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03

第3章 B(1)

跋扈(báhù)

指专横暴戾、傲慢无理、欺上压下。汉语中还有“飞扬跋扈”。“跋”字,原指在山路上行走、翻山越岭,如“跋山涉水”。后指附在文章或书籍(著译)、书画后面的说明、评介、考释、鉴定、鉴赏性的短文,如“序跋”、“题跋”、“跋语”、“跋文”等。

靠把(bǎ)

也叫“靠背”,戏剧舞台上饰演古代武将演员所穿的铠甲。如“靠把戏”、“靠把武生”等。

拜把子(bǎ)

旧时指要好的朋友通过一定的盟誓结为异姓兄弟,甘苦共尝,生死相伴。“拜把子”应读“中重轻”格式。

鲅鱼(bà)

海洋鱼类的一种,也称“蓝点鲅”。体长,侧扁,口大,鳞细,呈纺锤形,背部黑蓝色,腹部两侧银灰色。供鲜食,也可制成罐头。肝可制鱼肝油。

瞎掰(bāi)

有分析、说明的意思。“瞎掰”,方言里指胡乱分析和解释,用于贬义和嘲讽。

百色(bǎi)

“百”字,音bǎi,从《广韵》博陌切,中古入声字。地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邻接云南。清朝设百色厅,1912年改厅为府,1913年改为百色县。今为百色市。1929年冬,中国共产党指派邓小平、张云逸在百色发动了中国农民和士兵的武装起义,史称“百色起义”。

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百色”为bósè。但是近来国内广播电视媒体一律读为bǎisè,虽尚未得到语言权威部门的正式认可,却也几乎约定俗成。

大伯子(bǎi)

过去称丈夫的哥哥为大伯子。“大伯子”应读“中重轻”格式。如“大伯子哥”。

纵横捭阖(bǎihé)

指在政治、外交领域运用手段对有关方面进行拉拢联合或分化瓦解。“纵横”,指用游说来联合;“捭阖”,指开合。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大都豢养了一批专门的策士,这些靠游说诸侯的政治主张和方法来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策士叫做“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如苏秦、张仪等。

稗子(b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似稻,果实像黍米而细小,是稻田或低湿处的主要害草。果实可以酿酒或做饲料,因而有的地方把稗子当做一种作物来栽培。

稗官野史(bài)

记载历史上逸闻琐事的非正史类书籍。一般比喻微小的、不正规的、非正式的。稗官是古代专门给帝王讲述街谈巷议、风俗故事的小官。野史,指民间私家写的史书。明代有《稗海》,计七十四种、四百四十八卷,选录的大部分是唐宋人的笔记小说。清朝的《清稗类钞》是一部有关清代史实的笔记集,也是清朝逸闻琐事的分类汇编。清代还有《宋稗类钞》,三十六卷,是宋人野史笔记和诗话等。

蛤蚌(gébàng)

生活在淡水中的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无头,有两个椭圆形的坚硬的石灰质介壳,壳表面呈黑绿色,有环行纹,可以开闭,足的形状像斧头能挖掘泥沙,里面有珍珠层,肉可食。有的种类可以产珍珠。蚌器与石器、骨器一样是夏商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

另有“河蚌”、“珍珠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语词。

牛蒡(bàng)

两年生草本植物,根和嫩叶可做蔬菜,种子和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炮羊肉(bāo)

“炮”,一种烹饪方法。即将牛羊肉片等在旺火上急炒、迅速搅拌,或把带毛的肉用泥裹起来在火上炙烤。另有“炮牛肉”等词。

剥皮儿(bāo)

用手或工具去掉物品外面的皮、壳或包装等。又如“剥蒜”、“剥花生”、“剥糖纸”、“剥豆子”、“剥橘子”、“剥栗子”等词。

龅牙(bāo)

指音突露在唇外的牙齿。“龅”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bāo。极易误读成去声。

煲饭(bāo)

粤语里指将食物和水放入煲内,用文火烧煮或熬的方法做饭,如“煲汤”、“煲粥”等。也指壁较陡直的圆桶状的锅,有“瓦煲”、“沙煲”、“铜煲”、“电饭煲”等。“煲”字,极易误读成上声。

褒奖(bāo)

表扬、奖励的意思。中古平声字,从《广韵》博毛切。有两种解释:一、本义指古时儒生们的装束宽袍大带,历史上曾有“褒衣博带”的典故。二、《说文解字》有“奖饰”、“赞美”、“光大”的讲法。《盐铁论·论儒》开篇曰:“御史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音kūn)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学生千有余人。”现代汉语里的“褒”可以理解为赞扬、夸奖,跟“贬”相对。还有“褒扬”、“褒勉”、“褒贬”、“褒义词”、“褒贬与夺”等。

“褒”字,普通话异读词的四次审音都未审及此字,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中均有阴平bāo的标定。极易误读成上声。

薄饼(báo)

一种面食,是烤鸭店特有的配合吃烤鸭的很薄的饼。“薄”字,指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很小。还有“薄脆”、“薄板”、“薄雾”、“薄云”、“薄片”、“薄田”、“薄地”、“厚薄”、“薄被”、“薄薄的一层”、“情谊很薄”、“脸皮很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等。

老鸨(bǎo)

原指比雁略大、头小颈大、能涉水、不善飞而善走的一类鸟,常群栖于草原地带,是我国重点保护动物。“老鸨”即“鸨母”或“鸨儿”,旧时指开妓院的女老板。

刨冰(bào)

将冰刨碎后掺入果汁等现做现吃的一种冷食。

“刨”字,既读bào,也读páo。读bào时,指与刨子、刨床相关的一些器物,如“刨子”、“刨床”、“刨刀”、“刨工”、“刨花”、“刨花板”、“龙门刨”、“牛头刨”等。

读páo时,指挖掘,如“刨土”、“土里刨食”、“刨坑儿”、“刨地”、“刨花生”、“刨根问底儿”等。

曝光(bào)

摄影行业用语。本指照相胶片或感光纸在一定条件下感光。如“曝光速度”、“曝光表”等。也用以比喻将隐秘的事情公开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过去“曝”字只有一个音,无论是“曝光”、“曝晒”、“一曝十寒”等都要读作pù。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尊重大多数群众的语言习惯,将作为摄影术语的“曝光”中的“曝”字审定为bào,与“暴光”通用。但在“曝晒”和“一曝十寒”中,“曝”读音为pù。

陂塘(bēi)

指池塘、水塘,也指水边或山坡。王安石《北山》诗云:“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前两句描写了春天来临,山水浓绿欲滴,波光山影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数花”、“寻草”写自己的情感,写得平静,意境却相当深远。

在“陂池”、“陂泽”、“塘陂”、“山陂”等词里,也读作bēi。在地名“黄陂”中,读作pí。在“陂陀”中读作pō。

背负(bēi)

用脊背驮着的意思。引申为担负、承担。如“背负着重任”、“背负着人民的希望”等。另外,“背包袱”、“背黑锅”、“背饥荒”、“背债”、“背带”等词里的“背”字也读阴平。

背包(bēi)

这一类词还有“背篓”、“背搭子”、“背篼”、“背筐”等。

背静(bèijing)

指偏僻、清静、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悖论(bèi)

指相反、违反、相抵触。“悖论”,指某些语义模糊、是非难定、真伪难分的说法。还有“悖理”、“悖逆”、“悖谬”、“悖乱”、“有悖于”、“并行不悖”等。

焙干(bèi)

指把东西放在锅、瓦片等上面用微火烘烤,所焙之物多是茶叶、烟叶、食品、药材等。唐·许浑《村舍》诗云:“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移蔬通远水,收果待繁霜。野碓舂秔(音jīng,‘粳’的异体字)滑,山厨焙名香。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汉语里另有“烘焙”、“焙烧”、“焙烤”等词。“焙”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bèi。

鐾刀(bèi)

将刀在布、皮、石头上反复摩擦,使其锋利。如“刀不快,该鐾一鐾了”。

胳臂(gēbei)

即胳膊。

奔命(bēn/bèn)

“奔”字,自中古以来有两读,一个是古平声字,从《广韵》博昆切,今读bēn,一般多用于书面语的合成词中,表示“急走”、“快跑”、“追逐”、“逃亡”等义,如“奔跑”、“奔驰”、“奔流”、“奔忙”、“奔腾”、“奔走”、“奔突”、“奔泻”、“私奔”、“出奔”等。另一个是古去声字,从《广韵》甫闷切,今读bèn。

现代汉语除了沿袭了古义“投靠”、“将近”外,又有了“直向目的地奔去”、“为了某事奔走”两层意思,作介词用,表示“朝”、“向”等义,强调动作的趋向。这一类的常用词有“投奔”、“直奔”、“逃奔”、“奔头儿”、“往前奔”、“奔日子”、“奔小康”、“奔口饭吃”、“年奔六十”、“指哪儿奔哪儿”、“奔向新的征程”等。

贲门(bēn)

医学名词,指与食管相连的胃上口,食管中的食物通过贲门进入胃内。《医宗必读》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中医理论认为,贲门为“七冲门之一”。以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和上腹部不适为表征的食管神经肌肉功能性障碍疾病叫“贲门痉挛”。贲门部位发生癌变,称之为“贲门癌”。“贲”字,极易误读成阴平的pēn。

虎贲(bēn)

“贲”字,音bēn从《广韵》的博昆切,中古平声字。古代一指像虎一样奔走逐兽的勇士或武士。如《尚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千)人,与受(商纣王)战于牧野,作《牧誓》。”战国时秦武王有武士孟贲和夏育,史称“贲育”。二为官名,指皇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夏官之属有虎贲氏,汉朝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至唐始废。

锛子(bēn)

一种砍削木料的平头斧子,柄与刃具垂直呈丁字形,刃具又扁又宽,使用时向下向里用力。另外,刀刃出现了缺口也称“锛”,如“这把刀使锛了”。

苯酚(běn)

又名“石炭酸”,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无色液体,易挥发和燃烧,可用作燃料、香料、溶剂等。另有“甲苯”、“五氯硝基苯”、“苯乙烯”等词。

绷脸(běng)

“绷”字,音běng,极易误读成阴平。不高兴地板着脸。如“他始终绷着脸一言不发”。用于“紧绷绷”、“绷带”、“绷簧”、“绷紧”等词时,读阴平bēng。

蚌埠(bèng)

“蚌”字,音bèng。只用于“蚌埠”。蚌埠,在安徽省北部,淮河南岸,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交会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南可至合肥、芜湖、黄山,向东过南京至上海,是皖北工业中心之一。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蚌埠”为bèngbù,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又重新加以确认。

绷脆(bèng)

“绷”字,音bèng。用在“硬、亮、直、粗、细、脆”等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很深。如“绷亮”、“绷直”、“绷硬”等。也当“裂开”讲,表面上的釉层有不规则碎纹的瓷器叫“绷瓷”。

荸荠(bíqí)

生在池沼里或栽培在水田里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球状,成熟后皮呈深栗色或枣红色,肉白色,可吃,亦可制成淀粉。有的地方叫“地梨”或“马蹄儿”。

匕首(bǐ)

“匕”字,极易误读成去声。“匕”字,指古代舀取食物的用具,类似现代的羹匙。又指短剑或狭长短刀,因其头像匕,所以叫匕首。如战国时著名刺客荆轲在燕国向秦降将樊於期表达自己欲赴秦刺杀秦王以报樊於期之仇的计略后,樊於期当即自刭以头为质。燕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之”。易水相送后,荆轲奉樊於期人头及燕督亢图于咸阳宫见秦王。当秦王展开地图时,“图穷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音zhèn,刺也)之”。一片混乱之中,秦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摭(音zhí,通“掷”)秦王,不中,中桐柱”。(见《史记·刺客列传》)

考妣(kǎobǐ)

已故去的父亲和母亲。旧时父死曰“考”,母死曰“妣”。汉语里另有“先妣”、“如丧考妣”等词。在墓碑上常能见到“显考”、“显妣”之称。

秕糠(bǐ)

又叫“糠秕”,指秕子和糠,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物,引申为糟粕的、琐碎无用的、没有价值的东西。陆游《玉局观拜东坡先生海外画像》有诗句:“心空物莫挠,气老笔愈纵。秕糠郊祀歌,远友清庙颂。我生虽后公,妙句得吟讽。整衣拜遗像,千古尊正统。”还有“秕谷”、“秕粒”、“秕子”等词。

俾斯麦(bǐ)

19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宰相。任首相时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任宰相期间,确立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在非洲、大洋洲掠扩殖民地。现西南太平洋上还有“俾斯麦群岛”。“俾斯麦”还曾经是二战时期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的名称,被希特勒视为秘密武器。“俾”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上声bǐ。