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分清界限
14094900000006

第6章 家长所要扮演的角色(1)

2.1 关心者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他们迫切地需要父母和老师关注自己,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研究表明,一岁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是孩子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儿童情感发展研究则表明,没有爱或缺少爱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差,言语、动作发育迟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落后于得到正常关心与爱的孩子。因此,爱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日本池田大作说:“把孩子培养成优于父母的人,这是父母给自己规定的任务,由于这个可能的未来,父母为孩子成为更优秀的社会人奠定了基础,为此孩子把他们看做老师,肃然起敬。真正的亲子联系就是在这种互敬互爱的气氛中形成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关爱孩子呢?

1.把伟大的母爱给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母爱使孩子感到,降临人间是美好的;母爱在孩子身上逐渐灌输了对生命的热爱,而不仅仅希望活着就是了。”他还说:“由于母爱具有利人、无私的特点,因此一直被视为高尚的爱、最神圣的情感。然而,母爱的真正实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初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

作为母亲,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事业尽管重要,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的情感出现障碍,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留下永远的遗憾。

印度的甘地夫人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母亲的爱抚,犹如幼苗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应该把孩子放在首位。因为孩子们对母亲有着非常特殊的依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我所负责的公职和我对家庭、孩子应尽的义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然,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是,许多母亲给孩子的却是溺爱,替孩子做任何事情,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这种爱其实并不能促进亲子关系,孩子反而会看不起母亲,事事要求母亲做,处处呵斥母亲怠慢了他。到那时,母亲们可要后悔了。正如我国革命家邓颖超曾经告诫过我们:“母亲的心总是慈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话,那结果就适得其反。”

2.父爱不可缺席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作为孩子的父亲,不管你有多忙,事业有多重要,孩子同样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可因为工作原因而冷落了孩子,让孩子体验不到父爱。

美国艾柯卡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每当我们家遇到困难时,总是父亲鼓励我们振作精神。不论发生什么事,他总是我们的靠山。他是一个思想豁达的人。关于世事人情他有许多格言和警句。他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人生有起落,每个人处于逆境都要安之若素。当我在学校里考试成绩不佳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他总是这样对我说:‘没有一些不如意的事作比较,你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了。’”

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孩子交流情感,让孩子体验到父亲的关爱。同时,父亲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爱意表现出来,比如给孩子购买图书、辅导孩子学习、给孩子讲故事等。不管父亲怎么忙,父亲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一起成长,比如:父亲可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录下来,随时播放给孩子听;走到哪里,父亲都可以给孩子打个电话,让孩子知道父亲时时在关心他;等等。

3.让孩子明白你的爱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谁都爱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非常需要你通过语言或者行为告诉他,你是爱他的,因为,你心里爱孩子,孩子是难以体会的。这时候,许多父母恐怕有些为难,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爱字是比较难说出口的。

斯宾塞的朋友查理曾经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是查理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天,当我回到家时,和往常一样,我拿起报纸,端起咖啡。12岁的儿子突然对我说:“爸爸,我爱你!”

在随后漫长的几秒钟内,我只能站在那里,不知道怎样回答,是点点头,还是语气和善地“嗯”一声?我竟然有些迟钝地不知所措。最后我问他:“你想说什么?有什么事吗?”

他笑起来,向屋里跑去。我把他叫回来,问他怎么回事。他笑着说,这是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做的一个实验,你明天去问问老师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二天,我真的去问孩子的老师。她告诉我,她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了解一下父母在对孩子情感表达方面的一些情况,大多数的父亲和我的反应一样。

后来这位老师还告诉我,她的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对她说过这句话——“我爱你。”

我忽然发现,我们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或许太少花精力去发现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我们早该知道,孩子不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柜里的衣服,还需要父母对他说一声爱啊!我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句话。

就在那天晚上,当我走进孩子的房间,准备向他说晚安时,我用一种深深的、富有男人味的声音对他说:“喂,亲爱的,我也爱你!”

孩子脸上出现的惊讶和感动的表情让我心里一酸。我暗自想,早知道如此,我会天天这样对你说的。

可见,爱,真的需要说出来。只有让孩子知道你的爱,才能唤起孩子对你的爱,情感的沟通就真正的实现了。

事实上,向孩子表达爱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你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行了。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脸蛋,微笑地看孩子,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说一句:“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甚至,你可以给孩子写信来表达你对他的爱。随时向孩子传递你的爱,让孩子感受爱的温暖。

4.不可溺爱孩子

许多父母给孩子的爱往往是溺爱,实际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教育。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像狗那样去爱护孩子和抚养孩子,就不算其为人了。”教育爱可以让父母更关爱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引导孩子面对生活,走向人生的辉煌。

2.2 支持者

支持是一种从暗中支撑的行为。身为孩子的父母,在他们的生命中,你就是在扮演一个支持者的角色。你鼓舞他,为他喝彩,而当生命并非如他所愿时,你也要在一旁安慰他。你是他身体下方看不见的隐网,可以容许他飞到高处,在跌落下来时也能接住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安的儿子菲力普想参加学校的足球队,但他太紧张了,根本就不敢去报名试踢。苏安每天看到菲力普在后院踢足球,就觉得心酸。她知道那种感觉——渴望某个东西,却不敢去接近。她知道自己很希望孩子能够有自信心,于是她做了一个计划。

苏安跟菲力普谈话,想找出在热忱背后还有什么原因。他说他很紧张,怕他踢不到球,或试踢时表现不佳会让其他的孩子取笑他。这给了苏安一个点子。第二天,苏安到学校接菲力普时,她带菲力普到离家大约十五分钟路程的运动场去。菲力普问她要去哪里,她笑笑说:“你马上就知道了!”

苏安带他到一家正在练习足球的学校操场,菲力普一个人也不认识。他们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看到许多孩子错过球门,成绩平平。其中一个孩子竟然被自己的脚绊倒,跌倒在草地上。就在这个孩子跌倒时,其他的孩子都笑了,菲力普也笑了。

苏安这时告诉孩子,在学校并没有人会真正地嘲笑某个人,球踢不好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在场没有一个人的踢球成绩比菲力普还要好。菲力普相信了,第二天就去报名试踢。他表现良好,甚至被选入球队。在母亲创意的鼓励支持之下,菲力普克服了恐惧,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也很有信心了。

支持意味着肯定他们尝试新事物,或是不要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就像菲力普的例子。许多孩子都害怕尝试新事物。如果你知道虽然他们以前没做过,但这对他们将来有好处,这时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帮助他们:

1.降低危险

降低危险的意思是找出他们退缩的理由,尽量让这样的危险看起来不那么可怕。把危险暴露出来,这样就没那么可怕。你也可以提出解决办法,以解除危机。他们是否害怕被拒绝?他们怕自己看起来不够酷?还是他们怕失败会伤到自己,或改变他们并不想改变的事?所有这些隐藏着的理由才是孩子退缩或拒绝尝试新事物的真正原因。

2.夸大结果

夸大结果意味着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冒的风险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或许那表示他们可以跟朋友一起做一些大家都做过的事,或是他们可以从事自己很久以前就想玩的一种运动或乐器,或是去一个很酷的地方。但要指出结果是什么,强调如果他冒险去做,会得到什么回馈。

孩子想要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譬如参加球队或是保持好成绩等,这时候一点点支持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之所以会失去兴趣,不是因为碰到瓶颈,就是因为觉得无聊。你帮助他们找出瓶颈,你们就可以一起看出那个难关是否可以克服。

你可以跟他们一起走出僵局,想办法突破困境。如果你赞美、鼓舞、支持他们,他们就更愿意继续做这件事或这个活动。注意他们的进展状况,给他们的热情与成果以更多正面的鼓励,不要蔑视他们的动机。

2.3 引导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就是引导。引导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学原则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引导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

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向孩子示范,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找到错误的地方,从而改正过来;当孩子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看到更高、更远的目标,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一个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保护和安排下生活,他必须独立地处理各种事情,因此,引导孩子养成正确处事的方法非常重要。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呢?

1.善于引导孩子学习

学习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努力,能够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把“好好学习”这句话挂在嘴上的原因。实际上,不断地唠叨往往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明智的父母会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2.引导孩子努力上进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只是有时候孩子把心思用在了别的地方。父母不能单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成功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愿意努力做一件事情,他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导致亲子冲突的原因之一。

3.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有位哲人说:“孩子是伴随着错误长大的。”做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不健全,动手能力差,做起事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精彩的世界,他们想做一点事情,或者他们想帮大人做一点事,但是,他们总是做得不太好,尽管有良好的动机,往往把好事变成坏事。比如,孩子第一次帮父母洗碗却打碎了碗,孩子第一次帮父母做饭却把饭煮糊了,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父母会呵斥:“叫你不要洗你偏洗,现在把碗打碎了吧?快走开,我来洗!”“连饭都不会煮,真是笨呀!”……

许多父母责问的目的是想用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自我反省,但是孩子在反省之前,往往已经在心中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为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对孩子严厉责备,甚至动粗打孩子,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会有意无意地做出更多的错事来,而且,孩子会失去尝试的勇气。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会做事情,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必然会犯错误。当孩子有过错的时候,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以宽容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这样反而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好一件事情。

4.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

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有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简单地说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引导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比如当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的心理决定的。这时候,父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自私的行为视而不见,或者纵容,甚至责骂、恐吓,不仅不能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关心爱护他人,而且还会加剧亲子之间的隔阂。所以,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积极给予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