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科技与传播
13835200000040

第40章 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信息形态

——以2009年新媒体信息形态的发展为例

马忠君、宗怡

论文摘要:麦克卢汉说媒介就是信息。媒介的核心是媒介形态,是媒介技术的呈现,媒介形态作用于信息,并赋予信息以某种特质。换句话说,话语方式比话语本身更为重要。这一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更为明显。本文以2009年新媒介形态热点微博与社交网站的网页游戏为例,对其形态的构成和内涵予以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信息形态、微博、网络社群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教授在1990年首先提出了媒介形态演进(Media Morphosis)这一概念,并在其《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ediaMorphosis:Understanding New Media)一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Morphosis的意思为形态的变化,指物体形态、外表或特征的改变。MediaMorphosis是指传播媒介形态的转换和变化的过程,具体到媒介层面,媒介形态的变化指媒介载体中的信息的构成与组合的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的改变。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互相作用引起的。”媒介规定着我们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人类传播的历史是一部媒介发展的历史,更是媒介形态演进的历史。这部历史的主角无疑就是人类本身,人类对自身欲求的满足是传播媒介发展的原动力。这部历史记述了人类是如何利用媒介完成自我的延伸又完成自我认识的,它还记述了人类是如何借助媒介记述无限逼近现实时空又独立构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新的时空的。其中媒介形态的发展是这一历史的基本线索,它为信息赋予形式与特质。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四定律勾勒出了媒介形态发展的核心:“这个媒介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强化?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或者说它取代了什么东西?它使什么过时的东西得到再现?它被极端挤压之后产生什么东西或变成什么东西?”总体来看,我们发现媒介形态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媒介越来越不可感,也就是说,媒介中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复制能力越来越强,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

媒介的结构界定信息的性质。互联网是人类传播技术发展中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媒介。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六度分割理论(Sixdegrees of seperation)演变为零度或者一度的分割进而开始对主体自身进行分割,完成对传播效率的提升以至传播结构的全面变革,致使“地球村落”愈发地成为“世界一家”,这个世界越来越小。

格拉特维特(Granovetter)将“人与人交往的频率与影响”定义为关系强度(Strength),“个体或集合AB之间无关系时,AB交往圈子的重合最小;AB之间为强关系的时候,AB交往圈子重合的部分最大;AB之间微弱关系的时候,重叠的部分居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他在之后的研究中强调,在社会网络中,“弱关系比强关系更为重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观点:每个人拥有一个与之相识的人的集合,也同时拥有一个亲密朋友的集合,这两种集合在每个人的社会交往行为中同步甚至交叉发展。与你相识的人是一种相对的弱关系,但是它是通向另一个亲密集合的通路。从亲密关系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的本质需求紧密相关,人们也往往在亲密关系的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中深度地呈现自我,尤其在网络空间,弱关系的存在,在增加了与其他个体相连的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构建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和效率,建立有新的内涵的亲密关系,最终网络传播带来的社会交往的“结构性”变化取代传统社会中“关系本身的特征”。

人们本身的这种交往的需求反映在网络空间便是为这些新的关系寻找载体,为创立新的关系寻找可能性,为一个一个“微小的世界”提供信息形态和结构,以便能够连接和拓展这些小世界。比如微博。

微博(Mini Blog,Micro Blogging),即微型博客,也被称为即时博客。其主要的形态是将一定文字数量限制的内容(一般不超过140字)或一张图片,利用微博平台与人分享。微博博主可以发起或参与话题讨论,发展朋友,分享信息。除了文字数量的限制之外,微博与传统博客的区别还表现在这种方式更适合于人们借助移动媒介发布信息,所以微博的时效性更强,内容“碎片化”程度更高。

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微博网站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用户已近4000万。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前15位。Twitter更多地表现出功能性的扩张,从简单的“你在做什么”到“什么在发生”再到有一定指向性的“为什么发生”。它是Blog,是BBS,是SNS,是Wiki。Winter是基于南京大学校园地图的微博(winter.lilystudio.org)。Winter项目组的研发人员说:微博(Winter)可以什么都不是,也可以是很多,关键看你怎么用。这番论述也说出了微博这一形态的强大之处。微博之所以强大和它的形态特质紧密相关。时效性是微博显示出来的第一个特性。Twitter拥有强大的时效性甚至是对敏感事件发生的前瞻性,2008年Twitter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比其他媒介渠道都快。微博在信息结构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Twitter为例,除了注册以外,几乎所有的功能都提供API支持,有无数的客户端软件,支持RSS,大量用户使用多种客户端更新Twitter。所以我们说Twitter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种统领网站的信息结构和形态。

新浪微博无疑是2009年互联网形态上最大的赢家。但在表面火爆之下,新浪微博在内涵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微博的特性决定着其内涵是草根的,是普通大众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新浪平移博客的名人资源,造成新浪微博现在的文化指向更多的是粉丝文化。这是由于一方面新浪在微博审查制度探索过程中出于安全策略的考虑,另一方面现实社会权力特征的惯性平移造成了名人效应可以延续。但从长远来看,势必还是要向“民众的力量”回归。如果说博客是一种“分权”式的权力获得,那么微博便是将这种权力的需求在时间空间和议题的设立发展的全过程的拓展。同时,微博是一种新的“群体写作”的模式,它高效率地结成多元叙述的传播体系,是现有传播结构更为有力的补充。在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的分析报告中透露出一组数字,以10月24日的访问数据为例,Facebook流量已占据美国所有网民上网活动的6.1%,Twitter类似的流量数据比例仅是0.14%。社交网络是直接以社会关系结构成的,微博是以即时沟通和微型博客书写为特征和手段的社交网络。微博形态上的多元和微小也保证了它作为社交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可能。

与此同时,微博不仅成为搜索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成为SNS的结构线索,成为现有新闻内容生成系统的一部分,成为视频、博客等频道的入口,等等。

2009年另外一种重要的新媒体形态是社交网站中的网页游戏,比如开心网的“开心农场”。这么一个简单的游戏,在社交网络的平台上便幻化出无穷的魔力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小游戏对于关系建构、信息重组的能量,它为一个个小小世界的互联提供了新的方式。

网络社群总体来说分为两类,有现实关系的成员结合和完全没有现实关系的成员结合。开心网用户大多是基于现实中的关系在网络中结成某种社群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交往之前,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已经在现实中多多少少建立了一些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基础便是对信息的高度共享,但这种共享是有边际的,是会饱和的。

这种基于现实的亲密关系的交流在新的空间之中便出现一种“弱关系表达”的趋势,更准确地说是强关系中的“弱表达”,表现为信息内容和形态上的变形。“偷菜”这一简单的游戏行为,带来了新的互动交流方式和内容,更新了基于既有关系的信息交流。表面看来它没有明确的信息量却又隐含着大信息量,类似弱关系的表达反过来作用于强关系。“偷菜”的目的在于娱乐,更在于社交。

微与弱的信息形态适应人们碎片化的生活以及碎片化的情绪积累与自我存在。

这表现在人们的时间是零碎的,议题是琐碎的,空间是不固定的。微与弱的信息形态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情绪之中,它的内容生成几乎不需要经历沉淀的过程。移动互联网最能满足这种需求,这也是信息形态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美)罗杰·菲德勒.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加)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美)保罗·利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保罗·利文森.思想无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Mcluhan,M.,&;Mcluhan,E.Laws of Media: The new science.Ontari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8.

(马忠君: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师;宗怡: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