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13831200000002

第2章 都市言情剧(1)

都市言情剧都市言情剧从1979年的《有一个青年》起步,到1990年的《渴望》万人空巷,再到新世纪的《中国式离婚》《中国式结婚》《金婚》《复婚》《婚姻保卫战》,一路走来,不仅搅活了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也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婚恋观的演变历程。作为中国电视剧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都市言情剧30年来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在都市言情剧的审美价值领域中还存在着审美指认和审美价值取向模糊与缺失的种种现象。

第一节都市言情剧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一、都市言情剧的发展历程

都市言情剧在我国的发展不过30年,其滥觞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和谐共振的结果,同时与日常生活审美语境的兴起息息相关。大体而言,我国都市言情剧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步履蹒跚的滥觞期(1979年至1989年)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电视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由于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电视剧在起步阶段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鲜明的现实感和强烈的时代性是“文革”结束前电视剧的主要特征,讴歌和颂扬时代、英雄是当时的主旋律,谈情说爱被诬为资本主义的流毒或反革命的余孽,所以文化领域谈情色变,反映男女日常情感故事的作品少之又少。

新时期以来,编导者以敏锐的触角和新颖的视听语言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变化,一批贴近大众情感与世俗心态的短篇电视剧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例如,1979年播出并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电视剧一等奖的《有一个青年》,1981年播出并荣获第二届“飞天奖”的《新岸》,1986年播出并荣获第七届“飞天奖”的《丹姨》,1989年播出并获得该年度电视文艺“星光杯”一等奖的《搭积木》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讲述了主人公的情感故事。这些作品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触及情感生活的某些侧面,努力复原被人为放逐的情感生活的原貌。最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开始有意探索情感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搭积木》这部电视剧就是探讨都市婚姻问题的发轫之作。作品通过对毛毛爸妈婚后矛盾纠葛的深入解剖,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危机和婚姻中的困惑,表达了对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情感、婚恋生活作为电视剧的重要表现题材,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琼瑶剧在这一时期的广泛流行,其故事内容、情节模式、审美元素为后来的都市言情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这一时期言情剧创作的弱点也比较明显。首先,对情感故事的讲述是一种“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顾虑重重,生怕越雷池半步,不能直接、大胆地直面情感生活。其次,美好的爱情婚姻大多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似乎爱情在劳动的名义之下才是名正言顺的,脱离了劳动爱情就变质了,爱情没有独立的存在。再者,相比较电视剧中的历史反思和道德评价而言,其中穿插的情感故事实际上处于边角料的位置,是历史反思和道德评价的导火线和切入点,情感生活是一种主流话语的附属存在,“这样的立意和布局,往往使情感戏淹没在对历史观念和道德的反思,或是时代变迁引发的各种冲突之中,因其负载着沉重的理性思考以致成为一种点缀”。

(二)渐入佳境的发展期(1990年至1998年)

1990年《渴望》的出现标志着都市言情剧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真正拉开了都市言情剧发展的序幕。《渴望》不论在叙事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段方面都有开创性的意义,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商潮激荡和道德式微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发了亿万观众的精神共鸣。在《渴望》的影响和带动下,言情剧创作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涌现出诸如《离婚前后》(1991)、《爱你没商量》(1992)、《过把瘾》(1993)、《情殇》(1994)、《东边日出西边雨》(1995)、《儿女情长》(1997)、《将爱情进行到底》(1998)等一批优秀作品,都市言情剧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延续性和连贯性较强的发展期。

毫不隐讳地讲,都市言情剧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突破和缺失都比较明显。此时的都市言情剧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较滥觞期都有了显著提高,走出了“谈情说爱”的困窘境地而直接面对婚恋生活,首次将“情感”作为电视剧的一种新题材大胆、直率地予以正面表现,尝试着去探寻物质形态的婚姻与精神形态的婚姻等婚恋中的敏感问题(《离婚前后》是代表作品)。同时,言情剧创作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对于发展期的都市言情剧来说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如善良美丽、温柔贤惠的刘慧芳,生性懦弱、褊狭多疑的王沪生(《渴望》),敏感率真、执拗任性的杜梅(《过把瘾》),善解人意、忍辱负重的玉兔(《离婚前后》)。它开始关注“人”,开始把电视剧艺术还原为“人的艺术”。

在看到突破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不能够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情感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绕开时代精神而单纯言情未免有些单薄和轻飘,透过《过把瘾》这扇爱情的窗户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窗外社会变迁与时代演进的痕迹;比如说故事演绎的是都市情感生活,而精神实质或审美指向却是乡村神话,常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归宿,没有将回归情感家园的都市神话放在应有的位置,以《渴望》为例,故事与审美指向是分离的,带有浓重的向后转拥抱旧道德、固守旧衣钵的倾向;再比如,不能、也不敢表现诸如婚外恋、性暴力、同性恋等当时社会已经存在的婚恋问题。也许这有些苛求或为难当时编导者的实际境遇了,而这些缺失恰恰给成熟期的都市言情剧创作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三)精彩迭现的成熟期(1999年至2005年)

1999年《牵手》的出现,标志着都市言情剧的创作走向成熟。《牵手》首次直面“第三者”插足的社会敏感问题,并艺术地将这种自然存在成功转化为人的社会存在。作品将这种复杂的婚恋关系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巧妙地结合起来,潜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和婚恋关系内部去透视引发婚姻裂变的深层社会动因,具有现实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宽广性、强烈的探寻意味和思辨色彩。随后出现的《来来往往》和《让爱做主》将有关第三者插足的探讨继续引向深入,《结婚十年》首次对婚恋中的男权意识和婚姻中爱情关系的微妙变化作了全景式的观照,而且将这种观照置放在企业改制、工人下岗、下海经商等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史”的色彩。2002年播出的《空镜子》让人眼前一亮,该剧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曲折的故事,而是把常态生活的褶皱和毛边端出来让人细细品味,贵在平中见奇,妙在不动声色,其间包含着时代创伤对个体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无情消损的批判意味,是一部充满诗意且厚重十足的现实生活剧。2003年的《中国式离婚》是一部视角独特且褒贬不一的作品,在女性毁灭中质疑婚姻的存在、在女性自戕中探寻婚姻的经营应该是该剧的突出特点,其间交织着对婚姻中诚信关系的质疑、对性爱与情爱关系的思索、对第三者插足问题的再认识,它是言情剧发展史上一部最富有争议的作品。《浪漫的事》是2004年都市言情剧的新收获。该剧被评论界誉为“《空镜子》的姊妹篇”,延续了《空镜子》底层情感关怀和民间婚恋定位的审美特征。2005年的《中国式结婚》没有超越《中国式离婚》的窠臼,依然在偏激与疯狂打闹的漩涡中逗留,反响远不如前者。

成熟期的都市言情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每年高达几千部集的电视剧中,都市言情剧几乎占到半壁江山。成熟期的言情剧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这一时期的言情剧创作大都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其次,言情剧创作中思辨和探询意识取代了娱乐和消费倾向,正视婚姻的合理性和家庭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同时不回避伦理道德的多元性,甚至以包容和对话的姿态为伦理的多元化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没有对非主流、非正统婚恋问题进行草率的否定和批判,试图从人性、人情的视角来弥补简单道德评价带来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性。再次,言情剧创作的题材实现了多样化,创作风格趋于稳定,创作技巧和方式日臻完善,叙事策略和运用电视语言的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样评价成熟期的言情剧并不是说它已经尽善尽美,我们也应看到,在创作中不仅存在着放大婚外恋、无视民族的文化语境和生存环境随意渲染各种婚恋观念的非现实主义倾向,而且还存在着抬高落后文化、贬斥先进文化并宣扬腐朽价值观的错误行径。

(四)温情脉脉的回归期(2006年至今)

2006年播出的《新结婚时代》与《牵手》、《中国式离婚》一样都出自著名编剧王海鸰之手,被称为“王海鸰婚恋三部曲”。《新结婚时代》的出现在言情剧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反思与回归的标志性意义和价值。作品主要讲述了顾小西与何建国的城乡婚恋、顾小航与简佳的个性婚恋、顾父与保姆小夏的黄昏恋等两代人、三种不同状态的情感故事。作品从“离婚问题”入手来探讨当下婚姻中的现实矛盾,但是,与前期的言情剧相比,《新结婚时代》没有简单重复那些杂乱无章的情感,而是将叙事和审美的重心定格在回归与坚守传统婚姻家庭这一层面上。作品一再暗示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爱情不能挑战和取代婚姻的既有位置,婚姻才是爱情的合理归宿。作品首次正面强调了“家”的存在作用和“家”在婚姻爱情中的核心位置,否则,所有的幸福追求都会付之东流。维护家的完整这一审美理想在剧中显得并不空洞,主要通过长幼尊卑、孝悌文化、伦理温情等传统元素具体表现出来,在温情脉脉和其乐融融中提醒我们该坚守什么和留住什么。作品对幸福的阐释与理解也含有新意,在固有思维中家庭的幸福就是长辈对晚辈丧失自我与不求回报的付出,这种幸福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情感运动,作品却通过顾教授与保姆小夏结合,儿女主动放弃遗产继承权的细节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情感的双向运动,其实长辈更需要关怀与呵护,更需要儿女的理解与支持。所以,《新结婚时代》具有强烈的反思意味与回归意识。

当然,《新结婚时代》并非白璧无瑕,城乡差别与门第婚姻的模式古已有之,相对比较老套,真正能成功逾越门第门槛并拥有幸福婚姻者往往是道德力量孵化的结果,在现实中多以悲剧结局告终。作品竭力展示和渲染婚姻中的残酷与恐惧,不免给人带来“人生多困境,婚姻不可期”的悲观失望情绪。此外,2006年播出的都市言情剧还有《别爱我》、《爱了散了》等作品。2007年重拍的琼瑶经典《又见一帘幽梦》继承了琼瑶剧细腻、唯美、浪漫的审美风格,作品的时代色彩和都市气息十分浓郁,语言对白中出现了诸如“粉丝”、“网络聊天”等当代流行和时髦的词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作品似乎更加重视对中年人与青年人情感生活的审视与探讨。

2008年,《马文的战争》在情节上表现了离婚后仍然生活在一起的“夫妻”的独特关系及其情感走向。创新在于其绕开在婚姻生活内部剖析与拷问的情感剧惯例,转而抒写被所谓婚姻牢笼释放的人们的情感取向,对婚姻的间离反而使人清醒。该剧诉求落在调侃式地反思现代人轻率离婚的行为,劝诫婚姻危机中现代人的情感回归。《我们俩的婚姻》着力呈示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婚姻内核相抵牾导致的矛盾,企图消解婚姻存在意义的困惑,最终该剧以皈依传统的姿态捍卫了婚姻的尊严,重构了“家”的温情,可贵在于这样的皈依并不是不加辨析地宣扬传统,而是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在自我意识膨胀的现代人身上的被激活。此外,本年度的都市言情剧还有《错爱》、《相思树》等。2009年,《蜗居》的播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姐妹两条情感线索均围绕社会敏感问题铺展。对宋思明、郭海藻情感关系的道德审视力度不足使其遭到普遍非议,事实上,结局处理呈示了放纵情欲与物欲终将走向自我毁灭的命运,流露出批判的姿态。同年度播映的《王贵与安娜》则沿袭《金婚》的叙事模式,谱写出磕绊一生却终生相守的爱情复调。

2010年,《复婚》、《婚姻保卫战》等剧仅从剧名就能看出现代人对婚姻的渴望、对家庭的回归。《复婚》中石小芬有时对丈夫近乎虐待的情感方式其实也是对家庭护佑的精神体现,而《婚姻保卫战》中几对夫妇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婚姻的神圣,对事业的追求已经退居到第二线。《婚姻保卫战》中“许小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为了让妻子兰心充分享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女强人”的快乐,自己则在家中做一个快乐的“家庭煮夫”,并且成立了“夫联”,让其他成员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真正体察妻子的心情,维护家庭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