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13831200000001

第1章 写在前面的话(代序)

生活在当下,谁也无法否认,新时期蓬勃发展起来的国产电视剧已经蜕去最初的幼稚,悄然成为当今文艺创作潮流中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传媒艺术之一。据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统计:目前,国产电视剧的年产量维持在“每年12000—15000集,在全国的1974个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占总数的89.4%。在各种电视节目中,电视剧的收视市场份额占据第一。”为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与其他艺术媒介相比,电视剧传播更广、受众更多、影响也更大,她不仅描摹着我们的生活情状,也在构建着大众的思维框架,同时还成为国民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通道。然而,与飞速发展的电视剧创作和群众收视热情相比,学界对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却并不充盈,尤其缺乏对类型电视剧的关注。

其实,三十多年来,中国类型电视剧基本完成了从“单一僵化”到“类型丰富”,从“追求数量”到“重视质量”,从“政治说教”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并重”,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的过渡与整合。在这样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有多少“天光云影”供我们去欣赏,又有多少重要的命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思考。有感于此,2005年秋天,我开始规划设计中国类型电视剧的研究,并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系统工程列入常态工作范畴来实施完成。几年的学术坚守,终于有了一些体悟心得。这本书就是我们学术团队五年来不断欣赏、发现、思考,进而学理化的部分研究成果。

2010年6月,我着手整理修改此书稿。虽然每一个篇章从萌芽那天起,本人就身在其中、思在其里。但结稿之时,还是对各章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增添删减、调整切换、逐句修改甚而重写,布置全书体例格局,统一全书语言风格,并把研究对象一律延伸至2010年。这项工作,原打算60天完成,没想到一做就是整整半年180天。众所皆知,电视剧文本与电影文本不同,只要你增加一个文本,那就是几十集的观剧量和成倍的思考力。从酷暑到寒冬,其艰难、艰辛、艰苦,不堪回首。多少次都想就此放弃,多少次又强迫自己拿起。好在有程军玲、唐承群的耐心协助,才得以完成本书的定稿。他们对学术的执著、对电视文化的热爱,恐怕是我坚持到底的最大理由。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提出三条原则,也即三个“坚持”:坚持把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现实的、美学的乃至哲学的层面进行全方位观照,力求整体辩证地把握审美反映对象;坚持以电视剧本质属性为研究基点,力求客观科学地探究有别于文学、话剧、电影的电视剧艺术特质。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梳理了12种类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描述其生成语境及未来态势,还分析其审美特征、影像风格衍变规律及存在问题。另外,因着电视剧是一种艺术与技术兼备的艺术门类,本书还坚持关注技术实践层面的阐发,持论立说的依据始终建立在电视剧文本的精细解读基础上,因而全书涉猎新时期以来电视剧近400部。鉴于此,《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无论从资料的运用、研究的方法,抑或理论的架构,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以期对理论界及从业实践者提供一种既包含整体构思也囊括具体操作的研究形态。

结束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感到说不出的轻松,多少天的紧张、熬夜总算结束了;多少年和中国电视剧同呼吸共喜乐,总觉得要为她做点什么的那种别样的情绪释然了。回望此书稿,还是觉得不足。为此,敬请读者方家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撰稿分工为:第一章都市言情剧(薛晋文),第二章青春偶像剧(程军玲),第三章家族剧(唐承群),第四章历史剧(宗俊伟),第五章儿童剧(魏南江、邓彦),第六章农村剧(唐承群、薛晋文),第七章民工剧(魏南江、李田),第八章西部剧(徐雄庆),第九章军事剧(胡辉),第十章灾难剧(程军玲、刘伦里),第十一章“红色经典”改编剧(张莹),第十二章谍战剧(魏南江、张艳)。

最后,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赵欣老师给予这本书的支持和帮助。

魏南江

2011年1月28日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