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科技与传播
13835200000009

第9章 从《走近科学》看电视科技节目的传播误区(2)

在《走近科学》节目中,类似小题大做的所谓“科学调查”还有很多。这种为了故事化而制造悬念,用昏暗的镜头、紧张的配乐和故弄玄虚的解说来强调所谓的悬念、神秘等元素,往往会矫枉过正,使节目陷入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牢笼。正如很多观众评论的那样,《走近科学》打着科教片的旗帜,以恐怖片的手法拍出了喜剧片的效果。

所谓的故事化,作为电视科技节目的一种结构方法与表现方式,指的是通过寻找典型的人物事件,精心安排情节,设计和推进悬念,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原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合理运用,能够深入浅出地传播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过度使用或滥用,则会使节目内容与形式本末倒置,失去故事化的本来意义。

偷换概念、逻辑混乱:节目论证缺乏科学的方法

科学并不是简单的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科学概念实际上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生产工具;科学精神则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

科学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既包括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诸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也包括一些具体方法。对于科技节目来说,科学方法主要指的是在节目制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原则。当前我国的电视科技栏目虽然大都以“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为口号,但实际上这些节目往往只注意科技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科学方法的传播。

科学方法的核心就是逻辑与推理。概念是一切认识的逻辑前提,要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其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明确而统一的概念。《走近科学》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在节目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偷换概念。比如2008年10月的一期名为《飞碟来了》的节目,就把一般的飞碟(不明飞行物)概念和哈尔滨一家公司制作的小型遥控碟形直升机混淆在一起。不难理解,这种故意混淆或偷换概念,使节目名不副实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吸引观众眼球的需要。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逻辑混乱,把简单的事情人为地复杂化,是《走近科学》的另一个误区。如2009年9月的一期名为《喊泉的秘密》的节目,讲的是广西某地的一眼泉水,人一喊之后水量就会加大,再喊水量则会减少。节目先是请村民现场演示了喊声对泉水的影响,渲染了喊泉的神奇,接着讲述了当地杨八姐的传说,然后采访了地质研究员,对喊泉周围的环境做了考察,最后监测了两个小时喊泉的流量,才发现原来泉水每隔6分钟左右就会有个流量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其实和喊声无关,所谓的喊泉只是巧合而已。

从这期节目可以看出,对于某种“神秘现象”,《走近科学》不是先做调查和实验,确认问题是否存在,然后再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先是渲染一下事件的神秘气氛,从外围无关的现象入手,采访当事人,描述有关的传说,然后是记者的胡乱猜测,最后请来专家进行调查分析,澄清事实的真相。

这种明显缺乏科学思维的方法,一方面和节目制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收视率为王的节目评价标准和指导思想驱动,制作节目时一味强调事件的神秘性,而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性。

浮躁功利、迷信科学:节目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

科学精神指的是对待科学的态度与原则,可以概括地说,严谨求实与勇于探索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创新的动力。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精神的养成,比具体的知识学习更重要。因此科技传播节目一定要注意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

严谨求实指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走近科学》的节目很多时候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比如《走近科学》2007年曾有一期名为《半夜鬼拉灯》的节目,讲的是一个农户家的一个电灯半夜时经常会莫名亮起。节目先说经过两次认真检查,不是开关的问题,然后开始极力渲染闹鬼的气氛,胡乱地猜测原因,最后证明还是开关老化接触不良造成的。因为前两次检查得不够专业,所以第三次检查时才发现问题。

《走近科学》还有很多节目也是如此,当大家都认为一个事情的起因是某个最简单的因素时,节目会先否定这个原因,然后逐个排查其他明显不可能的因素,绕了几圈回到问题的原点后,最后告诉观众,原因其实还是最开始否定的那个。这种反复无常的兜圈子式的节目制作方法,严重背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无疑还有很多自然现象难以解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探索,现有的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修正甚至否定。

科学就是在面对自然现象不断怀疑、否定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的。

遗憾的是,《走近科学》节目却经常表现出一种科学万能的思维定式:凡是不合常理、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就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如果当事人看到或经历了奇怪的现象,一般都会被推断为幻觉、精神有问题、自我暗示、有癔症,或者是想出名而自编自导的骗局。

比如2008年8月《走近科学》播出的三集名为《天降UFO残片》的节目,在众多目击者证明不明飞行物体有着变换发光现象,飞行轨迹与速度可以调整,掉下来的一块金属残片引发的奇怪事件难以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节目只根据这块残片的金属元素含量与人造航天器使用的合金材料基本一致,就给出结论:这是失控的人类航天器坠落大气层而已。这种一叶障目式的研究方法,实在是有悖于逻辑常识与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作为人们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活动,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它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科学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意味着对原有理论的部分否定或修正,而不仅仅只是丰富和补充。以《走近科学》这种思维定式来弘扬科学,其结果只会使人们离真正的科学越来越远。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所说,对于从事科学普及的人来说,巨大的挑战是,如何向人们说清楚科学发现、客观真实、曲折坎坷的历史和人们对科学的误解,以及科学的实践者偶尔表现出的决不改变航向的执著顽强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可能看起来繁琐和生硬粗暴,但是与科学发现相比要重要得多。

对于电视科技节目来说,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要比普及具体的科技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就能指导人们更有成效地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信息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观众获得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曹飞: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实验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