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收藏的旅程
14105000000023

第23章 私人收藏篇(1)

1.为石而颠的米芾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宋代的米芾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狂人。他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米芾祖籍是山西太原,后迁入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他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赏,尤好收藏名迹,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物鉴赏收藏家。宋徽宗欣赏他的才华,召他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然而米芾虽长期做官,却不理政事,一心钻研书画,收集石头,鉴赏名画、书帖,其痴迷程度令人不可思议。

宋代文豪苏轼在扬州做官的时候,有一次请来许多当时的文人雅士做客,米芾自然也在被邀之列。酒喝到一半,米芾忽然站起来说:“人人都说我这个人性情癫狂,东坡先生你怎么认为呢?”苏东坡抚着长髯回答说:“我同意大家的叫法。”于是一向放达无礼、举止癫狂、不入凡俗的米芾就有了一个广为流传的绰号——“米颠”。

米颠拜石

米芾号称古今第一石痴,因整日沉醉于赏奇石而荒废公务,多次遭到弹劾,却也因爱石又保住了官。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看见立石怪奇就高兴地说“此足以当吾拜”,并三拜九叩与之结为兄弟。一次他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地人出于迷信,以为是神仙之石,不敢擅自搬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命令衙役把它搬进自己的住处,摆上供品,向怪石下拜,口中念念有词:我欲见师兄20年矣,真是相见恨晚啊。这件事不久便流传开来,米芾因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这块供石,至今还存放在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里。

另一次,他听说安徽灵壁盛产奇石,便请求去涟水县做官。期间他收集了许多俏石,天天足不出户,几日不理公务,一心玩石而神魂颠倒。上司杨次公伯为督察使,到涟水检查官吏的清廉和政绩,听说了这件事,十分愤怒,批评他说:“朝廷把这么大的一个郡交给你管理,是要你勤于公务,你怎么能整天玩石头?”米芾笑而不答,从左边的衣袖里取出一块石头,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颜色清润,并对杨次公说:“这块石头如何?”杨督察使不屑一顾,脸紧紧板着。米芾把石头放到袖中,又取出另一块石头,只见此石叠峰层峦,比上一块更奇巧。紧接着取出第三块石头,石上布满天雕神镂之巧,自豪地说:“像这样的石头怎么能不爱。”杨督察使忽然夺过石头说:“不单你爱,我也爱得很”,说完便抱着这三块石头转身上车走了。

在多年的玩石雅趣中,米芾对鉴石总结出了四大要诀,“瘦、秀、皱、透”,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爱砚如痴

米芾一生除了喜欢把玩异石,另一项痴迷之物便是砚台。他藏有数座砚山,其中有一座是南唐李后主的旧物,米芾称它为“宝砚”,并亲自刻了砚铭:“五色水,浮昆仑,泽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一次米芾得到了一块端州出产的砚石,十分罕见,喜欢得很,便伴着它睡了3天,还反复叮嘱苏东坡为他作铭。爱砚如痴的米芾甚至连皇上的御砚也敢大胆索取。有一天,宋徽宗赵佶听说米芾书法不错,便召他进宫,摆好玛瑙砚,让他书写,只见米芾卷起袍袖,行云流水的书就“奇绝陛下”四个字,皇上十分高兴,就将文房四宝一并赐给了他。又有一次宋徽宗召见米芾,命他书写《周宫篇》,写完后一旁观看的群臣异口同声地称赞他的书法有“二王遗风”。谁知米芾听后却扔下笔大声说道:“一扫二王遗风,照耀宋王万古。”原本在圣殿高声喧哗,是犯了妄上之罪,但徽宗听他说了吉利话,非但不追究,反而决定赏赐他。米芾听说有赏,忙捧起御案上的端砚,跪拜道:“御砚臣已濡染,皇上不宜再用之……”徽宗见米芾字体潇洒,用笔富于变化,既有新意又有独具一格,便成全了他收藏砚台的喜好,笑道:“我知你喜爱这方御砚,朕就赏赐于你吧!”

米芾将砚比做自己的头,常抱着心爱的砚台同枕同眠,足见他爱砚之深。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赏砚,更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著有《砚史》一书,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工艺都作了论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为画舍命

米颠之癫除却痴迷奇石砚台,不要命地收藏书画也可谓一绝。他在真州时,曾经和蔡攸乘舟泛湖,谈古道今,十分投机。于是蔡攸拿出一幅王羲之的《王略帖》让米芾观赏,米芾看这幅书法笔墨丰满,气韵高古,苍雄沉着,逸迈奇崛,果然神奇,心中爱慕不已,便求蔡攸将这幅书法送给他,他可以用自己的书画作品交换。然而蔡攸觉得不合适,拒绝了他。米芾一急,跳上船舷说:“你若是不给我,我还不如跳到江里头死了算了。”蔡攸见状,被逼无奈,只好将《王略帖》送给了他。

米芾鉴赏书画的名气很大,加上他本身又是书画名家,所以经常向一些收藏家借来一些书画卷帖欣赏,遇到爱不释手的珍品,就日夜临摹,摹得惟妙惟肖。之后便自己把珍品真迹藏起来,把摹品还给人家,因他功夫很深,许多人都看不出来。有一次他见到一幅戴嵩的画,画石上是两个蓄势发作、弓角相斗的牛。他爱不释手,临摹了一幅还给主人。谁知一会儿主人来了说:“你这幅是摹品,把真迹还给我”。米芾不慌不忙回答:“你如何知道这幅是摹品呢?”“我的画中牛眼里互相有对方争气斗狠的凶相,你的画没有。”经画主这么一提示,米芾拿出真品仔细一对比,恍然大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画物归原主,痛悔的不得了。

砚台收藏辨伪

我国砚台的材质丰富、种类繁多,产地分散,于是导致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鉴别砚台真伪要看它的品种、产地、石性等特点,以及石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款方式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主要掌握三个要领:一为砚材,即天地赋予的自然品相。二为雕工,历代雕砚高手精致的工艺会倍增神韵。三是刻铭,随着文人砚的出现,一方砚上诗、书、画、印一应俱全,既反映砚的历史

年代,又寄托着主人的情趣。砚的价值与其年代成正比,而仿制赝品者正是根据人们这种心理进行仿伪的。

好的砚台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质嫩细腻;第二是呵气而润;第三是扣之木声。

2.志趣相投的金石伉俪

李清照是宋代才华横溢的女词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女收藏家。她出生在一个“诗书翰墨之家”,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禀赋与才华,吟诗作画,清隽风雅。18岁时,浪漫纯情的李清照嫁给了京城的官家子弟赵明诚,两人琴瑟和鸣,情投意合。除了都能诗善文外,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酷爱金石古物的收藏与鉴赏,“有尽天下古奇文字之志”,从此在宋代收藏圈里出现了一对夫唱妇随的金石伉俪。

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读书的时候,是个清贫的书生。赵、李两家虽都在朝廷担任不小的官职,却并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然而他们为了爱好却不惜节衣缩食,倾囊而出。每逢初一、十五,赵明诚必定请假回家,一到家立刻拿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然后到大相国寺去。大相国寺是东京汴梁最大的佛寺,经常举行盛大热闹的庙会,贩卖各种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赵明诚常常一逛就是大半天,只要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共同享受收藏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据说,他们常在饭后喝茶时,做这样的游戏,即一个人说出古书上的一件事,另一个则要答出这件事记载在哪一部书的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就算胜利,可以先喝茶,说错了就算失败,只能后喝茶。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神仙眷侣的婚后生活中,尽管赵明诚一直在宦海中沉浮,但他俩致力于金石考订、收藏的热忱却始终不减。每当他们得到一部古书、一件书画,便共同校勘、鉴赏、整理。时光流转,收藏已伴着这对夫妇不知不觉走过了20个春夏秋冬。这一年,赵明诚在朝廷做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通过他父亲在朝廷藏书阁工作的亲戚朋友,千方百计借来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进行摹写。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特意建了一个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对家里的字画、书籍、出土文物进行整理收藏。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启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全书共30卷,前10卷是目录,按照时代顺序编排,每一目录下注明年月和撰书人名,后20卷为辨正,共跋尾502篇。

正当他们陶醉在自己的金石世界的时候,战争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公元1129年,金朝的军队长驱直入,紧逼扬州。宋高宗手忙脚乱地带了五六名亲信太监,找了一只小船连夜渡江逃命了。金兵在扬州大肆烧杀抢掠,将扬州变成一片废墟后满载掠夺的财宝退回了北方。

频繁的战乱,宋王朝的腐朽昏庸,使人民颠沛流离。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想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汴梁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便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今南京)。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装了15车随身带走。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房子的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了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由于战乱,李清照不可能跟随丈夫一道。于是李清照问赵明诚:“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赵明诚坚定地说:“瞧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做自己生命一样。”

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竟是夫妇俩的诀别,赵明诚得了一场疟疾不幸去世。李清照强忍着丧夫之痛,按照丈夫生前的吩咐,保护着文物投奔赵明诚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妹婿。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2万卷,金石刻本2000卷,她便托人把书带到洪州。可是没过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不知去向。

一个满腹诗书的纤纤女子,要独自保护堆积如山的文物谈何容易!李清照也因此经常遭受欺凌。赵明诚死后,有人捕风捉影说赵明诚把名贵文物送给了金朝人,李清照很是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诉,但此时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经逃之夭夭了。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其间她定居于绍兴时,身边的文物已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偷,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散物了。

李清照晚年贫困落魄,常借酒浇愁,但她依然保持着对收藏的一份热爱,因为那里沉淀着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甜蜜往事,埋葬着亡国之苦,丧夫之痛,是区别于诗词之外的另一种快慰。

宋代士大夫的收藏和研究

宋代在士大夫间收藏之风盛行,欧阳修、赵明诚、米芾等都是名重一时的收藏家。欧阳修收藏历代石刻拓本;李公麟收藏古代铜器,并对夏商以来的钟鼎尊彝进行研究,考定世次,辨别款识。赵明诚和李清照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研究,米芾精于鉴裁,每遇古器物书画,便竭力求取,并收藏贮存了诸多奇石,为中国藏石之鼻祖。他们集收藏和研究于一体,涌现出一批有关文物研究的著述。刘敞的《先秦古器图》,欧阳修编著的《集古录》(十卷),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编著的《金石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十卷),王黼等著录的《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均是重要的文物著述。

3.柯九思吝惜苏轼帖

在浙江东南雄阔的括苍山脉之中,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仙居,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山脉,高耸入云的险峰,山明水秀,如入画境。六七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仙居浓郁深厚的人文环境,诞生了许多明哲先贤,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著名元代鉴藏家柯九思就是其中之一。

柯九思,字敬促,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贵族。柯九思从小聪慧过人,爱好书画,深受父亲的影响,被视为当地的神童。天历元年(1328年),年轻的柯九思游学建康时,经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不久怀王即位称帝即元文宗,因赏识柯九思的学识和才干,让他就任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元文宗仿效宋代阁学制,柯九思便被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司鉴定宫廷所藏金石书画。皇帝对柯九思颇为信任,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以便他能自由出入宫廷,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侍奉皇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