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草莓族”
几年前,说起职场“80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少年成名的韩寒、MySee公司CEO邓迪、身家过亿的李想、体育精英姚明……这些都是“80后”精英,作为职场“80后”的代表,留下了一个个的传奇故事,“80后”的敢想敢干让前辈们自愧弗如。
然而,他们毕竟是精英,更多“80后”踏入职场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自我、浮躁、叛逆、眼高手低、怕吃苦、难以融入团队等问题。
“草莓族”一词最早出自于中国台湾作家翁静玉著的《办公室物语》,形容一些职场新人看似外表光鲜亮丽,“质地”却绵软无力,遇到压力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他们学历高,但动手能力差,自尊心特强,心理承受力却很低,重视物质与享乐,个人权益优于群体权益。“草莓族”俨然成为职场一族负面标签。网上也有人归纳出了“草莓族”的特性: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从小不缺钱花,抗压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有小挫折或是被说两句就像草莓被碰烂了且无法恢复。
“老是挨老板批评,我要辞职!”刚研究生毕业的何蓓蓓才工作了两个月,连实习期都没干完就总嚷嚷着辞职。和何蓓蓓有着相同经历的职场新人不在少数,抗压能力差、稍一承受压力就“嗷嗷叫”是他们的“通病”,也因此被用人单位冠以“草莓族”的称号。
其实,初涉职场,遭遇不如意是很平常的事情,职场新人首先要摆正心态,以晚辈的身份虚心向同事请教,此外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笑对压力和挫折。如果遇到实在过不去的坎儿,也可主动向朋友、家人、同事倾诉,并寻找一个合理的发泄渠道,排解心中不愉快的情绪。
职场压力如同驾驶汽车,刚学者精神异常紧张,压力很大;长期驾驶者需要注意力集中,但已不觉紧张,无压力;高山、陡坡、弯路驾驶者习以为常,有压力,能承受;参加赛车场的赛车驾驶和卡塔尔拉力赛的驾驶者紧张刺激,苦中有乐。因此正确对待职场压力,积极提高抗压能力是80后职场新人必修的第一课。
1.工作分出轻重缓急。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在精力和时间的分配上必然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绝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重要而又紧迫,可以先做;工作重要但不紧迫,做出计划,安排时间做;工作紧迫但不重要,根据精力和时间可做可不做;不重要又不紧迫的工作,太忙时可以不做;无论先做或后做,要做就做好,保证质量,防止忙中出错或返工重做,造成忙中加忙。
2.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才,不可能只靠埋头蛮干。因此,无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也必须安排出运动休闲时间,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因为,运动休闲既可以转移大脑的兴奋灶,又能使体内产生更多的内啡肽,使人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3.创造轻松活泼的工作环境。职场压力不单是工作多,任务紧,还有一种是人际关系,有的人“一进办公室就头痛”“看到某人心里就不舒服”等等,减缓这样的压力要从自身做起。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他人有隔阂和矛盾,先检查自己,及时交谈,消除误会。要懂得单位兴旺,大家受益;单位衰败,大家损失。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其短,扬长避短,使同事间、上下级之间始终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
4.寻找成就感。当压力太大,难以解脱的时候,可以找个安静的环境,静思自己的成绩和进步,瞻望未来,设计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用成就激励自己,用未来焕发激情,使自己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5.学会倾诉。找信任的朋友、家人或领导,认真彻底的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压力,把问题摆出来,一方面是发泄,另一方面也可听对方的意见,这既有助于减压,也会找出好的办法。
80后的新人,不能一概而论,以草莓族贴上标签。他们或许不像父辈那么的刻苦耐劳,并不表示他们不懂积极进取,不懂工作的真谛。大时代的背景改变了,从物质匮乏改变到物产丰富,从生产导向改变到消费导向,从大众改变到分众,从性价比改变成设计精品,对工作的定义当然也要从刻苦耐劳改变成享受成就,从牺牲奉献改变成实现自我。大时代的背景改变了,从中国制造改变成中国创造。年轻人特别能接受新时代,理解新思潮,迅速作好调整,迎接新的挑战;老人们缅怀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只能用旧有的标准,定义跑得太快的年轻人。
坚持司马他生存法则
“在那都市的高楼里面有一群‘司马他’,他们聪明又努力,他们勤奋又上进,他们忙忙碌碌奔波在那职场生活里,他们睿智勇敢永不退避。”这首由网友创作的歌曲唱的不是“蓝精灵”,而是“司马他”。随着首部网络办公室职场轻喜剧《司马Ta呀》的热播和广为流传,80后职场人士对“司马他”的追捧不断升温。
“司马他”,也称“司马Ta”,乃是英文Smart的音译,除了该词本身表示“精明的”意思之外,还被诠释为企业制定团队工作目标和员工绩效目标的原则:S指Specific(具体的)、M指Measurable(可衡量)、A指Achievement(可完成)、R指Realistic(现实的)、T指Time bond(时间段)。
职场“司马他”一族是指“80后”白领,受过高等教育、睿智、时尚、内敛……其具备的核心素质为:智在职场,我本聪明。这一法则强调行走职场要基于现实,未雨绸缪,在短时间内达成具体的目标。“司马他”奉行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在职场中,除了要努力干活外,更要聪明地干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其生存法则的核心是用小智慧化解大危机。
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推出的办公室女主角主要靠着“老黄牛”精神,兢兢业业地干出一番成就,那么《司马Ta呀》所推出的办公室男主角则是靠高超情商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找工作要不抛弃不放弃、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要懂得如何让BOSS满意、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讲原则不要乱了大局、注重实践并且谦虚谨慎、善于思考和处理问题、做好补给和放松……博文中的这八大职场smart生存之道被“80后”职场人士奉为经典。“司马他”一族坚信,我本聪明,职场之路只有从智慧出发,坚守Smart原则才能大获全胜。
“管理”和老板的关系
职场中,很多人常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干了,但是老板压根不知道。所以在工作进程中,和老板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向老板汇报项目的进程,这既体现了对领导的尊重,又是一种“非邀功式”的自我肯定。而在汇报过程中,还可以及时争取资源和规避风险,让老板知道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付出的努力。
还有不少人不屑于“管理”和老板的关系,觉得是“拍马屁”。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学会与领导的相处之道。比如,某部门有两个下属,一个每天端茶送水,逢年过节还要送点东西,另一个似乎没特别做过什么,但是最后升职的机会却出人意料地给了他。其实,后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始终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眼力价儿”。他总是能在领导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而在需要保持沉默的时候一言不发。
不做办公室李涯
看过《潜伏》的人肯定都为李涯抱屈,如果天津站是一个公司,李涯毫无疑问是最敬业的员工,但他自始至终就没落过好。除了经常自作主张想给领导“惊喜”之外,糟糕的同事关系也是他最终付出代价的原因。
聪明的人会明白不能只盯着上头看,更要团结周边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身边同事们感觉到自己是个热心有趣的人,而不是只会“拍领导马屁”。当大家觉得你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的时候,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在工作中,不是你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大家就领你的情,那样大家只会觉得你贪功、想邀功,结果就是没人愿意跟你分享和合作,这时就需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所谓的“司马他”原则,有时可能就是一封邮件、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次聊天,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干活太快未必是好事
“司马他”一族都重视时间,讲究工作效率,不希望工作挤占私人生活太多。总的来说这一点没错,但追求高效率的同时,也要估计到团队环境。做得太快了,同事们会觉得你太过聪明、爱出风头,进而对你有所防备;领导也有可能认为你不够踏实,或者只知道干完手头的工作,不会为部门和团队多做一些贡献。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工作也不是越快干完就越好。当其他人都在忙活的时候,你怎能袖手旁观?
work hard还是work smart?
刚入职场的80后菜鸟们,即便周围“司马他”成群,也不要蠢蠢欲动。请先“work hard”,给你的老板和同事们一个踏实工作、有责任心的印象。等到你对周围环境有一定了解,对团队文化也逐渐适应后,再摸索出一套smart+hard的工作方式也不迟。
如果你想要创业,hard和执着坚持,比smart来得更为重要。在追随“司马他”之前,请想好你要的是什么。马云有一句名言,他说很多年轻人都是晚上想走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而创业,不是因为你有出色的主意,而是你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去做它。
“司马他”经典语录
第1条:扬长避短胜于取长补短;
第2条: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更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第3条:只有变化才能赶得上变化;
第4条:你的上司越忙,你的工作越危险;
第5条:别带着情绪工作,没有人会可怜你,反而令人生厌;
第6条:低调做员工,高调做工作;
第7条:自省和换位思考,是职场交际的秘诀;
第8条: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
第9条:大方一点,不会就学大方一点;
第10条:办公室里,千万不要吝惜你的掌声;
第11条: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第12条:好心不一定会换来感恩,但千万不要因此而灰心;
第13条:对上以敬,待下以宽;
第14条:责任胜于能力;
第15条:记住,不可替代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你;
第16条: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第17条:韬光养晦的意思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像麦兜一样努力
动画片里的麦兜是一只平凡的小猪,它没有值得炫耀的家境,没有过人的才智,普通得不起眼儿。但麦兜却并未因此而烦恼,它做事脚踏实地,是个十足的乐天派,过着简单而快乐的小日子。在现实中也有与麦兜相似的一群人,出生于80年代的他们背景平凡,在大城市挥汗打拼、默默奋斗,通过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就是网络上又一新名词所指的对象——“麦兜族”,专指大城市中的80后奋斗群体。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境,辛苦地在城市奋斗,为生计奔波,是典型的草根阶层,他们不靠父母,乐观向上,不拿、不要、不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为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而拼搏。
所谓“麦兜族”指的是一群出生在80后的平凡小人物。与“富二代”截然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境,辛苦地在城市奋斗,为生计奔波,是典型的草根阶层。凡事亲力亲为,购房、买车的梦想都得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不啃老,不问父辈们要经济援助,不伸手向家里人要钱,虽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麦兜族”一直保持着动画片中麦兜那样的乐观。他们不向现实低头,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勇于承担家庭和事业的责任。作为丈夫/妻子,他们在成家以后更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分量;作为子女,他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学会了理解父母的艰辛;作为父母,他们很好地继承了祖辈对子女的呵护。他们是积极向上的一群,是“立”起来的那一群。
“麦兜族”一词诞生后迅速走红网络,网友专门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几大特征。
“三不”:“不等”、“不要”、“不靠”是判定“麦兜族”的首要标准。80后的“麦兜族”完全凭借自身脚踏实地的奋斗在大城市里谋得容身之所,他们没有父辈的人脉关系可依靠,工作以后绝不再向家人伸手要求物质帮助,不少“麦兜族”还要定期寄生活费供养父母。
积极乐观:虽然生活的巨大压力时常让他们喘不过气,但“麦兜族”总保持着动画片中麦兜的乐观:不向现实屈服,困难挫折不能磨灭他们简单而美好的梦想。
想有房:“麦兜族”希望能打拼出一番天地,在大城市扎根是他们的最大梦想。或身兼数职存钱筹备首付,或省吃俭用拼命供房,全身心为之奋斗。
这个词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这么红,是因为这个“族群”的心理,引起了不少80后城市白领的共鸣。
让我们来看看“麦兜族”日常生活的瞬间吧——
上午7点:准时起床。没睁眼睛,口中大喊一声:“誓死买房!”让自己彻底清醒过来。扔掉除口红外的所有化妆品,一年用来买化妆品的钱省下来也可以买它半个平方米的房子,扔掉高跟鞋,改穿布鞋,又便宜又能走路。累了坚持不住时心想:曙光在前头!
上午9点:每天准时到公司刷卡,不仅不能被扣钱,还要拿到200块的全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