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攻克7大学习问题的145个好方法
14097300000026

第26章 Question 6:记忆力低——学过的知识总是记不住(3)

在学习中,新知识之间需要比较,旧知识之间需要比较,新旧知识之间也需要比较,理论与事实的比较,更为常见。

比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比较法。

记忆时,把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2)类似比较法。

很多事物、知识在表面上极其相似,但本质上却有差异,记忆时,可以找出相似的不同点来,予以比较。

(3)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指同类材料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比较,这是一种横向对比。一般做法是把同类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比较。

(4)顺序比较法。

顺序比较法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这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一般做法是在接触新知识时,把它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比较,看它们之间的联系,相同与不同之处。

比较的方法,形式不拘一格,概言之,必须遵守两项基本原则:

(1)同中求异,即在识记材料共同点外尽量找出其不同点来。

特别是不要停留在对识记材料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应多着眼与它们本质属性的比较,抓住细微的特征进行记忆。

(2)异中求同,即在识记材料的不同点外,努力找出它们的相同或相似点来。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尽管表面现象千差万别,却往往有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点,如果我们能找出它们,就会记得更扎实。

识记材料是单一的,该怎样进行比较呢?你可以找一个参照物。例如记一个人,你可以这样想:他的相貌像李老师,他的语言像邻居张大叔,他的名字与表哥一样,只是脸部不同……这样一比较,就不容易忘记了。

Method 115:学会多重复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后,各大学纷纷请他去做学术报告,爱因斯坦整天奔波于各个大学之间,十分疲劳。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司机说:“教授,你太累了,下次让我代你去做吧!我听了那么多次你的演讲,你讲的那些东西我都能背出来。”

爱因斯坦欣然同意:“好极了!下次就让你去,你扮作我,我扮作你的司机,坐在台下休息。”果然,司机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爱因斯坦暗暗佩服司机的记忆能力。

报告终于结束了。这时,一位教授向台上的“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爱因斯坦”顿时傻了眼,但是,他灵机一动,对这位教授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的司机就可以回答您的问题。”他把坐在台下的真爱因斯坦叫上台来,代他回答了问题。真爱因斯坦从容地回答了这位教授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们都惊叹地说:“想不到爱因斯坦博士的司机也如此有学问啊!”

重复是学习之母。不重复,记住的知识就会在遗忘率的支配下慢慢遗忘。明末清初有个思想家叫顾炎武,他有很强的记忆力,不仅能够背诵十三经,而且在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造诣,知识十分渊博。其中,十三经是13种古书,一共有14 700多字,记这么多内容,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顾炎武的法宝就是重复。据《先生读书诀》这本书上记载:“亭林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三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这里的亭林就是顾炎武,说的就是顾炎武十三经都能背诵,但他每年都会花三个月时间来复习读过的书,其余的时间才是用来学习新的内容。可见,顾炎武之所以记忆很牢固,就是因为重复记忆。

在学习中,总有一些材料和内容是无意义、无联系的,例如数理化公式,对于这些材料就可采用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强迫自己去记住那些不易记住但是又必须记住的材料。

重复记忆的最大特点就是反复记忆,舍得下功夫。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80多岁时,仍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百多位数。当人们问到他的记忆秘诀,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其实,重复不仅有巩固记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多知识很枯燥,在刚学的时候总是掌握不住内在的联系,但是,每重复一次就可以把前后的内容串联起来,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重复记忆法需要一些技巧:

(1)要及时复习。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次复习要及时,当天学习的内容要当天复习,第二次复习也不要间隔太长时间。两次复习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30分钟,但应小于16小时。因为30分钟内就开始复习,会对大脑巩固原有记忆内容的生理过程形成干扰,反而不利于记忆效果;16小时以后再复习,则所记内容已经被遗忘得太多了,等于浪费了前面的精力。再往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就可以长一些,每次复习用的时间也可以少一些。

(2)闭上眼睛回忆。

为了加深记忆,在读完一课或一本书以后,可以闭上眼睛,把一个个场景、数字或单词像放电影一样再现出来,以此来强化记忆。因为闭上眼睛可以断绝外界的种种视觉刺激,使思维高度集中。

(3)要多次重复。

“学而时习之”,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却不多。许多人往往温习过一两次,考完之后就不再过问。这样,时间一长,记忆的东西又忘得一干二净。

一般来说,多次重复最好这样进行:第一次复习,在学习知识后立即整理笔记,记住其要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是保持记忆的最好方法。第二次复习,重新看一遍笔记,然后将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查阅相关的资料。第三次复习,一周后进行,并将新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记忆。以后每隔一两周再重复一遍,这样,记忆效果必然很好。

(4)注意变化着重复。

多次复习往往容易使大脑疲劳,同样的东西在眼前多次出现,很难保持我们的注意。《天方夜谭》的译者理查·波顿爵士能流利地说27种语言,但他承认,他每次练习或研究某种语言绝不会超过15分钟,“因为,一超过15分钟,头脑就失去了对它的新鲜感”。

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将学习对象变化一下,复习一章数学,可以再次背诵一下公式定律,看一看例题;也可以做些题目;也可以讲给别人听;还可以将这章的内容制成表格或画成图画。其二,我们还可以变换一下复习的方式,如要复习一篇课文,可以朗读、背诵;可以抄写、默写;可以听录音带、看影碟光盘;还可以做老师,将课文的要点讲给同学听。其三,我们还可以变换一下复习的内容。假设你要学英语:晚上学一课,第二天早晨复习一遍,接着第二天晚上在学新课文之前或之后再复习一遍。如果你除了学英语,同时还要学会计、代数、法律和地理,那就把你的学习时间分得短一点,例如半小时,以便换着学,并在学了第一遍之后能够尽早地复习。

Method 116:记忆时限定时间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体会,老师在星期一留了作文,让下个星期一交,不少同学都会留到星期日去做,平时两个小时很难写完的一篇文章,在考试时,谁都必须在两个小时做完。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的大脑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惰性,在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紧迫感的情况下,往往紧张不起来,因而会直接影响记忆效率。弄清了大脑这一特性,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可以自己命令自己,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样,会使大脑紧张起来,积极投入记忆活动。

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善于计算时间的楷模,他对自己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从1916年元旦开始到1972年逝世为止,五十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他要求自己按限定时间完成预定工作量,据说正负误差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在限定的工作时间里,他精力高度集中,排除一切干扰,因而确保了工作效率。

在记忆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面对记忆任务,对自己提出时间限制。不过,这样做必须有个时间计划,习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如果估不准,可以稍宽一些,否则,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奏效了。

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创始人克莱斯勒还是个修理火车头的工人时,有一次,他用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速度修完了所有的火车头。原因是若不修完这些火车头,车站没有备用的车头,可能会造成许多车次脱班。他说:“若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的动作无法如此迅速。”当考试来临时,学生会遇到同样的境遇,这时会有一种鞭策自己用功的紧张情绪,因此,自然会产生读书的欲望。这时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便能充分发挥潜力。

使用限定时间记忆法时要:

(1)创造良好的环境,如空气清新,正常的气温和安静的环境,可以较快地集中记忆力。

(2)保证身心健康,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休息;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如果记忆的时间过长,不但累得精疲力竭,而且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不能在已经十分疲劳时,还强迫自己“限定时间记忆”。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全身放松,注意力便能高度集中。

(3)排除令你分心的因素,排除无关的思想干扰;为避免外界的各种纷扰,避免打断思路,在规定时间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可暂时将自己封闭起来,隔绝与外界的交往,进行高效率的记忆来突破某些学习内容,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时候最好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你的大脑,思想在与知识交流。如果边看书边想别的东西,只能是一无所获。

Method 117:观察与记忆

观察是记忆的开始,也是记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不强或不准,那么你的记忆能力也是比较弱的。

首先,要确立观察的目的性。观察记忆法的第一步是要把观察看作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成果的知觉行动。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嘴巴尝、用手摸等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越认真、越仔细、越全面,其效果就越好。

其二,培养观察力要从小抓起,并且与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职业、性格都有关系,敏锐的观察力是长期磨练的结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常常要求他的学生注意某一物体,然后闭上眼睛,慢慢地想它所有的细节,再重新看这一物体,并检查一下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相符合,有多少不符合。家长带领孩子走在马路上,也可让孩子把观察所得说出来,比如商店橱窗陈列物、街道走向及街名等。到公园里去,观察蝴蝶或蜻蜓的眼睛、嘴巴、翅膀,叫他描绘一番。

其三,要把观察意识养成记忆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提示了观察是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功这个道理。一个人要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并且要掌握观察顺序,抓住运动的物体,对若干年才出现一次的事物,要及时观察,特别是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不要失之交臂。

运用观察法的时候,要经常给自己提出新问题,克服主观臆想和留心意外的现象,并且要做好观察总结。总结观察的最好形式是观察笔记。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考察船环球旅行,沿途记下了50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徐霞客遍游全国名山大川,经常露宿山野,坚持作好笔记,一天也不间断。如果有兴趣作观察笔记,那你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其四,任何人具备的好观察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观察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在看书、读报、欣赏电视时,发现应该识记的对象必须看准确、看仔细,并不是认真看看就行了,而是要开动脑子,把数目、形状、姓名、特征、结构和联想结合在一起。

观察记忆法的要点可归纳如下:观察和记忆同属智力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观察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有效输入,记忆是观察结果的储存和检验,观察力很差的人,记忆就成了问题。良好的观察能够很快掌握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记忆的加速剂。认真观察是记忆正确的可靠保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敏锐的观察所得来的信息比较可靠。但是从文章开头所举的两个实验来看,观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仔细观察过的事物,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首次观察,特别感到新奇,往往终身难忘;长期观察,即反复参加的社会实践,会在头脑里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观察中加以认真的思考,达到理解的程度,就会达到长期不忘的目的。

Method 118:交替记忆法

交替记忆法又叫分布记忆法或重视头尾记忆法。这是把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的相应区域负担过重,容易疲劳,将会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表现为头晕脑涨,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不利于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A、B、C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 D、E、F 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 B C D E 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