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包办孩子的一切
50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50年过去了,今天做父母的对儿童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普遍。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无减。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关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所显示,有52.5%的父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父母“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父母“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父母“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在独生子女道德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
现在,许许多多的孩子什么事都不用他们自己动手,一切全都由父母“承包”了。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但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都要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在小时候,父母心甘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父母年轻力壮,有精力侍候他们;但孩子从小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父母也变老了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一些教育学家担心在父母们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父母在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困难时,不是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是无原则地包办代替,将困难、问题一一排除,让孩子不费脑筋地步入坦途。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的是“拐杖”作用,孩子一旦离了“拐杖”便寸步难行。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放开手,不做包办一切的父母呢?
1.别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
孩子学穿衣、学系鞋带时,孩子要洗碗、扫地时,虽不如大人做得省心、省事,但人的手是越干越灵巧的,大人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孩子哪有机会获得灵巧呢?
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心灵手巧”、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基础。
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怕学习以外的事都会浪费孩子学习的时间。可是这些父母不明白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因为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是直接相连的,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所以,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
孩子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您真正爱孩子,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多给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不要用您的过度呵护、包办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2.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孩子的事情,父母不能样样都代替,这样会使孩子因缺乏以克服障碍取得成功的经历而缺乏自信,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将很难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从幼儿开始,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意义深远。
一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妈妈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
我们家里虽然是祖孙三代。可孩子的爷爷奶奶和我们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都很重视。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可以完成的事情我们都让孩子自己做。大人在旁边,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一些指导。
今年已经3岁的毛毛和自己大小差不多的孩子比起来,可显得懂事多了。不但生活上已不需要我们时时处处的照顾,而且,他还学会了别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脸、刷牙、洗衣服等。突然有一天,毛毛高兴地说:“妈妈,我自己会穿衣服了,以后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穿得歪七扭八的。但我还是不失时机地夸奖了他,他高兴地一蹦一跳的。
在我们悉心的指导下,毛毛取得了很大进步。无论智力发育还是生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养成了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与现在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的是:我们凡事都会让毛毛亲自动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毛毛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3.体会父母的辛苦
如果什么事情都要父母包办,孩子因为没有亲自做事情,就不知道做事的艰苦,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钱,他花起来大手大脚,不当回事。所以,要让孩子自己经历一些事情,他才能体会到父母工作挣钱的不容易。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
感受父母的辛苦
今天,天刚蒙蒙亮,我听见爸爸那急匆匆的脚步声。我知道爸爸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我从床上爬起来连忙叫道:“爸爸,爸爸,等等我,我也要去”。
我和爸爸来到沸沸扬扬的市场,卖青菜的人看见了我爸爸就对爸爸说:“这位先生,你要不要买些?”爸爸接着又问:“多少钱一斤?”卖青菜的人说:“一元一斤,很嫩很新鲜的菜。”爸爸皱着眉头说:“一元太贵,九毛行不行?如果行我就多买一些。”“不就差一毛,不用讨价还价了吧!”卖青菜的人没好气地说。爸爸摇摇头正要离开,卖青菜的人见状很不情愿地说:“算了算了。”
后来我问爸爸:“爸爸,一毛钱算什么,不就为了一毛钱要费这么大的劲干嘛呢?”爸爸说:“孩子,一毛钱虽然小但是以少积多,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多了。你平日吃、穿、用都是这不起眼的一毛钱聚集起来的。”
等爸爸买完菜已经是十点左右了,接着爸爸又匆匆忙忙地赶回饭堂等厨师把菜炒好后,又要把饭菜送到厂里把菜分给厂里的员工。烈日炎炎,爸爸如此东奔西跑真是把他累坏了。卖完饭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真是把他饿坏了,饿坏了的爸爸此时才开始吃午饭。
爸爸,您的工作是如此的辛苦!我现在完全明白了,您给予我的学习环境是来之不易的,为了我的学习生活,您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一定会用最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让他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磨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话:“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一休的母亲让小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1.8 经常否定孩子
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在训斥孩子的时候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时孩子提出一点建议父母就要一口否定。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孩子自卑、懦弱的性格。
有的父母就会有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今年10岁,干什么事都不自信,怕出错,总要别人替他做,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自信一些?”其实造成孩子这样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否定。
长时间以来,孩子都被父母否定着。当他还小、不知道对错的时候,父母会以自己的标准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就简单地否定了自己认为孩子错了的行为。这样,慢慢就形成孩子做什么都怕出错,做什么都怕父母说的性格。
要想改变孩子这样的性格,就要从父母做起。
1.学会赏识你的孩子
一个10岁的男孩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
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素罗。
卡罗素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想到她的儿子能成为一代名人,根本没有指望过靠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赏识的话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2.在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在公交车站牌下,一对母子正在等车。
一阵大风把妈妈的围巾撩了起来,妈妈想用手按住围巾,可是手里还提着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这个情形,小男孩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拿包吧。”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皮包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围巾。
没想到风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马上把皮包捡了起来,一脸的惊恐。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厉声训斥小男孩:“你怎么连个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脏了,你让我怎么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声不吭,眼泪却哗哗地涌出来。
母亲的训斥一定伤透了孩子的心。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小男孩还会主动从妈妈的手里接过皮包吗?而如果妈妈的反应不是这样的呢?
妈妈看到小男孩惊恐的表情,先从孩子的手中接过皮包,用纸巾擦干净,然后对孩子说:“没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净了。”
“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你不怪我吧?”孩子小声地问。
“当然不怪你。你能主动帮我拿皮包,说明你很有爱心,还乐于助人,真让妈妈高兴。”妈妈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还是很后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妈妈以后就特别注意了,相信你也会吸取教训的!”
“嗯,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我还想帮你拿包,好吗?”孩子说。
“好啊,妈妈相信你!”说完,妈妈又把皮包交给了小男孩。公交车来了,母子俩高兴地上了车。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
3.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被鼓励,这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没有鼓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但我们往往忽视对孩子的鼓励,往往忘记鼓励。
当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我们应避免用语言、用行动向他证明他的失败。就像有的父母经常说:“你不行。”“你真笨。”我们应该把事和人分开,做一件事失败了并不意味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一旦技巧掌握,他就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我们采取指责的态度,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就不像掌握技巧那样简单了。孩子可能永远做不成这件事情。对成人而言,我们自己首先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
想要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使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不要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在孩子今后的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生的财富。当孩子学会自信乐观地生活时,他就是个成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