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攻克7大学习问题的145个好方法
14097300000025

第25章 Question 6:记忆力低——学过的知识总是记不住(2)

Method 110:喜欢才能记得快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样事物,如果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把它记住,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而且很容易就忘掉了。我们每天坐公交车去上班,可窗外的街景却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倒是提起足球队员的名字很多人却如数家珍、了如指掌。那是因为兴趣成为了记忆的先决条件。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那么,我们就利用兴趣来帮助我们记忆吧。

凡是能惹起兴趣的事物,人们都能集中注意力并让大脑首次识记时印象深刻,大都容易被长时间记忆起来。痛苦的记忆往往会在梦里出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是:“凡是威胁自我的记忆,都被打入潜意识的控制范围内,无法爬升到意识的阶层上来。”哲学家尼采也曾经说过:“不愉快的事是潜在着遗忘倾向的。”

所以,要先将兴趣唤醒,然后再去记忆,寓学于乐,使你的记忆效果凸显,可以更愉快、更轻松、更省力地去学习。

“从古以来,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有所创获的人,莫不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或者为了解决人生的疑难,或者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者为了挽救当时社会的危机,从而致力于理论问题的探讨”。可以说,名人都倾注了全部热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有效增强了对感兴趣事物的记忆。

观察表明,孩子们在学习时,对感兴趣的内容学得快且好,甚至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扬弃,有的还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

怎样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以下的几种方法为你提供答案:

(1)将要记的信息挂靠在事业上。

为什么志趣比有趣和乐趣能更好地转化为记忆的动力呢?

因为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鼓舞人们持之以恒地攀登成功的阶梯。

(2)让无意义的记忆对象有趣起来。

对于那些没有多大兴趣的记忆事物,我们应该尽量使其趣味化。让记忆对象有趣起来的最佳手段莫过于加大思维力度的巧妙联想与有创见想象。

形象有趣的故事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不仅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效果,说不定还能成为特定场合的“润滑剂”。

(3)把记不住的信息与感兴趣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

结合着感兴趣的重大事件,原本很生疏的词语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人的记忆中也能保持长久。

(4)将难听的知识信息寓于听起来舒服的音乐中。

据研究,音乐播放的声波能够改变人的脑波运动。一旦人体的自我律动与乐曲合拍产生共鸣时,就能激活大脑贮存的多种信息。在这种舒畅和谐的美感中,人的记忆会得到深化和超越。美好的旋律,人的大脑最容易吸收。音乐对帮助记忆有奇特功效。音韵是记忆的阶梯与捷径。

(5)果断地减停冲击记忆的不良兴趣与嗜好。

Method 111:利用数字特征帮助记忆

利用数字特征记忆可分为以下几种:

(1)谐音法。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 59,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寺一壶酒”;3.14 16,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狮一鹿”。再如,3的算术平方根是1.732 050,如果把2读成斤两的“两”,0读成“洞”,那么这个数依谐音可读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记住圆周率的分数表达式,似乎比较难。但一琢磨就发现,这里只有自然数最前面的三个数1、3、5,每个重复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拦腰截断,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数线之上就可以了。

再如,地理课讲到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其面积总共为35981平方公里。要记这个数也容易。前面“359”,可记成“三五九旅”;“81”可记成“八一建军节”;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诞生”。

(3)运算法。

这是把需要记忆的数据转化成简单的算式,从而帮助记忆的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需要记住一些数据,尤其突出的是历史年代和电话号码。有些数据可以转化成一个算式。例如,爱因斯坦曾问他朋友的电话号码,朋友说:“我的电话号码很不好记,是24361。”爱因斯坦马上回答:“这有什么难记的!两打(24)加19的平方(361)就是了。”

运算记忆法对枯燥无味的数据进行了形象有趣的加工,使之增加了易于联想的内容,所以,重现时就会起到奇异独特的效果。运算记忆的常用方法有:

加法。例如,李时珍于1578年写成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可想为15=7+8;

减法。例如,周平五东迁,东周开始的时间公元前770年,可想为7-7=0;

乘法。例如,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可想为16=4×4;

除法。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可想为2÷2=1。

(4)叠加法。

如党的一大是1921年,二大是1922年,三大是1923年,按加一递增;1917年的十月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的中共建党,顺序是按二叠加;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顺序是按十叠加;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顺序是按百叠加。

(5)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纪早一年;蒙古族灭金是1234年,特征明显,四个数字连续;玄武门之变626年,淝水之战383,都是前后两数相同的特征。

Method 112:记忆之前先列提纲

开学时,老师把新课本发了下来,你很想知道自己又要学习什么新知识了。这时候,如果你在学习前能够好好看一下目录,就会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而你所看的这本书的目录也就是这本书的提纲。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知道,熟读一门课程的目录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整个课程的编排,是有一定科学规律的,目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查找具体内容的页码,还可以帮助我们整体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记住了目录,就相当于掌握了这门课的主线,通过对目录的了解和记忆,可以对课程有更多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有的老师在讲课时不带教科书,也能按照课程顺序,把每一课程的主要知识一五一十地讲出来,就是目录提供源源不断线索的结果。

提纲就像一个骨架,它会把许多细节知识都引领出来,而且有组织有顺序,完整而系统。有了提纲,你就再也不用担心在考试时思路错乱、冥思苦想了。

提纲,一般是指识记材料的主要脉络。在提纲中,既要体现出材料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又要突出自己的语言风格,做到恰到好处地表述。记忆之前先列一个提纲就是为了把所学的知识用线索“串”起来,就像钢绳总揽鱼网,绳索串起铜钱那样,整理、总结出知识脉络。利用提纲记忆实际上就是把识记知识的主要脉络通过编写提纲的过程,分类、整理、综合、分析、概括成便于记忆的线索材料,整理者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消化了识记知识,深化巩固了记忆。

同学们在列提纲的时候,既可以自己抄录提纲,也可以亲手改写提纲或编写提纲。抄录提纲就是对照现有提纲进行抄录;改写提纲就是对现有的提纲进行浓缩、稀释、增删合并,使之更趋于合理化,也可以用自己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改写提纲,这样可以使记忆更加牢固。

由于编写提纲更有助于记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亲手编写提纲。编写提纲就是自己对照需要识记的知识进行编写,编写的提纲要求既精炼又概括。编写提纲的目的是抓住记忆的主干,有了主干以后,就不愁添枝加叶、统顾全部了。编写提纲就是要编写出识记知识的主要脉络,就是对识记知识的分析、总结和表述。

(1)分析,即对识记知识的了解过程。

如对教材中的知识网络图,先浏览几遍,在了解全章的基础上,划分层次段落,这就掌握了全章的整体及脉络,为编写提纲作好了准备。

(2)总结,即对识记知识的概括过程。

在对全章划分层次段落的基础上,写出段落大意,总结出全章的主题思想,这就抓住了全章的主要环节。之后,再找出它们的要点、难点,即需要着重记忆的地方。

(3)表述,即提纲的成型过程。

有些提纲是编者编好的,可以借为己用,但最好还是自己编写。用自己的语言把经过分析、总结而印在头脑中的提纲表述出来,这将为记忆奠定牢固的基础。

编写提纲进行记忆时要注意:

①量材而用。要根据自己对识记知识的需要决定是否编写提纲。

②分清主次。要以主要知识为纲,次要知识从略。

③及时复习。采用提纲记忆法时,要多复习多回想,才能牢记不忘。

这种记忆方法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概括性和条理性。直观性是指其一经过目,印象深刻;概括性是指其化繁为简,转多为少;条理性是指其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在采用提纲记忆法时,一是要面对实际,该用此法的就用,不该用的不要画蛇添足;知识多时当用,极短的知识就无任何必要了。二是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采用,不了解提纲的主体知识而单独去看提纲只会一知半解。三是要及时温习,提纲虽然简明扼要,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镌刻在心中的,也应经常复习,经常默写,这样才能历久不忘。

Method 113:建立知识树

知识树在人脑的思维模式上,属于线性思维。整个知识架构偏向一个方向发展,知识架构的样式如同一个树的剖面图。因此人们把这种知识架构称为知识树。

知识树是一种内化的图解形式,知识树记忆法就是把知识整个按照“树”的形状,先抓住主干,再添枝加叶绘制成图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主干、分枝、细枝、树叶、果实等。它一般是由一个主题或知识面即树的主干开始,划分成几大节知识,即树的分枝,每一节知识又划分成几类知识点即树的细枝,每一知识点又可划分成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即树的果实和树叶等,从而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知识绘制成一棵棵“知识树”,一目了然,形象有趣,快速实现记忆。

“知识树”比单纯的文字容易记忆。人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是依靠词语转换成具体事物的表象来理解和记忆的。如果阅读能力差,或对所阅读的知识内容毫无所知时,就不能转换成具体事物的表象,理解困难,自然也就记不住了。如果所阅读的材料有图解或图片,哪怕是初次接触,也能在一瞬间通观全局,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和记忆。总的来说,由于图解比文字信息更接近形象信息,所以我们在记忆某些事物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图像、图式、图片,尽可能地画得整洁、简练、色彩分明,来减轻记忆时的负担,以期得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知识树”记忆法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知识。知识树是把每节、每章甚至整个的知识体系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来,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随着“知识树”的增多,你掌握的知识也就随之增多,当你大脑中有了一整片知识的“森林”,也就是你轻松通过自考的成功之日。对于“知识树”,一是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解释,二是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去继续深化理解。

在我们对所学的知识采用理解记忆法记忆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步骤,以促进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快速记忆的目的。

Method 114: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经比较,就难以辨别事物的特征,就难以认定事物的本质,就难以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就难以区别事物的异同之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峰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所谓比较记忆法,就是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把握住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用以进行记忆的方法。

心理学认为:某一事物的特性总是在同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正如单独一个人站在那里无法知道他与另一个身高相仿的人究竟谁个子高一样,必须让两人站到一起比一比才能够得出结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此外,比较记忆最易引起人们的联想,而联想是大脑进行回忆的基本形式。联想有相向的,也有相背的。比如问起大,人们就有可能想到更大、最大,由big到bigger再到biggest,这就是所谓相向的;同样,问起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小,由big到small这就是相背的。凡此种种,都是联想在起作用。联想几乎是智能最低的人都具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是通过比较才赢得的。无怪乎俄国的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感慨地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