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13843900000027

第27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主题(6)

藏历新年里,欢乐的气氛充满着热荣乡。25日上午,村民白玛群培一家开始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白玛群培说:“这几天还有好多亲戚朋友来家里,大家一起庆祝新年。”大年初四,村民要举行文艺表演,白玛群培的两个女儿届时要表演一段藏舞。

藏历新年第一天,家住拉萨市娘热路的彭琼阿妈一家,穿上藏袍,举着青稞酒、桑烟,来到了自家的屋顶。他们要按照传统换经幡,这是新年里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选择在今天换经幡,因为今年的藏历初一是一个吉日。”彭琼说。

此时,位于拉萨市西郊哲蚌寺附近的次旺桑布一家,也在举行这一仪式。他说:“这个新年格外的吉祥,因为我的第二个孩子刚刚降生。”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这个男孩的降生为他们一家带来的无限喜悦。

此时,远在日喀则的次旦旺姆老人的亲戚不仅登门拜年,还通过电话给老人带来新年的问候。家里的座机和老人的手机响个不停,老人乐此不疲地接纳祝福,送去祝福。

这个新年一如往年,吉祥如意。

在西藏人民经历了“3·14”打砸抢烧事件、达赖集团煽动西藏人民不要过藏历新年的背景下,新华社记者采写了这篇反映西藏人民欢度藏历新年的稿件,真实展现了当地人民欢度节日的情景。

2.展现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千百年来,中国大地多民族共同发展,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构成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象。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国外受众介绍中国、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现状时可选择的题材和角度。

(1)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涉及语言文字、哲学宗教、医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

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例。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具有浓郁的穆斯林风情。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

另外,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侗族的大歌、回族的花儿,以及最初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昆曲等,都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反映当地地域文化、历史沿革、人情风貌的最佳载体。

(2)在保护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近年来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政府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数百万种,整理11万余种。在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35%以上,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中国已投入巨资维修了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文物单位,还将安排专项资金维修、保护西藏和新疆的重点文物及古遗址。

在对有形的文化遗产实施重点保护的同时,中国政府近年来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西藏为例,截至目前,西藏共有数十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如藏戏、唐卡、格萨尔、雪顿节等。此外,西藏还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发行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现状,尤其是西藏文化保护的现状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传播和发展是我们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采访、挖掘和报道的重点。通过对外报道,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和决心。

3.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

国际传播媒体在进行题材选择时,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国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掌握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已渗入各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在几乎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里,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节庆、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风俗习惯虽不属于宗教教义教规,但宗教观念仍然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在中国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区,绝大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信奉伊斯兰教的约有2000人,另有约6000人信奉天主教。宗教活动成为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藏,藏传佛教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佛教的深入人心,出家人的行为规范也逐渐融入西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佛教戒律十分讲究谦恭和礼数,受到这些言行约束的影响,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人普遍具有内敛、自律、谦恭的行为举止特点”。再如,土葬是许多民族普遍采取的对亡人的埋葬方式,但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西藏,天葬却是最普遍的方式。此外,藏族有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有关,比如雪顿节、展佛节、燃灯节等。

除此之外,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朝鲜族、俄罗斯族、羌族、彝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部分群众受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影响;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些群众则信仰萨满教。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对外传播中,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往往能很好地阐释中国各民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文明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在报道中围绕民族文化的特色确定主题,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第四节 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

全球性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域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如发展问题、粮食危机、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毒品泛滥和跨国犯罪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全球性议题必将影响到中国,而中国的做法与行动也将对这些议题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全球性议题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一)全球性议题的特点

作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性问题,全球性议题具有以下特点:

1.跨越国家地理界限

全球性议题不受国家边界限制,是所有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或共同面对的公共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同时出现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也可能先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继而“外溢”到相邻国家或与之交往密切的国家,最后蔓延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同一时期,在不同国家出现的全球性议题的表现形式或尖锐程度也可能不同。以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为例。2008年仅仅是美国一国的次贷危机,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危机就扩散到欧洲、亚洲、非洲,甚至引起了全球金融大震荡。在这场动荡中,不同国家面临的危机程度也不尽相同。

2.超越意识形态差异

全球性议题的出现不会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可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多民族国家还是单一民族国家,都会共同面临这些问题。这些全球性的公共问题最终将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人民摒弃成见、同心协力、共同应对,继续有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甚至民族优劣的争辩和对抗将毫无意义。

3.涉及领域广泛,相互交织

全球性议题存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但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这意味着,对全球性议题而言,一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很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些方面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或者以一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某一问题,却会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或恶化其他问题。例如,如果发展问题不解决,由贫穷滋生的走私、贩毒、海盗等犯罪活动就屡禁不止;强制全球减排二氧化碳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暖危机,却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无助于发展问题、南北差距问题的解决。

4.形势严峻,治理艰难

全球性议题不仅涉及人类的当前利益,还关系到人类长远的、未来的根本利益。20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蔓延趋势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深远,若不及时治理,将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些全球性议题的产生“非一日之功”,在治理上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治理、综合治理、全球共治。由于这些问题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表现形式不同,加上主权国家在不同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国际合作充满挑战。

(二)全球性议题产生的原因

全球性议题是伴随着人类对军事、政治以外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公共问题的重视而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增长和技术进步促成了社会大发展,但也渐渐暴露了繁荣和文明背后的“人类困境”。人们渐渐意识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的诸如资源枯竭、污染失控、粮食匮乏、人口膨胀等问题,已经超越战争风险,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这些公共问题引发的危机不断出现。各国渐渐意识到,单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已经不能够有效解决某一问题,全球各国需要同心协力、共商对策。

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则是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出现的。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参与的国际事务不断增多,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的经济政策、社会变化甚至卫生防疫制度,都不可避免地关系到其他国家的命运。

从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为应对气候变化而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可以看出,一些全球性议题的解决已经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甚至需要中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如何参与解决涉及中国的全球性议题,是中国外交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正确报道这些涉华全球性议题,则是中国媒体面临的新课题。

二、做好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报道的必要性

(一)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做好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的报道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在后冷战时代,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不仅包括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和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还涉及经济安全、环境安全、金融安全、卫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防灾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两种安全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情况下,发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似乎更加重要。例如,恐怖主义虽然看上去是非传统安全,但威胁的却是国家的传统安全。

事实证明,在全球性议题涉及的公共事件发生时,西方媒体罔顾中国国内的真实国情和存有偏见的报道,往往会误导国际舆论,困惑中国民众,甚至引发本可避免的社会动乱、群体性事件等危机,这些都将危及中国社会秩序稳定和政府控制能力,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做好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的报道,不仅有利于协助政府掌控公共性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蔓延,还能积极配合中国外交,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化解外部势力借机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维护国家安全。

(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

做好与中国有关的全球性议题的报道,于内,有助于政府和公众对涉及国家利益的全球公共事件做出及时、合理、明智的判断;于外,有助于帮助境外受众了解中国在全球性议题中的真实处境,理解中国的相关政策和做法,从而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给予中国更多的支持。

例如,为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西方媒体总是在报道中指责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长为世界带来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能源需求、环境污染、人权发展和金融政策等说三道四,在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等问题上,更是配合西方国家政府不断强调中国责任,向中国政府施压。

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中国政府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却不为西方国家及人民所了解。为此,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有义务做好报道,向外界解释清楚中国在这类问题上的利弊得失、权利和义务以及立场和主张,才能达到解疑释惑、增进了解、加深理解的目的,才能够有效化解国际上不利于中国决策发展的舆论阻力,从而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