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13834000000021

第21章 附录:绘画与诗词练习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艺术是一种源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所处历史情景中各种事物(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法律、哲学等)作用于艺术家头脑、经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借由绘画诗词或其他艺术载体(声、形、色、语言等)进行表达,然后作用于社会的产物。

艺术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形象进行,形象是美的主要属性。正因为有形象,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人印象深刻,让人回味,促使人思索,给人启迪。

绘画和诗词形象感强,具有外观直觉性,我们能够感受到具体形象,体味其中的情感,获得艺术享受。

同时,绘画和诗词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它们,开发我们的想象力,提高我们的艺术感觉。

1.绘画和诗词可以反映大量的时代信息

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反映大量的时代信息。如我国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北宋末期徽宗时代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又如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定和自主独立的精神。又如读杜甫的诗,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当时时代的战乱、民不聊生。这些都说明绘画和诗词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时代信息,表达了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

2.绘画和诗词可以反映丰富的情感信息

艺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例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我们可以感受到爱和温暖,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欣赏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的痛苦无助,是代表所有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人向这不平的社会发出呐喊。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我们感到白居易对江南景色的热爱。所以,绘画和诗词作品中都有作者丰富的情感信息,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作品,增加我们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人和事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

3.绘画和诗词可以反映大量的地域信息

绘画和诗词中都存在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例如古希腊的绘画和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很多是裸体,因古希腊自然环境并不富饶,希腊有一句谚语“一生下来就要与贫穷为伍”,又加上古希腊城邦众多,所以战争随处存在。为了捍卫自己的城邦,武士们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因此当时希腊人认为健壮就是美,是力量,是荣誉!所以人们视健康的体魄为美丽,因此就要表现人体的美。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它描绘了北宋时期东南一带的重要都市——杭州。

绘画和诗词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可感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今天观众已不满足于死板生硬的说教和干巴巴的介绍,他们希望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大量信息。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绘画练习,将诗词绘画的静态变动态,将平面变立体,挖掘出诗词绘画中更丰富、更深层次的知识和内容,表现我们的认识和思想。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1)讲授如何运用诗词、绘画采编制作短片。

(2)介绍民族乐曲。

(3)为学生播放一些乐曲,让学生反复听,熟悉乐曲。

(4)介绍绘画作品。

(5)以诗词和绘画为素材制作一个短片。

(6)短片必须自己配音乐(从创意到短片制作均由各位同学自己动手完成)。

第三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部分通过诗词和绘画练习,将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元素进行综合运用,过渡到完整的短片制作。

(2)优秀的绘画和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选用这样的素材制作短片,可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水平。

(3)通过古诗词和绘画作品的不同选择,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表达个人审美情趣和个性。

(4)运用绘画和诗词作为素材,可以提高学生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对素材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5)绘画和诗词作品内涵十分丰富,可以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采集素材、运用素材、编辑素材以及后期配音能力。

(6)学生一定反复听音乐。对音乐有感受之后,展开想象、产生情感,有表达欲望之后,再动手寻找绘画和诗词素材。

(7)运用音乐一定要得当,音乐形象必须与内容相吻合,音乐节奏必须符合镜头运动节奏。

(8)配音的语言部分也必须与镜头运动与音乐相吻合,应协调一致。一定要求总体的完整协调,风格统一。

该单元主要训练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但最主要的仍然是短片的可看性、可听性和艺术感染力,以便为将来做各种节目打下基础。

诗词绘画部分采编播注意事项:

(1)逻辑清晰:①层次的排序;②层次之间的衔接。

(2)主题明确:选材与内容紧贴主题,表现主题。

(3)结尾要有意韵、余味。

(4)画面字体与作品风格统一。

第四部分学生作业例稿

短片作业(见光盘)《记忆的余晖》

第五部分民族乐曲

1.《高山流水》

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2.《潇湘水云》

古琴曲。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字楚望,约公元1190—1260年)创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共十段。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经过许多琴家不断加工,艺术更臻成熟。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数百年来广为流传,许多琴谱专集都收载了此曲,并被历代琴家公认为优秀的琴曲之一。

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4.《春江花月夜》

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又名《淮阴平楚》,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6.《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作者把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乐曲第一段表现了苦闷彷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旋律如泣如诉、缠绵委婉。第二段节奏果断有力,旋律较为急速,表现了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的愿望,以及誓与周围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抱负。第三段和尾声表达了奋斗的意志不断加强和在逆境中挣扎前进的感叹和苦衷。当音乐的发展到达顶点时,旋律忽然中断、情绪急转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形成了一种回肠欲断的悲恸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颤音中结束。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人生“安适”的问题,通过音乐的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7.《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二胡曲。刘天华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乐曲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此曲在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8.《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9.《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是民族管弦乐曲。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10.《旱天雷》

《旱天雷》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原是由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扬琴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后又成为广东音乐乐曲。现有多种演奏形式。

《三汲浪》原是一首琵琶小曲,改编者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放慢加花等技法,对原曲进行新的节奏处理,并充分发挥扬琴密打竹法和善于演奏大跳音程的特长,使陈调出新声。《三汲浪》曲调平稳、低沉,改编后的《旱天雷》则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节奏欢快,乐曲的情绪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新名为《旱天雷》。

11.《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也称《百鸟朝王》、《仪凤图》等,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12.《渔舟唱晚》

著名的北派筝曲。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13.《江河水》

双管独奏曲。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原曲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的全曲悲愤有力,感染力极强,曾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后经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