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
早晨起来,不受后遗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这两个“黄金时间”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们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你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的记忆效果。
Method 119:形象记忆法
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以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等对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它带有显著的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儿童出生6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所以,形象记忆是由感知到思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它可以让人瞬间记忆上千个电话号码,可达一个星期之久而不会忘记。但是,当人们在利用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和物质外壳,不断促进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促进左脑功能的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推动人的思维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完善,并越来越发挥无比神奇作用的过程中,却犯了一个本不应犯的错误——逐渐忽视了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于是,人类越来越偏重于使用左脑的功能进行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而右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功能渐渐遭到不应有的冷落。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终于发展到今天“左脑占优势”的社会,左脑这个后起之秀已成为公认的“优势半球”。
其实,我们对右脑形象记忆的潜力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那么,形象记忆和意义记忆之间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据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推算,我们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
为了证明形象记忆在我们大脑中的重要位置,我们不妨做一个西维累尔摆动实验(由19世纪澳大利亚化学家西维累尔发明)。准备一根长25~30厘米的细线,下端栓一枚大纽扣或小螺母,当成一个吊摆。再在一张纸上画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通过圆心在圆内画一个十字。然后按下列步骤开始实验:
第一,平稳地坐在椅子上,两肩放松,胳膊放在桌上,心情平静,呼吸平缓,排除杂念。
第二,用右手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细线,使下面的纽扣垂悬在圆心,高度距离纸面3~5厘米。
第三,眼睛紧紧盯住纽扣,头脑中浮现纽扣左右摆动的形象,如果一时想象不出纽扣摆动的形象,可以左右移动自己的视线(不要摇头),并暗示自己:“纽扣开始摆动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纽扣就真的会摆动起来。这时再进一步暗示自己:“纽扣摆动得越来越大了。”
第四,如果你想象停止纽扣摆动的形象,那纽扣就真的会慢慢停止摆动。
第五,熟练以上方法后,还可以用想象随意让纽扣做前后摆动、对角线摆动或者绕圆周旋转。也可以把纽扣悬在玻璃杯里,通过浮想使其碰杯子内壁,碰几下完全听从你的指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趣的现象呢?原来这是大脑中的手或手指活动的形象记忆在暗暗地起作用。因为任何人的手或手指都有过前后、左右晃动的经历,这就是晃动的形象,不论自己是否意识到,都已经深深地记忆在脑海中了。同时,这种形象记忆还同当时的身体动作(运动记忆)结合在一起。因此,当你回忆和想象时,身体就会自发地重现当时的表现。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强调形象的重要,他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鲁迅先生也很重视形象的作用,他在任教时就常用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是直接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
总而言之,直观实物形象易于记忆。亲眼看一只动物,亲手做一件标本,亲耳听一首歌曲,亲口尝一个水果,亲身到一个风景区游览,得到的印象要比听别人讲的鲜明得多,要比从书本上看的生动得多,记忆也自然要牢固得多。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记忆时,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对那些艰深抽象的知识材料,设法使之形象化。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模像。
例如,学习时可借助于模型、图像、照片、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等,通过对它们的观察来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形象比喻。
用自己熟悉的事物识记材料,例如用“皇冠上的明珠”来比喻“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命题,妙趣横生,易于记忆。
(3)语言描述。
对于抽象的材料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也就是所谓的深入浅出,记忆起来就会快得多了。
Method 120:联想记忆法
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简单来说,联想就是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记忆需要联想,旧知识积累得越多,则新知识联系得就越广泛,就越容易产生联想,新知识也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
联想记忆的要领有以下几个:联想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联想内容动起来;将联想内容荒诞夸张化;往自己身上联想。
联想之所以能提高记忆力,就在于加深了记忆对象间的联系痕迹,使记忆对象间变成相互有所联系、有所交往的亲密关系,而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能亲密到何种程度,那就完全看你如何从中“斡旋”了,也就是看你的联想深度了。联想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为记忆对象牵线搭桥,使各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成为一个整体。
一一对应联想法就是在只有唯一对应关系的两个记忆对象之间进行联想,使之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以达到提起一方就能马上想起另一方的记忆目的。
直接串联联想法把要记忆的若干项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便提一个而想出一大串。
借助词句联想法就是借助记忆内容之外的词句与所需记忆的对象进行一一对应或直接串联联想的一种记忆方法。
在应用直接串联联想法时,如果串联的内容过多,就容易引起“掉线”、“脱钩”。引入“借助词句联想法”以缩短直接串联的长度和难度,人为地将其长度分成紧密相关的若干组,再把记忆对象分配到各个组中去,降低记忆风险。
在应用借助词句联想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所选择的词句之间必须是紧密相关的。
(2)借助的词句要选用自己所熟悉的。
(3)借助词句的个数要与所需记忆的条款数目相等。
(4)联想前要先划出答案中的关键词。
(5)有时干脆就用提出问题的题干作为借用的词句。
数字编程联想法就是把10个阿拉伯数字,及其每个组合都赋予特定的意思(即编程),以此作为与记忆对象进行联想的工具。
Method 121:分类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是一个古老的、耐住岁月严苛考验的经典记忆法。它指人首先对要学习的材料经过分析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加以记忆的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经过分类整理,显示出其规律性,看起来有条不紊,学习者可以根据规律去进行记忆。同时,经过整理的学习材料,在大脑中储存就像被装在不同的盒子里,当需要时可以马上提取,避免了那种杂乱无章的现象。
张仲景是东汉大医学家,他对医学非常精通。张仲景在《金原要略》的第一篇中对疾病进行分类,他以经络和脏腑为分类的纲,再按三阳和三阴,即所谓六经的表里,把五脏六腑的疾病分为36种,并列出了系统的分类表。根据这个分类表,张仲景不仅掌握了可能发生的疾病种类,更重要的是,他由此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关系,掌握了各种病变之间的逻辑联系。
分类记忆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把所记忆内容按照其性质、特征、内部联系的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记忆。
如果我们要记住饭盒、猫、文具盒、幻灯片、圆规、狗、钢笔、猴子、便条纸、墨水、书包、肥皂、啤酒瓶、毛巾、山羊、黑板、三角板、粉笔、玻璃杯、鱼、牙刷、黑板擦、茶杯、备课本等词语,由于数目太多,直接去记特别费事,而且不容易记住,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分类记忆法。
我们可以分类为:
日常生活用品:饭盒、肥皂、啤酒瓶、毛巾、玻璃杯、牙刷、茶杯;
教师教学用品:幻灯片、黑板、粉笔、黑板擦、备课本;
动物:猫、狗、猴子、山羊、鱼;
学习用品:文具盒、圆规、钢笔、便条纸、墨水、书包、三角板。
这样,就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些词语。
分类记忆对于那些杂乱无章的内容非常有用,也许有些同学认为分类时花费的时间太多了,其实,分类确实要花时间,但是,相对于一个一个记忆所花的时间来说,分类所花的时间是很少的。而且,在分类的过程中,其实你的记忆已经开始了。
当然,怎样分类也有一定的技巧,只有掌握技巧才能促进记忆效果。一般来说,分类记忆时,有下面几个技巧:
(1)自己去分类。
别人分类好的东西让你去记忆,肯定没有自己分类的东西记忆效果好。为什么?因为自己分类是一种主动的记忆,别人分类则是一种被动的记忆。如果你将要记忆的事物,由自己亲自加以整理分类,将相似的事物置于同类的一组,如此一来,只要想起其中一类,每一类中的各个事物就能一个接一个地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