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管理学
13853600000019

第19章 传媒组织生产的管理(5)

4.节目审查制

节目审查制本是广播电视行业层面的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行业的一个规定,但这个行业的规定也促成了电视台内部的一种机制,即节目审查制。从管理学角度讲,这是控制职能的内容。

节目审查制的内容可看199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播前审查,重播重审。也就是说,所有将被播出的节目都要接受台内审片部门的审查,即使是已播出过的节目,如要重播也要重新审查。

下面对审查的形式与标准做一简单介绍。

(1)审查的形式

电视节目的播前审查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普遍审查,即所有待播出节目由台审片部门审查;第二是选审,有重点地选出来审,往往是题材比较重要的节目,这道工序由节目的负责领导甚至相关台领导负责审;第三是复审,指普审或选审中被指定修改的节目按要求修改完后,还要再审查一遍才能播出。

(2)审查的标准

审查的标准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中有明确的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增加国产优秀节目数量,禁止制作、播放载有下列内容的节目:

(一)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二)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的;

(五)诽谤、侮辱他人的;

(六)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应该说,这个标准与前边所讲报社的编辑责任制中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内容基本一致。

第五节 中国传媒组织采编活动管理的策略

当下中国传媒组织在对采编活动的管理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内容:

一、注重提高采编环节的技术含量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提高各环节的技术含量,就意味着流程再造,以实现有效性的提高。所以,提高传媒组织各环节的技术含量,也是管理活动,是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5年9月,在中国报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当时的光明日报社首先采用了“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在电脑平台上运作的采编流程管理系统。

这个管理系统使采编流程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稿件写作、编辑、校对、排版等工作依靠电脑,在内部网络上完成,而且所有内容都可以实现各环节的人员共享,大家的沟通十分便捷。应该说,这是通过采用新技术实现了流程的革新,让它“脱胎换骨”成了完全另一种的电子化办公,这是一个层次的跃升。这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报纸内容的质量以及工作时效性也得以提高,并且降低了成本。从那以后,采编流程的电子化便日益革新,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

但是比起发达国家,我们采编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欠缺,据相关研究结果,到了2007年左右,我们国家采用数字化采编的报社才占6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是有较大差距的。

对当下的传媒组织而言,在对其采编环节的管理中,要注重提高其技术含量,不断配备一些新技术设备,以提高其运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对采编队伍的管理

采编活动的管理重点在于管人,这个管人在此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内容,而是控制职能的内容,目的是使采编人员在工作上不出问题,使内容产品能够符合组织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对于采编队伍的管理也有其必要性。

当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在传媒业内也时有发生。由于我们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还不尽规范,出现了不少有违职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

比如,“有偿新闻”现象——名为新闻报道,其实是为企业或其他组织做宣传,从而获取相关收益,比如说金钱、物资、完成自己的广告与发行方面的任务等;以“批评曝光”为威胁来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虚假报道现象,记者为了“多出成果”,捏造新闻,比如北京电视台所出的“纸包子”假新闻等。

这些不良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也损害了传媒组织自身的形象。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此也出台过相应的规定,比如中宣部、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发布《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该规定指出:“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记者证。凡被吊销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之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还要求传媒组织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以方便群众监督。

当前,中国传媒组织要加强对采编队伍的管理,除了认真落实《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等政策之外,还应配备一些其他措施。比如,在内部建立采编人员信用体系,为每一个采编人员建立信用档案,并配之以适当程度的奖惩等。

三、在报社内部实行编辑中心制

中国报社在采编工作中的传统风格是重采轻编,编辑对记者没有主导权,这样编辑往往是被动地修改记者的稿件,而没有太多地从版面的编辑方针出发指挥、协调记者的采访活动,使稿件为报纸编辑方针的大局服务;同时,记者写了什么稿子就是什么稿子,对记者缺乏约束力,导致记者的采访也没有方向,“捡到篮里就是菜”。最终是报纸的编辑方针难以顺利实现。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编辑主导采编工作已是很普遍的机制。以美国的报社为例,在日常运作中,记者向编辑汇报新闻线索和选题,由编辑取舍,编辑最终下达采访任务,并对记者的采访工作随时跟踪指导。稿子写好后,由编辑根据版面编辑方针进行取舍、修改并在版面上的相关位置排放。这样的机制使得报纸能顺利贯彻编辑方针,而且采访、编辑活动也因方向明确而更加有效。

所以,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在采编的运作机制上实行编辑与采访岗位的分离、业务内容互不交叉、编辑指挥记者的机制。当然,针对中国传媒组织来说,这是一个组织层面的整体的变革,需要精心谋划,对整个组织进行精心的变革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报社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以认真对待才行。

思考题

1.你认为编辑中心制在我国报业实践中推广的策略应是怎样的?

2.结合实践谈谈当前中国电视制片人制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3.制播分离的本质是怎样的?电台电视台在具体的采用过程中应怎样把握尺度?

注释:

[1]《北京青年报的编采分离实践》,论文网,www.66wen.com

[2]详见国家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报纸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条例》。

[3]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词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邱沛篁、吴信训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周鸿铎著:《中国影视制片人和制片人制研究》,http://media.people.com.cn/GB/4361024.html

[6]詹成大著:《媒介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7]《电视业“制播分离”再思考》,http://www.sdc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