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13841400000025

第25章 电视纪录片台本写作(5)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一)铺陈与提炼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基于画面,又高于画面,它绝不是对画面内容的简单重复。写作解说词的时候,应该围绕着画面,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发掘。基于画面信息横向展开来对事实进行叙述,我们姑且称之为“铺陈法”;而沿纵向提升,阐发意义、营造意境,这样写作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我们称其为“提炼法”。

1.铺陈法

所谓铺陈法,是指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要配合画面铺陈开来写,充分发挥叙事功能。

(1)铺陈的两个层面

在“叙述”这个环节上,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要将有必要向观众解释说明的内容铺陈开来,叙述清楚,以补充画面之不足。

这种补充有事实性的说明。如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雕塑家刘焕章》用一句解说词介绍了主人公身份 “他姓刘,名焕章,今年已经52岁了,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副研究员”。 这些说明,既要“贴”画面,又要避免与画面重复。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解说词也可以与画面信息重复,这时往往能产生一种强调的效果。例如纪录片《交换伤病俘》中,有一组画面是我方被俘的伤病员从美军的汽车里一个一个被抬下来的镜头。解说:“抬下来的,抬下来的,还是抬下来的!”对细节的强调中又饱含着情感。

对画面的补充也有知识性的解释,如解释背景,概念等。《清宫秘档》里如此描述慈禧西逃后回京路上做寿的情景:“文武百官从各地来祝寿,连演数天戏,光是宴会的桌椅、餐具和茶具等花了三万多两白银;在山西、陕西正值百年不遇的旱灾,赤地千里;江西大雨成灾,一片汪洋,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不仅补充了做寿的一些细节,更通过对当时国情的背景介绍形式强烈对比。

(2)铺陈的两个维度

铺陈可以沿时间轴线展开,形成纵向铺陈,也可以沿空间轴线展开,形成横向铺陈。

山东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风范——天下第一藏》讲述了中国近代大收藏家张伯驹的故事,其中一段解说就从纵横两个维度展开陈述:这里是位于北京城西的承泽园,张伯驹的旧宅。

承泽园作为圆明园附属园林,近三百年来,先后有几位清朝的亲王在此居住,在最后卖给北京大学之前,承泽园的主人就是张伯驹。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仅仅是它面积的四分之一,事实上,像这样的豪华宅第,在张家的鼎盛时期还不止一处。

承泽园是一个清幽去处,张伯驹平时不问俗事,一心一意做自己的学问。有时候,文化界的朋友悄然而来,来了,也无非是相互研习书画、谈论词曲。

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说这位大公子: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

这段解说词对宅子背景的交待,既从纵向延展到“近三百年来”的所有权更替,又从横向说明了宅子的大小。且由地及人,描摹了宅院当时的主人——张伯驹。语言优美简洁,表意清晰,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使张伯驹先生的“真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2.提炼法

所谓提炼法,是指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既要配合画面写,也要写出画外之意,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的目的,发挥解说词的“表达”功能。

事、理、情是纪录片的三个重要因素。“‘事’是片子所反映的对象、表达的客体,它常常叙说的是一个或一段故事,反映的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人;‘理’是故事中所蕴涵的思想和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升华;‘情’是作者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通过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完成的。”“理”和“情”都需要解说词从具体的人与事中提炼出来。如此“提起来写”,便可在叙述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感悟,在“以事信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1)“理”的提炼

解说词的高度概括能力使它在说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注重对纪录片主题的开掘、思想的升华。用来说理的解说词,应高度概括,要言不烦;也要因事说理,不能空发议论。

例如,《西藏的诱惑》中讲到不幸翻车遇难的作家龚巧明时,有这样一句解说:“你去了,带着你生前最喜欢的一段格言:‘生命的方式只有两种,腐烂或是燃烧’”,将深刻的关于人生的哲思用十五个字的解说予以精辟概括。这样“讲理”,触及心灵,言语虽不多,却回味深长。

(2)“情”的升华

解说词还可以在画面基础上进行情感升华。抒发情感的解说词,可以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学色彩。但也不能脱离画面、脱离事实。如纪录片《云下边的山》中有这样一段感情炽烈的解说:“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位先行者——他出生在广东香山;他年少时就读于夏威夷檀香山;他的衣冠珍藏在北京西山;它的遗体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他姓孙,名叫中山。他的生生死死都离不开这个‘山’。是啊!他就是一座大大的山;他就是一座高高的山;他也是一座渴望见到太阳,然而始终未能见到太阳的山……”在对内容进行巧妙串联的同时,表达出强烈的崇敬之情。情感缘事而发,有落点,才显出“真情实感”。

当然,一篇纪录片解说词如果通篇都是“铺开写”,平铺直叙,这样的节目只能算是长新闻,不能称其为纪录片;如果通篇都“提起来写”,围绕理性思考组织素材而不注重叙事,这样的节目只能说是新闻评论,也不能称其为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溶事、理、情于一炉,解说词既要“铺开写”,又要“提起来写”,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与画面、解说实现“无缝链接”。

(二)散布式与连贯式

电视纪录片经常将解说词和当事人采访同期声穿插起来,有时甚至细致到一句解说一句当事人同期声采访的穿插,这种情况下,解说词是一句句或者小段小段不能连贯的话,就会呈现出一种“散乱”的状态,我们不妨称之为“散布式”解说。但另一些纪录片的解说词又是大段连贯的文字,有的纪录片的解说词甚至就是一篇一气呵成的美文,我们姑且称之为“连贯式”解说。

纪录片解说词是否连贯,主要根据纪录片主题表达的需要,以及其他画面、声音素材的质与量来决定。从风格上看, “散布式”解说词常见于纪实风格的纪录片;“段落式”解说词常见于写意风格的纪录片。从题材上看,强调说理的政论片、难于理解的科教片、缺乏表现材料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等,常用“段落式”写作;而社会生活题材的纪录片则常用“散布式”写作。

1.“散布式”解说

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听觉语言的组成部分,除了要与视觉语言配合,更要与其他听觉语言协调。正因为要给同期声“让位”,纪录片解说词才会不连贯。因此,进行“散布式”写作,特别强调与同期声的协调。解说词与同期声或承接、或递进、或并列、或对比,关系应十分“亲密”。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散布式”解说词语句上应力求精练、质朴、简约。例如:[解说]在三峡,像谭邦武老人这样高龄的老船工屈指可数了。作为三峡历史的见证者,经常有人来拜访他。老人最喜欢带他们到对岸的纤夫古道上走走,讲讲船工纤夫过去的生活。

(同期声) 这个纤痕勒了千百年才摩擦(出来的)。这两个口子、这个是大纤绳勒了的,这个粗的(纤绳);上面是细点的(勒了的),船小些。你看,几十条索一起在这里,恶狠狠地往前奔,就勒了这个深的槽子。

[解说]八百里峡江,九滩十三峡,凶滩恶水是出了名的。自从江上有了船,岸边就有了拉纤的人。长年累月,用竹篾编成的纤绳在石头上磨出了一道道纤痕。

解说词与同期声紧密承接,既形象又简洁。将两种不同的声音穿插结合起来叙事的方式,灵活而不沉闷,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同。

2.“连贯式”解说

进行“连贯式”写作,则更强调解说词本身的连贯性、流畅性,相应的,对语言的美感也要求更高。例如:《西藏的诱惑》的开篇语就如诗一般: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强烈,那样不可遏止。对具有献身精神的艺术家来说,像蓝天诱惑雄鹰,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巨大,那样难以摆脱。

“连贯式”解说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开头、结尾和主体通常一应俱全,往往更讲求解说词本身的谋篇布局。解说词开头的写法主要有开门见山式、由远及近式、寓意式、强调式、介绍式等,结尾的写法有总结式、提出问题式、寓意式、意犹未尽式等,如纪录片《龙脊》的结尾:“农历八月,龙脊上的十几所学校都开了学。潘能高家田里的稻子也灌满了浆。用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用一句话阐发出田间水稻的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出对希望工程救助下的孩子们寄予的希望,既充满寓意,又回味悠长。

(三)自述与他述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三人称。不同人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方式,使用第三人称解说,能以全知的视角进行全方位叙述,有利于客观展现事件全貌。

第一人称叙述有较强的主观性,但能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近年来纪录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例如,《俺爹俺娘》中,全部解说采用“爹娘”的儿子——摄影家焦波的口吻写作;纪录片《高三》中以一名高三毕业班学生的日记作为画外音,直接起到解说作用;而《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系列片中,作为片子主要部分的作家口述,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完成了对城市的个人化叙述。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自述”与第三人称的“他述”,在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中并非“排他性”的存在,它们有时也同时出现在一篇解说词中。

(四)序列与并列

解说词层次的安排主要有两种思路——并列与序列。

所谓序列,即前后文之间按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连接。以时间为线索,强调因果关系的解说词更具故事性。在强调故事化表述的今天,序列式解说词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纪录片在解说词写作时都特意加入一条时间线索。

所谓并列,即解说词的各层次间并无明显时间或因果关系,是围绕同一主题的素材的并列。由于纪录片的素材往往都是片断性的,情节不连贯,戏剧冲突不明显、不集中。并列式的解说尽管戏剧性较弱,但更符合纪录片这一片种的特性和拍摄方式,因此得到普遍的应用。

序列与并列常同时出现在一篇解说词中。有时,纪录片在整体架构上有一个时间线索,但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却采用“同题集中”的并列手法。有的纪录片总体上用几个典型事例的并置,但在每一个事例的叙述中却按照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来展开。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固然有一定技巧、规律可循,但要真正写出好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需要良好的文学、历史基础,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创作经验,更需要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良知。

思考题:

1.电视纪录片拍摄提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电视纪录片“蓝本”写作的特点与方式有哪些?

3.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有哪些特点?

4.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有哪些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