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04

第4章 B(2)

俾众周知(bǐ)

“俾”字,使也,使之达到某种效果,使大家都知道。《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率兵征讨孙权时,汉献帝派御使大夫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昭曰:“俾我国家拯于危坠,此又君之功也。”汉献帝一共连用了七个“此又君之功也”,以彰曹操抚四海、定天下的功勋。

卑鄙(bǐ)

“鄙”字,极易误读成去声。表示品质低劣、粗俗的意思。古代也作自谦词,或含轻视、低下的意思。另有“可鄙”、“鄙陋”、“鄙视”、“鄙弃”、“鄙俗”、“鄙俚”、“粗鄙”、“鄙夷”、“鄙薄”、“鄙人”、“鄙见”、“鄙意”、“肉食者鄙”等词。

包庇(bì)

“庇”字,音bì,从《广韵》必至切,中古去声字。意为遮蔽、掩护、保护。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名句。另有“庇佑”、“庇护”、“托庇”、“荫庇”等词。极易误读成去声的pì。

泌阳(bì)

“泌”字,音bì,从《广韵》兵媚切,中古去声字。古县名,汉置比阳县,唐末称泌州,明初改泌阳。因源出铜山的唐河支流泌水而得名。今泌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泌阳河北岸,驻马店市所辖。“泌”字,用于“分泌”、“泌尿”等词时读mì。

贲临(bì)

“贲”字,音bì,从《广韵》彼义切,中古去声字。客套语,意为光临。“贲”字,形容装饰得很美的样子。

敝人(bì)

“敝”字,极易误读成上声。对别人谦称自己。原意是破烂、破旧。如“敝屣”、“敝衣”、“敝帚自珍”等。旧时也作谦辞,指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既可指自己,也可指他物。如“敝舍”、“敝姓”、“敝处”、“敝校”、“敝邑”、“敝国”等。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载,汉文景帝时,面对晁错的削夺诸侯封地的政策,吴王刘濞乘机举兵发动吴楚七国之乱,他在致送汉朝诸王子的书信中煽动说:“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可具五十万。”

奴婢(bì)

“婢”字,极易误读成上声。旧时指被迫供有钱人家雇用役使的女孩子,如“婢女”。“奴婢”,指男女奴仆。有时宫中太监对皇上和后妃也自称奴婢。

赑屃(bìxì)

蠵(音xī)龟的别称,产于海中,体长一米多,很有力量,以鱼、虾、蟹为食。《本草纲目·介部一》解释为:“蠵龟,赑屃。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音fū)象之。”碑趺,即碑下的石座,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就是取其力大能负重的意思。

麻痹(bì)

“痹”字,音bì,从《广韵》必至切,中古去声字。病名。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身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丧失和运动机能障碍称为“麻痹”。如“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症”等。中医通常把由风、寒、湿等侵犯肌体引起的关节或肢体肿大疼痛、麻木叫“痹症”。还有“风痹”、“湿痹”、“寒痹”等词。常引申为失去警惕、疏忽大意,如“麻痹大意”、“麻痹敌人”等。

“痹”字,异体字也常写作“痺”。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麻痹”为mábì。1985年又重新确认“痹”字“统读”为bì。极易误读成pì。

刚愎自用(bì)

“愎”字,音bì,从《广韵》符逼切,中古入声字。意为“乖戾”、“固执”、“任性”、“执拗”。在古汉语里,“刚”与“愎”常常连用。刘鹗《老残游记》语:“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成语“刚愎自用”是指倔强固执,不接受意见、独断专行的行为。

辅弼(bì)

原意是指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为匡正、辅佐。辅弼,即辅助。

裨益(bì)

“裨”字,极易误读成pì。原意为增添、补凑,引申为补益、益处。另有“裨补”、“裨补阙漏”等词。“裨补缺漏”一词,见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裨”字在“裨将”中读pí。

箅子(bì)

一种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既能通气又能漏水的片状器具。过去蒸食物时用的是竹箅子(竹屉),今多为铝箅子或钢精箅子。煤炉子有炉箅子,下水道口的是铁箅子,过滤沉淀物用的是沙箅子。

薜荔(bìlì)

我国中南部生长的一种蔓生桑科植物,又叫“山麻”或“木莲”,常绿藤本,含乳汁,夏秋开花,果实球形,富含果胶,可制成凉粉。茎、叶、果可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等作用。《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音ē),被薜荔兮带女萝(植物名)。”

便嬖(piánbì)

“嬖”,意为宠爱、宠幸。如《史记·殷本纪》列数商纣王的劣政:“[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便嬖”指国君左右受宠信、善于阿谀逢迎的小臣或近臣。另有“嬖臣”、“嬖人”、“嬖妾”、“嬖女”、“嬖爱”、“嬖昵”等词。

髀骨(bì)

“髀”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bì。指大腿或大腿骨。《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中有“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还有“抚髀长叹”、“髀肉复生”等词。

皱襞(bì)

衣服上的皱褶。钟嵘在《诗品》中谈到诗的声律音调时说:王融倡导于前,谢朓、沈约推波助澜于后,“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砭石(biān)

“砭”字,音biān。《广韵》作府廉切,《集韵》作悲廉切,中古平声字。极易误读成上声。古代治病用的经磨制而成的石针或石片,可刺激体表某些部位以解除疾病痛苦,或刺破皮下浅表血管放血及切开脓包排脓等,是华夏最古老的医疗用具。今已改进为用金属针治病。另有“砭骨”、“砭针”、“痛砭腐政”、“针砭时弊”等词。

针砭时弊(biān)

发现、指出或深刻地批评当下社会的弊端。“针砭”,中国古代以石针刺穴治病的方法。“砭”是华夏最古老的医疗用具,即“石针”,后改用金属为针治病。宋人祖士衡的《西斋话记》有“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的记载。后来也比喻为规诫过失。宋人范成大有诗云:“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现代汉语以“针砭”比喻发现和指正错误,力求改正。普通话的几次审音都未审及“砭”字,但《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的标音都是阴平,应该读biān。

煸锅(biān)

北方话指将葱、姜、蒜等调料和菜、肉等放在热油锅里煸炒至半熟。

蝙蝠(biān)

“蝙”字,音biān,从《广韵》布玄切,中古平声字。一种具有夜间飞翔能力,形似老鼠,视力低弱,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以蚊、蛾等昆虫为捕食对象的哺乳动物。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蝙蝠”为biānfú。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重新加以确认,“蝙”字“统读”为biān。容易误读成上声。

褊狭(biǎn)

原指衣服狭小,后指狭小、狭隘。

马弁(biàn)

“弁”字,本义是指帽子,古时吉礼之服戴冕,常礼之服戴弁。二十岁的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称作“弁”。另外,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言或引言叫“弁言”,意为“放在前面”,如龚自珍《送徐铁孙序》:“乃书是言,以弁君之诗之端”。

“马弁”指军阀时代军官的护兵,也指低职或打杂务的武官,因武官头戴皮弁得名。有“武弁”、“将弁”、“皮弁”、“爵弁”、“卑弁”等。《儒林外史》三十九回写平少保得圣旨后星飞离京,出师松潘卫。待“各路粮饷俱已调齐,少保升帐,传下将令,叫各弁在辕门听候。”

苄甲基(biàn)

又称“苄基”或“苯甲基”。碳氢化合物的一种,是含芳香环的甲苯分子中失去一个氢原子所成的有机基团,有机化学常将它当做一个化合单位。

汴梁(biàn)

金元以后合称“汴梁”。旧时对开封府的别称,也称“汴京”。开封在战国时为魏都大梁,后世简称“梁”。隋、唐在此置州,因临汴水,故称“汴州”,简称“汴”。北宋时称“汴京”。

黄骠马(biāo)

一种全身淡黄栗色而鬃、尾等处夹杂着白斑的马,今名“银河马”。杜甫《徒步归行》诗云:“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蹲膘(biāo)

“骠”,指肥肉。“蹲膘”即牲畜养长肥肉。汉语另有“膘情”、“长膘”、“上膘”、“抓膘”、“保膘”、“跌膘”、“膘肥体壮”等词。“膘”字在某些方言里(如山东方言)作形容词用于人时,多含贬义或戏谑义。飙车(biāo)

“飙”字,又作“飚”,原指风暴,如“狂飙”。毛泽东1930年7月写的《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中就有“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句。“飙”字,古代指驾风而行的车。李白《古风》之四有“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句。今指开快车。

摽劲儿(biào)

双方因赌气或竞赛憋着劲儿比着干,也可不加儿化。“摽”还有其他三种解释:(1)捆绑物体使相连结,如“木梯松动了,用铁丝把它摽紧”。(2)北方话里指以手或胳膊紧紧地勾住,如“两个人摽着膀子走”。(3)北方话里指由于利害关系而相互亲近、依附或纠结,如“这伙人整天摽在一块儿”。

鱼鳔(biào)

某些鱼类腹内可以胀缩的白色气囊,里面充满氮、氧、二氧化碳等混合气体,通称“鱼泡儿”。收缩时鱼下沉,膨胀时鱼上浮。有些鱼类的鳔有辅助听觉或呼吸等作用。用鱼鳔或猪皮等熬制的胶叫“鳔胶”,黏性很大,多用来粘木器。

瘪三(biē)

“瘪”字,极易误读成上声。损人的话,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或干瘪瘦小、举止猥琐的人。口语里“三”字可儿化。

蹩脚(bié)

“蹩”字,极易误读成去声。崴了脚腕子。方言里称不顺畅、挺别扭叫“蹩脚”。吴方言里还将质量不好、本领不强的货物叫蹩脚货。

别嘴(biè)

绕嘴,说起来不顺畅。汉语词“别扭”、“别不过”中的“别”字也读去声。

傧相(bīn)

古代指替主人接引宾客或主持礼赞的人。《周礼·秋官·司仪》中规定:“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郑玄注:“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宋以后婚礼中的赞礼者亦称傧相。现多指举行婚礼时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分为男傧和女傧。

槟子(bīn)

“槟”字,音bīn,从《广韵》必邻切,中古平声字。槟子树结的果实,比苹果小,红色,熟后转紫色,味酸甜带涩。槟子树,是苹果树与沙果树杂交的树种,落叶乔木。另外,“槟”字用于“香槟酒”、“槟椥”(越南地名)时,也应读bīn。

摈弃(bìn)

“摈”字,极易误读成阴平。指抛弃、排除。汉语另有“摈除”、“摈斥”、“摈却”、“摈黜”等词。

殡葬(bìn)

“殡”字,极易误读成阴平。出殡和埋葬。指停放灵柩或将灵柩送到墓地去。《淮南子·氾论》中有“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句。汉语里另有“出殡”、“送殡”、“殡车”、“殡礼”、“殡殓”、“殡仪馆”等词。

髌骨(bìn)

膝盖部位的一块骨头,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也叫“膝盖骨”。夏商时期有“髌刑”,是削去人的膝盖骨的一种酷刑。到了周、秦、汉时,发展为砍削掉人的脚或脚趾,又叫“刖(音yuè)刑”。载:《史记·太史公自序》。“髌”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bìn。容易误读成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