人们问孙星衍为什么不去和珅府,孙先生说:“和珅是贪赃枉法的小人,不懂金石,道不同,不相与谋。”足见这位正直学者的铮铮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