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13843900000026

第26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主题(5)

第三节 中国的自然、传统与文化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南北气候类型变化大,山川湖泊遍布,动植物种类繁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56个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中国还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及这一进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国有特色的事物无处不在。而众多有特色的事物正是国际传播源源不断的题材。做好这些特色事物的报道,对于国外受众认识和了解中国十分重要。

一、中国的自然、传统与文化具有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人类文明的成果

中国是四大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历史遗迹如恢弘大气的万里长城、震撼人心的秦始皇兵马俑、古老庄严的故宫、精美绝伦的苏州园林等都蜚声世界。中华文化则涉及哲学、美学、艺术、语言等门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中华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都对中华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因此,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国有责任和意愿把中国历史和文化介绍给世界,与世界共享。

(二)具有地域和民族独特性

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从交通、商业贸易方面来说,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群落和村落之间的联系不够频繁。因此,中华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既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又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在中国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还有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另外,中华文化还可以按地区分为不同类型,比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等。这种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目标受众的兴趣点所在

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令外国人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从珠穆朗玛的皑皑白雪到海南三亚的沙滩椰林,从古典戏曲艺术、传统手工艺到传统服饰、传统礼仪等,这些报道主题不仅内涵深远而且独具魅力,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也能收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和刻板,很多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他们看来,中国或者中华文化仍然是“古老和神秘”的代名词。国际传播工作者有义务修正外界对中国与中华文化的片面认识,引导国外受众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古老而文明的中国。

二、自然生态问题的对外报道

(一)概述

自然是指一个地方的地理风貌,也是报道时首先要密切关注的一个特色题材。由于气候、水土等方面的差异,漫长的历史造成了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如果在国际传播中能够抓住这种自然的独特性,报道就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如何做好自然生态的对外报道

做好自然生态的报道,关键是要寻找自然景观的不同魅力。

自然的魅力无处不在。一提起桂林,人们就会想到桂林山水;一提起贵州,人们就会想到黄果树瀑布;一提起新疆,人们就会想到天山、胡杨林和漫漫的戈壁沙漠……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紧密的联系,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自然风貌给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全世界的人带来惊喜和心灵的慰藉。而那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是独特风景的地方,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比如,作为世界屋脊,中国西藏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错湖,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正是这么多令人神往的自然风貌方面的世界之最,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之倾倒。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东西横跨5000多公里,南北纵贯5500多公里。全国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巨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地丰富多彩的独特的风貌。目前,中国已有四川九寨沟、云南三江并流、南方喀斯特地貌等八处世界自然遗产。这些独特的自然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

当然,中国独特的自然风貌远不止这些。国际传播媒体在进行题材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报道资源。

三、传统历史文化的对外报道

(一)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品性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历史文化的分类

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绘画雕塑等)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如传说史诗、歌舞表演、地方戏曲、祭祀仪式等)。

1.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物化形态和生动载体。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形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包括古城、古迹、文物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发展的文化特色。

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根据中国国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明代洪武年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又比如,建筑艺术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审美心理的载体。而由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各地的建筑形式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比如,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也是中国宫廷建筑的代表,体现了雄伟、堂皇、庄严、和谐的艺术特色。而在中国长江以南,以精致、小巧、奇趣、秀美为特色的苏州园林建筑就是当地建筑艺术的代表。

此外,散落全国各地的众多的古文明遗址、雕塑艺术、绘画作品、历代手工艺术等,都能代表中国一段历史时期、一个地域的发展轨迹。我们在从事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选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作为采访报道的切入点,就能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打开一扇扇各具特色的窗口。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甚至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通俗来讲,应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几大类。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节日祭祀等礼制仪式、特色手工艺等都凝结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个性和民族情趣的体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昆曲艺术、古琴艺术、刺绣艺术等,蕴含了浪漫、含蓄、优雅、隽永的东方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是我们在向国外受众介绍中国的时候,不应回避的选题。

(2)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社会风俗礼仪等历经岁月传承,成为一个民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特色习俗。比如,中国人在重大场合会穿上唐装或者旗袍,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很多人愿意求助中医中药,闲暇时候愿意上戏院听几出中国传统戏剧,在节日、婚嫁时会在居室里贴上剪纸窗花,无论男女老幼总能颂上几首诗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3)中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扬植根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包括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昆曲、古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抢救、保护与传承。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风俗多样,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很好的传播和继承,处在遗失的危险中。例如贵州的傩戏、云南红河哈尼族人的长龙宴、泸沽湖摩梭族人的走婚风俗等都是无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目前的保护和传承状况却不容乐观。

因此,在我们的报道中,除了要宣传已经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将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报道对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四、多民族共融的对外报道

民族特色是国际传播媒体向国外介绍中国时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国国际传播的题材选择来看,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有一定重合的地方。比如,一些地方特色就是和民族特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里之所以要将民族特色单独列出来,是为了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之间的共融关系。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这构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及其历史发展背景是国际传播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在国际传播中,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华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特色,一直很受国外受众的欢迎。

(一)如何做好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对外报道

1.展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特点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差异很大,下面主要从衣、食、住、节日四个方面来分析。

(1)衣着

衣着也就是服装服饰。服装服饰是最直观体现民族特色的事物。汉族的服饰比较现代化,但仍保留唐装的痕迹;蒙古族的服饰由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完美地把蒙古民族精悍、健美、英武的气概表现出来;瑶族喜欢穿色彩鲜艳、美观大方、以手工绣成的外衣;彝族妇女穿百褶及地长裙;黎族姑娘穿无扣对襟上衣,下着筒裙,精巧细致,五彩缤纷。

(2)饮食

由于地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饮食特色。维吾尔族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再加上宗教信仰的原因,取食喜牛、羊肉,烤全羊和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最有名的美食。哈萨克族、蒙古族、科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则都非常喜欢食用奶制品。朝鲜族的泡菜、满族的满汉全席、门巴族的石板饭、壮族的油茶等都是这些少数民族别具特色的饮食。我们在选择对外传播题材的时候,完成可以从饮食上追寻该民族独特的风情。

(3)居住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地域条件的不同,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迥异,居住习惯也不尽相同:蒙古族住蒙古包,傣族人住竹楼,侗族人住木楼,而藏族人的居所则多用石头建成。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住房广泛采用尖拱和尖顶穹隆,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的特色;而西藏随处可见的寺庙、民居、碉房,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彩绘壁画,都渗透着藏传佛教的特色。

(4)节日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一些特殊的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比如,彝族有火把节;傣族有泼水节;古尔邦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庆;“那达慕”是蒙古族草原牧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牧草繁茂、牛肥羊壮的时候举行,人们以摔跤、赛马、射箭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案例五

西藏百姓欢度藏历新年

新华社2009年2月25日电。

连日来,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民众用传统方式一如往年迎接藏历新年的到来,庆祝新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之声传遍雪域高原。

后藏日喀则一带,在传统的藏历新年到来之前,农牧民在藏历12月1日庆祝了自己的新年。这个被称作“后藏年”的新年,是他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生活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用传统的歌舞表达对家人、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表达对新生活的满足。

古城拉萨,处处彰显着藏历新年的到来:吃“古突”的年二十九夜晚,家家户户举行驱鬼仪式,处处响起烟花爆竹之声;初一早晨,老城区内居民家家端着“切玛”踏着春雪拜年;大昭寺门前桑烟缭绕,迎接着新年祈福的信徒……

民众喜迎藏历新年,带动着商家的生意也格外好。在拉萨娘热路的一个烟花销售店内,藏族售货员扎多不停地忙碌,生意异常红火;而在位于西藏自治区政协旁的一处销售藏式新年糕点的店铺里,一个三口人的藏族家庭也是非常喜悦,他们今年准备的糕点在藏历年二十九之前销售一空。

位于边境的察隅县西托拉卡村,许多村民在旧西藏时,无法忍受苛捐杂税和领主的压迫,逃往缅甸。西藏和平解放后,他们又陆续回到家乡,生息繁衍。藏历年二十九晚,伴着欢快的音乐,村民们唱起民歌,跳起锅庄,共庆藏历新年。

山南地区隆子县去年10月底曾遭遇持续30多个小时暴雪的袭击。如今,这里已经恢复生机,藏族民众也忙着过年。

25日早上5时,隆子县热荣乡村民就背着塑料桶,来到村里的小河边,取到了今年的第一桶水,祈求平安吉祥;一大早他们还穿上全新的藏装,这也是藏族人过年的风俗,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