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13834000000020

第20章 故事编创训练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故事编创训练要求学生用镜头、图片、语言、音乐等手段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要求是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矛盾,有人物形象的完整作品。本章节可依照教学时间,考虑是否进行。

第二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的练习是为了提高同学们从选材到编排,从文字到画面形象化的表达以及后期语言、音乐的运用,直至作品全部完成的每个工作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展示个性思考并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表述提供平台。更重要的是提高电视节目的可看性和可听性,达到更有效的传播。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

(1)故事的题材要求真实,创作者对这一题材要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只有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作品才能有活力、有亮点。

(2)对材料进行组合编写,使之更有可看性、可听性。形式上要新颖别致,内容上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3)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行动要合情合理,要遵循发展规律,符合逻辑。

(4)镜头的运用或图片的选择必须很好地表达剧本内容,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主要事件、矛盾冲突、情节发展。

(5)镜头或图片本身风格不仅要统一,更要表达出剧本的风格特色。

(6)音乐的选择也必须以剧本和镜头风格特色为基础,从而起到烘托、表达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7)在音乐运用的同时,也可以配合音效,这样能够强化表达的强度,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8)尽量要求学生做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做多种尝试,这样能获得更多的艺术表达手段,为今后工作和独立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附当代音乐

在1945年以前,西方一些作曲家开始对新的音响手段进行实验和探索,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音乐出现了剧烈变化发展的时期。

大批音乐家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技法,以声音、音响、音色作为创作中心,探索新的表现体系和音乐语言,挖掘新颖奇特的音乐效果,包括演奏手法的新发现、新乐器的制造。音乐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很多音乐家本身就是科学家,他们利用电声技术制造出自己感兴趣的音响。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音乐的多元化格局更为明显,各种流派和风格的音乐同时存在,出现了重视传统、回归传统的趋势。随着交通的日益快捷、信息的快速传递,西方的距离越来越小,作曲家能够更广泛地吸收各种音乐养分。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逐渐普遍起来。音乐在多样化的同时,又呈现出空前的综合性。70年代以后流行的包括简约派、新浪漫主义、“第三潮流”、拼贴手法等,都可以看做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音乐流派。

一、微分音音乐

微分音指的是小于半音的音程。用微分音做成的曲子称为微分音音乐。它突破了钢琴一个八度所提供的十二个半音的范围,采用四分之一音、六分之一音、八分之一音甚至更小比例的音。它原是中国、印度等地区音乐的特征之一。在19世纪末,曾有人做过尝试,系统的形成是在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微分音音乐的代表人物有捷克作曲家巴哈和美国作曲家帕奇。巴哈(1893-1973),在他的大量的微分音作品中运用四分之一音和六分之一音。1924年,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创建了微分音音乐系。帕奇(1901-1974)提出一个八度内包含43个等分音程的理论,他还自己制造乐器、组织乐队演奏微分音音乐作品。

微分音音乐的影响不是很大,它的困难在于乐器的构造和调音的方法,但后来这些困难在电子音乐实验室中得到了解决。

二、噪音音乐

噪音音乐是由噪音组合而成,没有固定音高,音的震动是不规则的。噪音音乐是未来主义思潮在音乐上的主要表现,它来源于意大利未来画派鲁索洛的美学思想。鲁索洛认为噪音早已随19世纪机器的产生而存在,他主张跳出纯粹乐音的狭小圈子,征服噪音这一无限变化的领域。他把生活中的噪音分为六大类:(1)轰隆声、爆炸声、咆哮声;(2)嘶嘶声、喷气声;(3)忙乱声、潺潺声、咕噜声;(4)沙沙声、吵闹声、呼啸声;(5)金属、木头、陶器的敲击声;(6)人或动物的尖叫、呼喊、喘息、呜咽声。

面对噪音音乐,听众时常难以接受。1921年,在巴黎举行了几场噪音音乐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然而一些音乐家却对器械的声音所具有的新的音响可能性颇感兴趣。法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1883-1956)受到未来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噪音音乐的启发,对表现机械时代、实验新的音响很感兴趣。他对新音乐的实验主要依靠节奏和音响。他选择了打击乐领域,由此他成为西方第—位系统而广泛地探索打击乐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荒原》、《电子的诗》。

瓦雷兹的作品不多,由于音响的怪异和演奏的困难,起初很不受欢迎。20世纪50年代后,他的作品突然被人发现,成为战后新音乐风格的先行者。人们称瓦雷兹为“先锋派的先锋”。

三、序列音乐

序列音乐是指在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要求在创作时有极精确的计算,演奏中又需要极清醒的控制。许多著名的序列音乐家又是数学家或建筑家,他们对复杂计算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听众需求的注意,使序列音乐呈现出高度理智和客观的风格。序列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梅西昂。

奥利弗·梅西昂(1908-1992)出生于法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42年几经波折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他的音乐很独特、个性鲜明,以丰富的音响组合加上浓艳的色彩著称。他的代表作是《时值和力度的模式》。

四、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一定程度的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它是作曲家把偶然的、不确定的或没有预先设计好的因素带进作品的创作或演奏中的产物。作曲家的乐谱可能写得很简单,需要演奏家自己加以处理。偶然音乐主要是受爵士乐的即兴创作及演奏方式的启发,让演奏者参与创作。可以说,偶然音乐的出现是西方音乐家企图精确控制音乐的各个方面的极端结果。

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1912-1992)。他的第一首偶然音乐作品是《变化音乐》,根据中国的《易经》写成。凯奇根据六十四卦制定出六十四个音乐图示,然后采用扔3个硬币的方法从正反面找出相应的六线形及其在音乐中的答案,以此组成全曲。这种方式跟掷骰子差不多,因此也有人称偶然音乐为“掷骰子音乐”或“机遇音乐”。

五、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或修饰声音而成的音乐。纵观电子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利用阶段、电子乐器阶段和计算机音乐阶段。

19世纪末,留声机的诞生改变了音乐的欣赏方式,人们不再局限在演奏现场听音乐。电子技术的发展,使音乐家意识到音乐艺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并做了一些尝试。意大利作曲家雷斯比基在《罗马松树》中用留声机在乐队演奏过程中重现夜莺的啼鸣,音响效果使人耳目一新。这是利用电子技术的最初阶段,还没有体现出电子技术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音乐家大胆创新,将电子技术应用于乐器方面的研究,制作出电子乐器。电子琴的产生是电子乐器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以独特的音响和表现力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发展前景。1959年电子合成器得到改进,1964年合成器音乐有了广泛的实际使用价值,进一步简化了具体音乐制作的复杂过程,扩大了音响组合的可能性,它开拓了广阔的音响天地,扩大了音乐的手段和表现力。

对计算机音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迈休斯等科学家、泰伊等音乐家都为计算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工作。计算机音乐是指不仅利用计算机作曲,而且其音响材料也出自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它利用电声把人声和其他各种声音汇合成不可抑制的音流,传达出强烈的感情,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里塞,代表作是《突变》。

六、具体音乐

具体音乐是指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录下来加以变化和处理组成作品。它的发明者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1910-1995),代表作是《一个人的交响曲》。

20世纪40-50年代,科学技术促成了磁带录音机的出现,音乐家们不仅将它用于音乐的储存和传播,还将它用于音乐创作。40年代末,法国巴黎广播电台成立了德沙伊德俱乐部,主要有作曲家和科学家,他们以录音机为主要工具,采集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音响,运用多种录音技术加工制作,并把这样的音响效果取名为“具体音乐”。

具体音乐作品除了使用传统乐器的音响效果外,还大量使用自然界的音响,如雷电声、风暴声、鸟鸣声、风声、机械声、火车的轰鸣声、人声等。具体音乐的倡导者们利用录音机的机械性能制造各种特殊的音响,如改变录音机的录音和放音速度,颠倒磁带的放音顺序等。

具体音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乐舞台上经常出现,特别是在广播电台的各类音乐节目中出现的机会较多。具体音乐的很多做法被电子音乐所借鉴,电子音乐逐渐兴盛,一些具体音乐的作曲家开始了电子音乐的创作,具体音乐不能保持自己独立发展的趋势,最终被电子音乐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