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内敛淡定的曲风,陈楚生不仅赢得了许多歌迷的青睐,也让许多本地音乐人备感欣慰。夏冰和刘洋均表示,陈楚生的成功将激励更多在夜色中奔波的音乐人,重新拿起音乐武器,点燃创作热情,也将让深圳的原创音乐进一步走向全国,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
当“失梦一代”的标签撕去后,80后的人生要换上什么样的标签,谁也无法猜测,惟有靠他们自己书写创造。成长没有退路,80后更愿意听到这样的呼喊:世界是你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我们的!
跨进而立年代
日历缓缓翻到了1月1日,2010年的大门随之徐徐打开。而这一年的到来,对于在争议声中成长起来的80后来说,有着更为特殊的时代意义——80后整整一代人,从这一天起将集体“奔三”,走向“而立之年”。面对“三十而立”这个一度被追求时尚和前卫的80后们觉得有些老气和遥远的字眼,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时光前进的步伐,就是这么干净利落、整齐划一。
直面“而立”之后,很多人才理解了“而立”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称号,一个“立”字,不知道让多少人背负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立业立家、立身立命、立言立德……究竟怎么样才能“立”得住?是有房有车,是职场得意,还是婚姻美满?曾经愤世嫉俗、曾经飞扬洒脱、曾经被认为“垮掉”过、曾经被人骂也曾经骂过人的80后们,在尘世的滚滚洪流中打滚厮混过一场之后,如今渐渐地开始变得务实、变得沉默了。30岁的80后,能立?难立?又究竟该如何立?
他们的祖辈、父辈站在30岁这样的人生门坎上,恐怕没有他们今天的自由和丰富,当然,也不会有比他们多的焦虑与彷徨。三十而立的年头,他们成了房奴、卡奴、孩奴,众“奴”缠身;三十而立的年头,他们成了蚁族中的一员,在渺茫的梦想与惨淡的现实缝隙间蜗居着;他们恋爱恐婚,他们春节恐归,他们不愿长大……
铺天盖地的声音将他们的处境与困惑放大,“三十难立”的说法甚嚣尘上。生存、就业、保障,诸多的困难让80后的道路变得漫长而又艰难。我们必须承认,80后梦想土壤的贫瘠乃至荒芜。可是,纵览时代会发现,50后、60后、70后,上山下乡、下岗裁员、自主择业,又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轻而易举的呢?
两千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这是孔子对自己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追溯这四个字的意义,虽然后人们对此是见仁见智,但中国人认定它的核心点却是:30岁,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本事,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已经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何为“立”?按字典解释,“立”是象形字,本义是笔直地站立;按中国传统,人之一生,立言、立功、立德最重要。按通俗说法,一个人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了。
然而,根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在“三十而立”被赋予丰富含义的今天,若以此衡量,“80后”这个群体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三十难立”的一代。“80后”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
虽然还有两年的时间才跨入而立之年,但刘俊奇已经提前感受到“三十难立”的烦恼了。
刘俊奇200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像很多80后一样,他一直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因此,工作后第三年就买了一套房子。对于从外地来到广州的刘俊奇来说,房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安身之所,而是意味着在这个城市落地生根,意味着一份归属感。
不过,供房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刘俊奇坦言,眼下生活的“中心”就是房子了,一切都为了供房。“我们单位的待遇算是还不错的,但即使是这样,靠自己的力量我们依然买不起房娶不起老婆。当初这房子的首付款还是我东拼西凑借的,现在每月近3000元的月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刘俊奇每个月交完按揭,仅剩下六七百元作为日常开支。“住房公积金那是不敢动的,要存起来装修。”
2009年,刘俊奇和相恋了4年的女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由于结婚的时候开发商还没交楼,两人就没有摆喜酒,一纸婚书,一个承诺,简简单单地,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所以,他们也算是赶了一回“裸婚”的潮流。
其实,刘俊奇在同龄人当中算是干出了点成绩的,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感到很压抑。“像我们这样来自农村的80后,要在城市立足,感到很有压力,特别是成家了,要顶起一片天,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们现在还不敢要孩子,因为养不起啊。”
与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刘俊奇曾经想过创业。“但是现实太残酷了,根本没有创业资金。我也想出去闯啊,但是房子怎么办啊,再说了,现在竞争那么激烈,辞职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理想敌不过房子啊!”
而有的80后却不再迷茫,早就找到了生活的方向。30岁的王曼青个性独立,活得精彩。作为第一批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王曼青坦言:“30岁,谈起这个年龄就会让我觉得有压力,因为明显感觉老了,还有就是责任更大,要考虑家庭、事业等很多问题。”
王曼青是陕西女孩,很前卫、很时尚:在大学期间通过网络认识了现在的丈夫,2004年大学一毕业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丈夫所在的济南;在工作如日中天之际,为了一圆自己的创业梦,毅然辞掉待遇优厚的工作,在写字楼里开起了服装店。
“当初我辞职开店,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一是因为之前的工作不错,公司发展平台很好;二是之前没有接触过服装行业,家人认为一个不熟悉的行业不可能做好;三是我将服装店开在写字楼的想法让家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开服装店,人流很重要,但写字楼既没客源又没人流。”
但是,王曼青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她了解到这种楼中店的模式是从香港传过来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逐渐兴起。一次去北京,她偶尔逛了这样一家服装店,立刻被店里幽静的环境、细致的服务吸引了。“当时我去北京就是找创业项目,后来思来想去,决定在济南开一家这样的店。因为济南还没有这种模式的店,而且这种店给人感觉很亲切,有家的味道。它特殊的模式也可以兼顾网店。”于是她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把店开起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靠着个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服装店赢得了稳定的客源。老顾客会主动介绍新顾客,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了。30岁的王曼青拥有了一份让自己骄傲的事业。
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会留有不同的岁月痕迹。也许80后没有经历过其父辈所经历过的事情,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曾经历风雨,也不意味着有机会经历类似风雨的时候他们必然折翼。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中,被称为散漫、自我、怕吃苦的80后,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巨大勇气和责任承担,就超出了社会预期。如今,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活跃着80后青春的身影,其中不乏中流砥柱。80后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在现实的磨砺中长大,一天天学习着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以及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客观公正的评价。
据统计,80后累计有2亿多人。在“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这些年轻人在不远的将来将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而给他们多些理解,少些苛责,应该成为公众更理性、更善意的选择。
有网友自述:“我17岁高中就出来社会打拼,84年的,10年时间,奔驰别墅都自己赚的。看到90后的富二代才觉得自己老了,但是我并不羡慕他们,很想跟所有80后的兄弟姐妹说,当我们不能做富人的后代就做富人的祖先!我是富一代!”这是一个美好的励志故事,80后有时确实需要励志一下,因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靠的是自己,多一些意气风发,多一些愈挫愈勇的斗志,少一些埋怨,少一些迷失。毕竟,80后也不乏成功人士,他们筚路蓝缕,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比如那些卓有成就的80后富豪。须知,这个社会毕竟是个充满着机遇的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相比若干年前,阶层的流动已相对容易一些了。
我们期待,我们也相信,80后能用自己的肩膀承载起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