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科技与传播
13835200000041

第41章 论电视摄录技术的新发展

田维钢

摘要:本文从技术的视角出发,着重探讨电视摄录技术的最新发展,全景成像技术、卫星遥感成像技术、全息摄影技术等新技术对电视取材的积极影响,进而提出观点。新的摄录技术不仅使得电视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还会为电视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电视摄录技术、取材范围

电视是一种高度依赖技术的媒介。没有现代电子技术,就没有电视的产生,同样,电视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技术产生了新的电视制作手段,新技术还将带来新的语言、新的节目形态和新的传播方式。从摄录技术方面说,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无限地扩展电视的表现领域和取材范围。

如果把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那么新的摄像技术的不断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仅仅依靠眼睛无法看到的全新世界,从而也使得电视的取材范围和表现领域不断扩大。现在,凡是人能到的地方,摄像取材、记录表现几乎都没有什么问题。安装在卫星上的摄像机可以让人类鸟瞰地球,带有遥控设备的水下摄像机帮助人类探索海底奥秘,微型摄像机则可以让人类换个角度看世界。比如在探索频道的节目中,微型摄像机让我们看见茧内正在吐丝的蚕,峭壁上蛋壳中正在孵化的小鸟,甚至可以把摄像机拴在鸟的翅膀上,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声音作为电视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也促使声音的取材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早期没有同期声的电视到同期声的出现,再到现在电视声音的效果越来越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在声音的记录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在讲述长江源头时,《再说长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冰川融化水滴落下的声音,流水摩擦岩石的声音,微风掠过旷野的声音,甚至源头的夜晚人耳不能分辨的声音。采集到的声音可以称为天籁,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大自然自己真实的声音。

而且为了达到最好的还原效果,在这部纪录片中,摄制组第一次使用了杜比立体声录音技术,从而采集到了极富原始美感的大浪拍岸之声、潺潺流水之声、微风掠过原野之声……当它们与各类画面相配合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

可以说,电视的取材范围是随着摄录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一步步地扩大的。现在,新的摄录技术又为电视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表达手段。

1.360度全景成像技术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施里·内亚(Sheer Nayer)正在研究新的全景成像技术——能够直接播出的实时视频的360度全景成像。这套系统采用了单一制式的NTSC摄像机,并在这种摄像机上加装了特别的抛物柱面反射镜,以拍摄半球区域内的图像,观众在浏览这些图像的时候不需要移动摄像机就可以欣赏到全景图像。因为它通过单个镜头就可以有360度的取景角度,之后用编写的软件处理全景视频,去除视频图像被扭曲的部分,将视频展示为全景或是全景中的部分(就像12部“软件”相机,每一个都有整个360度空间的30%,可以在计算机监视器上显示),再通过一根同轴电缆将全景视频输出到台式计算机。这套系统可以将模拟图像转为数字格式存储。

现在,在发明者的指导下,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媒体研究中心正在一个纽约市新闻节目中使用这套系统。

全景相机可以观测到整个场景而几乎不存在任何盲点。它可以使记者以一种新颖的、也许是进步的方式做新闻。例如,一个记者端着相机指向一个方向采访,而这时其他地方发生了重要事情,他必须快速移动相机,否则就会错过这个重要事件。

如果有了全景相机,记者可以得到所有的视频,这样他就可以集中精力提问了。另外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尤其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大部分记者集中精力获得一个好的镜头而不是进行完全正确的报道。即使全景相机有一点帮助,也会是很有意义的进步。全景相机也使得记者在采访中不必切换镜头,这通常可以在采访之后进行。

现在全世界每年都有一些战地摄影师为拍摄好的新闻画面而因公殉职,因此,全景相机对处于危险地区的记者也是有用的。记者不必站起来移动相机来环视战场,以至于冒着伤亡的危险将自己置于敌人或友方的炮火之下,他只需简单地把全景相机放在三脚架上,自己趴下即可。

全景成像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摄影技术出现以后的一个基本假定,即摄像者可以自我决定,根据人物在镜头里的位置,判断取景框里什么内容最重要。除了全景成像技术之外,内亚还研究了一种3D相机,如果它能与全景成像系统相融合,那么将意味着可以实现数字视频和新闻事件场景的自由转换。

2.卫星遥感成像技术

我们每天都会读报或者看电视,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因为技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显得过于抽象和复杂,人们只要充分享受它的产品就足够了。但是如果去看美国电影《爱国者的游戏》,也许我们就能意识到卫星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一切。随着最新图像增强软件的推出,美国中央情报局(或者任何具备遥感卫星的个人和组织)能在500公里外检查行使在华盛顿环形公路上的汽车车牌。2006年,美国Discovery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列国图志》系列大量地使用了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遥感图像,将其放在片子的开头和过渡处,既大气磅礴,又流畅自然。更有甚者,2006年11月15日,法新社最先报道了来自谷歌地图产品的新消息,它将会增加历史地图地貌,非洲地区可以回溯至1787年,亚洲地区可以回溯至1710年,按照谷歌发言人的说法,“观者将有乘坐时空机器穿越的感觉”。

现在的卫星遥感成像技术已经可以拍到分辨率非常高的图像,完全可以达到电视台播出的技术标准。在通常的情况下,一般的记者没有像中央情报局那样配备有高精度传感器材和先进图像增强技术的间谍卫星,不过,记者有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方法,用获取到的卫星图像来报道重要的新闻事件。纪录片《再说长江》就第一次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全景展现长江水系全貌,观众也第一次如此真实、如此清晰地从几万公里的高空看到了长江,那感觉绝不是震撼两个字所能形容的。正是卫星遥感成像技术成就了这种震撼。尽管现在许多国家对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卫星图像还有争论,但是卫星遥感成像技术已经为新闻业带来了新气象。它对于那些想远距离或大视角取景的记者来说特别有意义。

3.全息摄像技术

全息摄影术指的是美国科学家丹尼斯·盖博(Dennis Gabor)发明的一种三维摄影术。拍摄者使用激光相机拍下一个物体的多个形象,然后以三维格式重新进行制作。这样做出的图像比传统图像复杂得多,也传达了更多的信息。对观众而言,三维全息图像几乎等同于全色彩、全动态的真实所见,而不需要像在观看其他三维图像时那样必须借助特殊的眼镜或其他设备。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从前从后,无论从顶部或者底部来看,全息图像都能保持完全的三维形态。

有些科学家预测,全息图像可能以实物大小在未来生活中出现,形成所谓的“全息空间”景象。不过现在以激光为基础的全息图像,制作耗时,造价昂贵,所以只在信用卡防伪时有所使用,暂时还没有应用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

假如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一天全息摄影术变得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我们用全息摄影来采集素材,那么我们的电视新闻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科幻电视剧《星球舰队:下一代》曾对“全息空间”进行过描绘。想象一下你完全由人工合成,但看起来又完全处在真实的环境中——这自然要拜严丝合缝的三维技术所赐——学习、娱乐或者训练。一个人身处用眼睛无法分辨真伪的世界,这将多么过瘾!全息摄像技术运用于电视制作无疑会促进三维电视的发展。设想一下,将来一家人看电视可以围坐成一个圆圈,从各个角度看,电视画面(实际上画面已不存在)上的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在屋子里奔跑、跳跃……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

还有其他成像工具,包括无人驾驶飞行器,它能够从相对较低的角度高速拍摄视频信息,在烟雾弥漫的起火的建筑中拍摄的热感应摄像机,还有一些现在仍处于试验阶段的刚刚出现的可能会改变新闻采集的设备。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研制了一种机器人可以在曼哈顿的大街上穿行,使用激光扫描建筑物,然后以精确的三维形式将建筑物呈现出来。哥伦比亚大学的另外一项合作促进了带有嵌入式全球定位系统的移动记者工作台的发展,它可以根据照片拍摄或声音录制时的精确经度、纬度和海拔为每幅照片编码。

音频录制技术也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数字音频录像带、数字录音音频磁盘和三维成音设备。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再现所有的模拟视频录音技术,而且还增加了事件编码或注释等许多重要技术,记者可以方便地在音频录制部分作注释。

综上所述,新的摄录技术不仅使得电视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还会为电视带来新的想象空间。电视摄录技术的新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对视频信息的需求和愿望。人的永无止境的愿望是技术前行的永恒驱动力。只要人对电视更快更好的愿望不停止,保证取材范围无限扩大的电视摄录技术的发展步伐就永不会停止。

(田维钢: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